第九单元 哈佛经理业务管理
我没有直觉的天赋,我需要勤奋和经验才能去解决种种问题。
——(美)卡尔文·柯立芝
为顾客提供世界上最好的服务。
——(美)小托马斯·沃森
所谓效率,说来也非常简单,就是抛弃笨拙的方法,用我们已知的最好方法去工作。
——(美)亨利·福特一世
对业务不精通是一个经理最大的悲哀。哈佛经理要想成为自己的主人,必须精通于从产品、质量到项目开发,从营销、国际营销到财务等各方面的管理技能。
——编者
哈佛语录
生产效率的意义是,使生产的诸要素取得平衡,使最小的努力产生最大的成果。
德鲁克
市场并不是偶然出现的。它是预料到某种需求的存在从而进行经营活动的结果。
罗杰·福尔克
一个企业,如果它的产品和劳务不能销售出去,或不能为人所消费,那么即使它的管理工作是世界上最出色的,也是白费力气。
罗杰·福尔克
第一章 哈佛经理的产品管理
一、产品组合企划
产品是企业市场营销组合中的一个重要因素。产品管理直接影响和决定着其他市场营销组因素的管理,对企业市场营销的成败关系重大。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每一个企业都应致力于产品质量的提高和组合结构的优化,以更好地满足市场需要,提高企业产品竞争力,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
研究产品管理,必须明确产品的概念。所谓产品,是指能提供给市场,用于满足人们某种欲望和需要的任何事物,包括实物、服务、场所、组织、思想、主意等。可见,产品概念已经远远超越了传统的有形实物的范围,思想、策划、主意作为产品的重要形式也能卖钱。正确把握产品的整体概念,对于企业为市场设计、供应适销对路的产品,取得预期收益,至关重要。因此,必须不断增强对产品整体概念的认识。
□ 产品整体概念
现代市场营销理论认为,产品整体概念包含核心产品、有形产品和附加产品三个层次。
核心产品是指消费者购买某种产品时所追求的利益,是顾客真正要买的东西,因而在产品整体概念中也是最基本、最主要的部分。消费者购买某种产品,并不是为了占有或获得产品本身,而是为了获得能满足某种需要的效用或利益。
有形产品是核心产品借以实现的形式,即向市场提供的实体和服务的形象。如果有形产品是实体品,则它在市场上通常表现为产品质量水平、外观特色、式样、品牌名称和包装等。产品的基本效用必须通过某些具体的形式才得以实现。市场营销者应首先着眼于顾客购买产品时所追求的利益,以求更完美地满足顾客需要,从这一点出发再去寻求利益得以实现的形式,进行产品设计。
附加产品是顾客购买有形产品时所获得的全部附加服务和利益,包括提供信贷、免费送货、质量保证、安装、售后服务等。附加产品的概念来源于对市场需要的深入认识。因为购买者的目的是为了满足某种需要,因而他们希望得到与满足该项需要有关的一切。美国学者西奥多·莱维特曾经指出:“新的竞争不是发生在各个公司的工厂生产什么产品,而是发生在其产品能提供何种附加利益(如包装、服务、广告、顾客咨询、融资、送货、仓储及具有其他价值的形式)”。
□ 产品整体概念与市场营销管理
产品整体概念是对市场经济条件下产品概念的完整、系统、科学的表述。它对市场营销管理的意义表现在:
(1)它以消费者基本利益为核心,指导整个市场营销管理活动,是企业贯彻市场营销观念的基础。企业市场营销管理的根本目的就是要保证消费者的基本利益。消费者购买电视机是希望业余时间充实和快乐;消费者购买计算机是为了提高生产和管理效率;消费者购买服装是要满足舒适、风度和美感的要求,等等。概括起来,消费者追求的基本利益大致包括功能和非功能两方面的要求。消费者对前者的要求是出于实际使用的需要,而对后者的要求则往往是出于社会心理动机。而且,这两方面的需要又往往交织在一起,并且非功能需求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而产品整体概念,正是明确地向产品的生产经营者指出,要竭尽全力地通过有形产品和附加产品去满足核心产品所包含的一切功能和非功能的要求,充分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可以断言,不懂得产品整体概念的企业不可能真正贯彻市场营销观念。
(2)只有通过产品三层次的最佳组合才能确立产品的市场地位。营销人员要把对消费者提供的各种服务看作是产品实体的统一体。由于科学技术在今天的社会中能以更快的速度扩散,也由于消费者对切身利益关切度的提高,使得营销者的产品以独特形式出现越来越困难,消费者也就越来越以营销者产品的整体效果来确认哪个厂家、哪种品牌的产品是自己喜爱和满意的。对于营销者来说,产品越能以一种消费者易觉察的形式来体现消费者购物选择时所关心的因素,越能获得好的产品形象,进而确立有利的市场地位。
(3)产品差异构成企业特色的主体,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胜,就必须致力于创造自身产品的特色。不同产品项目之间的差异是非常明显的。这种差异或表现在功能上,如鸣笛水壶与一般水壶之别;或表现在设计风格、品牌、包装的独到之处,甚至表现在与之相联系的文化因素上,如各种服装的差异;或表现在产品的附加利益上,如各种不同的服务,可使产品各具特色。总之,在产品整体概念的三个层次上,企业都可以形成自己的特色,而与竞争产品区别开来。而随着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竞争的加剧,企业所提供的附加利益在市场竞争中也显得越来越重要。国内外许多企业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应归功于他们更好地认识了服务等附加产品在产品整体概念中的重要地位。
□产品分类
产品分类的方法各种各样,从而划分出许多不同的产品类别。从营销管理的角度看,有意义的分类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根据产品之间的销售关系分类
产品可分为独立品、互补品、条件品和替代品四种。
独立品是指一种产品的销售状况不受其他产品销售变化的影响。为了解释方便,这里假设存在两种产品A和B(下同),那么,A是独立品的情形会有两种。一是A和B完全独立,不存在任何销售方面的相关关系,日光灯与空调机之间的关系就属此类;二是尽管A和B从功能上讲是独立的,但是,产品A的销售增长可能会引起产品B的销售增长,而产品B的销售变化决不会作用于产品A的销售状况。换句话说,A对B的影响关系是单向的,B则不会影响A,那么A相对B而言仍是独立品。应该注意,这里的A和B产品之间并不存在任何因果关系。
互补品是指两种产品的销售互为补充,即一种产品销售的增加必然会引起另一种产品销售的增加,反之亦然。在经济学中,对互补品的判断通常是根据交叉弹性系数的正负号而进行的。交叉弹性表示一种产品的需求量对另一种产品价格变化的反应程度。一般地,当交叉弹性系数为负值,即一种产品价格的降低(销售量增加)会引起另一种产品需求量(亦即销售量)的增加(如汽车和汽油),两种产品的关系是互补关系。
条件品是指一种产品的购买以另一种产品的前期购买为条件。在这种情况下,只有那些曾购买过某种产品的购买者才会成为另一种相关产品的潜在购买者。比如,一个人要想购买计算机软件,他必须先前购买了硬件。在这里两种产品之间存在单向的因果关系。我们假设A是现在要购买的产品,B是前期购买过的产品。如果A与B存在条件关系就说明,B产品的销售与A产品无关,而A产品作为条件品其销售状况直接受到B产品销售状况的影响。由于产品A的潜在市场包括产品B的购买者中尚未购买过产品A的所有需求者,所以,产品A的销售可以看成是由于产品B的销售而引起的,也就是说,没有产品B的销售,也就没有产品A的销售。
替代品是指两种产品存在相互竞争的销售关系,即一种产品销售的增加会减少另一种产品的潜在销售量,反之亦然(如牛肉和猪肉)。替代品与互补品是相互对立的概念。对替代品的判别亦可根据交叉弹性系数的正负号来进行。显然,当交叉弹性系数为正值时,即一种产品价格的提高(销售减少)会引起另一种产品需求量的增加,这时两种产品是替代品。
2根据产品是否耐用和是否有形分类
产品可分为非耐用品、耐用品和劳务。
非耐用品是指在正常情况下一次或几次使用就被消费掉的有形物品。例如文具、牙膏等。这些物品很快就被消费掉,消费者和用户购买频繁,所以卖主应当采取这样一种市场营销战略:通过许多商业网点出售这类物品,便利消费者和用户随时随地购买;毛利要定得低些;大力开展广告活动,诱导消费者和用户喜爱和购买本企业产品。
耐用品是指在正常情况下能多次使用的有形物品。例如,电冰箱、服装、机床等。经营耐用品通常需要人员推销和服务,毛利可定得高些,并需要卖主保证。
所谓劳务是指供出售的活动、满意等。如理发、修理、旅馆等。劳务这种产品的特点是无形、不可分割、可变、不经久。因此,经营劳务需要质量管理以及供应者的可靠性和适应性。
3根据消费者的购物习惯分类
产品可分为便利品、选购品、特殊品和非渴求物品四类。
(1)所谓便利品,是指消费者通常购买频繁,希望一需要即可买到,并且只花最少精力和最少时间去比较品牌、价格的消费品。例如,香烟、报纸等。考察便利品时应注意两个问题:①便利品都是非耐用品,且多为消费者日常生活必需品。因而,经营便利品的零售商店一般都分散设置在居民住宅区、街头巷尾、车站、码头、工作地点和公路两旁,以便消费者随时随地购买。
②消费者在购买前,对便利品的品牌、价格、质量和出售地点等都很熟悉,所以对大多数便利品只花较少的时间与精力去购买。
(2)所谓选购品,是指消费者为了物色适当的物品,在购买前往往要去许多家零售商店了解和比较商品的花色、式样、质量、价格等的消费品。例如,儿童衣料、女装、家具等都是选购品。选购品挑选性强,消费者不知道哪家的最合适,且因其耐用程度较高不需经常购买,所以消费者有必要和可能花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去许多家商店物色合适的物品。
(3)所谓特殊品,是指消费者能识别哪些牌子的商品物美价廉,哪些牌子的商品质次价高,而且许多消费者习惯上愿意多花时间和精力去购买的消费品。例如,特殊品牌和造型的奢侈品、名牌男服、供收藏的特殊邮票和钱币等。消费者在购买前对要物色的特殊品的特点、品牌等均有充分认识,这一点同便利品相似;但是,消费者只愿购买特定品牌的某种商品,而不愿购买其他品牌的某种特殊品,这又与便利品不同。
(4)所谓非渴求物品,是指顾客不知道的物品,或者虽然知道却没有兴趣购买的物品。例如,刚上市的新产品、人寿保险、百科全书等。非渴求物品的性质,决定了企业必须加强广告、推销工作,使消费者对这些物品有所了解,产生兴趣,千方百计吸引潜在顾客,扩大销售。
当然,产品分类不只上述三种,还有其他一些分类方法。例如,按需求量与收入关系划分,可分为高档品(需求量随收入增加而增加的产品,即收入弹性数为正)和低档品(需求量随收入增加而减少的商品,收入弹性系数为负);按产业用品如何参与生产过程及其价值大小可分为完全进入型、部分进入型和不进入型三类等。不论怎样,营销者明了不同的产品类型,有利于其根据不同的变量关系制定适宜的营销策略。
□ 产品等级
在现代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多数企业都生产和销售多种产品。而每一产品与其他产品之间都存在等级关系。产品的等级有七个:
(1)需要集,指构成产品集之基础的核心需要。
(2)产品集,指能满足某种核心需要的所有产品类别组成的集合。
(3)产品类别,指产品集中具有某些相同功能的一组产品。
(4)产品大类(又称产品线),指产品类别中具有密切关系(或经由同种商业网点销售、或同属于一个价格幅度)的一组产品。
(5)产品类型,指在某一产品大类中不同的产品项目所构成的不同形式。
(6)品牌,指产品大类中一种或多种项目的名称,用以区别各种项目的来源或特色。
(7)产品项目,指某一品牌或产品大类内由尺码、价格、外观及其他属性来区别的具体产品。
与产品等级有关的术语还有两个,即产品系列和产品组合。所谓产品系列,是指一组式样不同但其功能可以相互配合使用的相关项目。例如,日本尼康公司所提供的照相机都附有各种用途的镜头、滤光镜及其他配件,所有这些产品项目就构成了一个产品系列。所谓产品组合,是指某一企业所生产或销售的全部产品大类、产品项目的组合。产品组合又叫做产品的各种花色品种的配合。
□ 产品组合的宽度、长度、深度与关联性
所谓产品组合的宽度,是指一个企业有多少产品大类。由图911可以
看出,美国宝洁公司有六个产品大类,即:洗涤剂、牙膏、肥皂、除臭剂、尿布、咖啡。
图911 宝洁公司产品组合的深度与长度
所谓产品组合的长度是指一个企业的产品组合中所包含的产品项目的总数。由图911可以看出,宝洁公司的产品组合中共有产品项目31个。用企业的产品大类数除总长度,就可求得一个产品大类平均长度。由图911可以看出,宝洁公司的一个产品大类的平均长度为5.2(=31÷6)。
所谓产品组合的深度,是指产品大类中每种产品有多少花色品种规格。例如,宝洁公司的浪峰牌牙膏,假设有三种规格和两种配方,由浪峰牌牙膏的深度为6。用品牌数除各种品牌的花色品种规格总数,即可求得一个企业的产品组合的平均深度。
所谓产品组合的关联性,是指一个企业的各个产品大类在最终使用、生产条件、分销渠道等方面的密切相关程度。由图911可以看出,宝洁所生产经营的产品都是消费品,而且都是通过相同的渠道分销就产品的最终使用和分销渠道而言,这家公司的产品组合的关联性大;但是,宝洁公司的产品结购买者有不同的功能,就这点而言,宝洁公司的产品组合的关联性小。产品组合的宽度、广度、深度和关联性在市场营销战略上具有重要意义。首先,企业增加产品组合的宽度(即增加产品大类,扩大经营范围,甚至跨行业经营,实行多角化经营),可以充分发挥企业的特长,使企业尤其是大企业的资源、技术得到充分利用,提高经营效益;此外,实行多角化经营还可以减少风险。其次,企业增加产品组合的长度和深度(即增加产品项目,增加产品的花色式样规格等),可以迎合广大消费者的不同需要和爱好,以招揽、吸引更多顾客。最后,企业增加产品组合的关联性(即使各个产品大类在最终使用、生产条件、分销渠道等各方面密切关联),则可以提高企业在某一地区、行业的声誉。
□ 产品差异化
产品差异化是指企业以某种方式改变那些基本相同的产品,以使消费者相信这些产品存在差异而产生不同的偏好。按照产业组织理论,产品差异是市场结构的一个主要要素,企业控制市场的程度取决于它们使自己的产品差异化的成功程度。除了完全竞争市场(产品同质)和寡头垄断市场(产品单一)以外,通常产品差异是普遍存在的。企业对于那些与其他产品存在差异的产品拥有绝对的垄断权,这种垄断权构筑了其他企业进入该市场或行业的壁垒,形成竞争优势。同时,企业在形成产品实体的要素上或在提供产品过程中,造成足以区别于其他同类产品以吸引购买者的特殊性,从而导致消费者的偏好和忠诚。这样,产品差异化不仅迫使外部进入者耗费巨资去征服现有客户的忠实性而由此造成某种障碍,而且又在同一市场上使本企业与其他企业区别开来,以产品差异为基础争夺市场竞争的有利地位。因此,产品差异化对于企业的营销活动具有重要意义。
既然如此,企业在实行产品决策时就要制定产品差异化策略。在此之前,还必须明确的是产品差异化的原因。
从消费需求角度来看,产品差异包括消费者对类似产品的不同态度。因而,产品差异的原因就包括了引起购买者决定购买某种产品而非另一种产品的各种原因。具体地,产品差异的原因可以概括如下:(1)质量或设计方面的原因。(2)信息闭塞或不完整的原因。即消费者对所要购买的产品的基本性能和质量不了解(例如,不是经常被购买的或设计复杂的耐用品)引起的差异。(3)由销售者推销行为,特别是广告、促销和服务引起的牌号、商标或企业名称的差异。(4)同类企业地理位置的差异。
虽然产品差异的原因各种各样,但在不同行业中造成差异化的原因却有所不同(见表9.1.1)。例如,由于消费者信息闭塞,易受广告宣传的引诱,所以,广告在产生产品差异方面扮演重要的角色,这尤其表现在肥皂、香烟和酒等产品的差异上;而电气装置和汽车则主要是产品设计上的差异。同时,研究者还发现,消费品行业比生产品行业的产品差异程度要大,因为在后一行业里,消费者对所购产品的质量及技术情况了解甚多,许多产品又是标准化的,因而,产品有形差异并不多。显然,在农业、林业、水产业及矿业等行业 中,产品差异显得微不足道,而在批发、零售、服务业、建筑业、运输业中,产品差异显得很大。
大体说来,企业可通过以下策略实现产品差异化:
1.R&D策略企业为使自己的产品区别于同类企业的产品并建立竞争优势,就要大力开展研究和开发工作,努力使产品在质量、式样、造型等方面发生改变,不断推出新产品,满足顾客需要。
2.地理策略
企业产品的生产地和销售地的选择均以地理便利为基础,由此带来位置和运输上的好处。这种地理差异对于企业节省成本、广揽顾客有着重要作用。
3.促销策略
产品差异对消费者的偏好具有特殊意义,尤其是对购买次数不多的商品,许多消费者并不了解其性能、质量和款式,所以,企业应通过广告、销售宣传、包装吸引力以及公关活动给消费者留下偏好的主观形象。
4.服务策略
在现代市场营销观念中,服务已成为产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企业可通过训练有素的职员为消费者提供优质服务、缩短结帐过程等,满足消费者的合理的差异需求。事实上,许多消费者不仅乐意接受优质服务,而且愿意为产品中包含的信息和训练支付费用。
二、产品大类企划
产品大类分析
在现代企业里,每一产品大类应由专门的管理人员负责。这些管理人员必须做到两一是掌握产品大类中不同项目的销售和赢利情况,并采取相应措施;二是确定本企业现有产品大类如何与同一市场上的竞争者的产品大类相抗衡。
在每一产品大类中,不同的产品项目所提供的销售额和利润额有所不同。假设某企业的某一产品大类包含有五个产品项目。第一个产品项目的销售额占整个产品大类销售额的50%,其利润额占整个产品大类利润额的30%。第二个产品项目的销售额和利润额都占整个产品大类的销售额和利润额的30%。这就是说,第一、二个产品项目的销售额占整个产品大类的销售额的80%,其利润额占整个产品大类的利润额的60%。因此,对这两个产品项目,企业市场营销人员必须密切监视,细心保护,以免受到竞争者打击;否则,整个产品大类的销售额和利润额就会大幅度减少。第五个产品项目的销售额和利润额仅占整个产品大类的销售额和利润额的5%,企业管理人员应考虑是否停止这种效益低的产品。
企业要求得到产品组合最佳化,提高经营效益,还必须经常了解、分析在同一市场上本企业的各个产品大类和竞争者的同类产品的较量情况,并采取相应对策。例如,X造纸公司的一个产品大类是纸板,它有两个主要属性:一个是质量,分高质量、中质量、低质量三种;一个是重量,分低重、中重、高重、特高重四种。X公司的纸板有A、B、C、D四个竞争者。A公司生产两种纸板:中等质量和特高重的纸板;低质量和特高重的纸板。B公司生产四种纸板:高质量和特高重纸板;低质量和特高重纸板;中质量和中重纸板;高质量和低重纸板。C公司生产三种纸板:高质量和高重纸板;高质量和中重纸板;低质量和低重纸板。如图9.1.2所示。X公司针对纸板市场上A、B、C、D这四个竞争者的分布情况,决定生产三种纸板:中等质量和低重纸板,把市场位置定在D旁边,与D竞争;低质量和中重纸板,这里没有竞争者;中等质量和高重纸板,这里也没竞争者。
由图9.1.2可以看出,低质量和高重量纸板还没有制造商去生产和供应,这里是个产品空白点。造成这种产品空白点的原因可能是:
(1)缺乏技术;
(2)生产这种纸板不合算;
(3)市场对这种纸板的需求不足;
(4)生产这种纸板是一种良机,别人未发现,X公司第一个发现。
产品图的另一用途,是根据对纸板的购买偏好对市场进行细分。图912就根据纸板的质量与重量两个属性,将整个纸板市场细分为一般印刷业、购买点展示业和办公用品供应业三个亚市场。由图可以看出,X公司的定位较适于供应一般印刷业的需要,同时,它的位置也处在其他二种行业的界限上。因此,除非X公司能生产更多种类的纸板满足其他行业的需要,否则,它将停留在原有的定位上。
图9.1.3(见下页)有助于企业管理人员拟定市场营销战略。由图可以看出在纸板的每一个重量级别上整个行业所能供应的项目数、该公司所能提供每一重量纸别的项目数、该行业在每一重量级别的纸板上的销售额。因此,整个行业所提供的6种重量轻的纸板(X公司只供应了其中的一种),其总销售额只有4000万元。另一方面,特重纸板的销售额高达6000万元。而X公司在这种类型的纸板中没有提供任何一个项目。从这里可以看出,该公司的市场过于集中而不够广泛,因此很可能会失去真正的好机会。
产品大类的长度
负责产品大类的管理人员所面临的另一个主要问题,是确定产品大类的长度(即产品项目的数量)。如果产品大类过短,则可通过增加产品项目的方式增加利润;如果产品大类过长,则可通过剔除某些项目的方式来增加利润。
解决产品大类的最佳长度问题涉及到企业目标。如果企业想成为经营产品种类齐全的企业(或想提高市场占有率),则将趋向于较长的产品大类,即使对于那些无法获得适度利润的产品也不太在意。如果企业所追求的是获利能力的提高,则宜采取较短的产品大类,而且其中的项目都应是经过慎重挑选的。
产品大类显示出一种强烈趋势,即使管理人员以一种几乎未经计划的方式来增加产品大类。这主要是由下列因素所致:
(1)过多的生产能力将迫使产品大类管理人员设法去开发新产品。
(2)新项目易于被设计出来,因它们只是现有项目的变化而已。
(3)销售人员和经销商往往会迫使产品大类管理人员开发一种更为全面的产品大类,以满足其顾客的需要。
(4)产品大类管理人员能够在特定的产品与市场中,发现新增产品的机会。由于上述原因,往往使得产品大类经理为了达到更高的销售额和利润额而逐渐增加产品大类的项目。但是,由于这些新增项目的加入,将会使下列成本增加:设计及工程成本、存货成本、制造转换成本、订单处理成本、运输成本、新产品上市的促销成本。
最后,将会由于某些事件的发生而阻碍产品大类的急速增长。生产能力可能不足,从而致使最高管理人员不准许产品大类进一步扩展。或者管理控制人员对产品的赢利能力提出质询,并对边际效益的提高问题展开研究,从而把很多不赚钱的项目摒除于产品大类之外。这种产品大类逐渐成长与迅速衰退的形式,将继续重复许多次,因而形成了一种波动式的生命周期。
□ 产品大类延伸决策
任何企业的产品大类都是定位在整个行业所有产品大类内的一个特定范围内。所谓产品大类延伸,也就是将企业现有产品大类加以伸长的一种行动。它可能是为了要开拓新的顾客群市场,也可能是因为顾客需求的改变,还可能是为了使本企业成为经营种类全面的企业。产品大类延伸与产品大类填充是有区别的。产品大类填充只是在现有范围内增加新项目,在大多数情况下,它是一种战术决策,而产品大类延伸则是一种战略决策。产品延伸决策有三种类型:向下延伸、向上延伸、双向延伸。
向下延伸这是指企业原来生产高档产品,后来决定增加低档产品。企业采取
下延伸决策的主要原因是:(1)企业发现其高档产品增长缓慢,因此不得不将其产品大类向下延伸;(2)企业的高档产品受到激烈的竞争,因此不得不用侵入低档产品市场的方式来反击竞争者;(3)企业当初进入高档产品市场是为了建立其质量形象,然后再向下延伸;(4)企业增加低档产品是为了填补空隙,不使竞争者有隙可乘。企业在采取向下延伸决策时,会遇到一些风险,诸如:①企业原来生产高档产品,后来增加低档产品,这样就可能使名牌产品的质量形象受到损害,所以,低档产品最好用新的商标,不要用原先高档产品的商标;②企业原来生产高档产品,后来增加低档产品,这样就会刺激生产低档产品的企业,它们可能会向高档产品市场发起反攻;③企业的经销商也可能不愿意经营低档产品,因为经营低档产品所得利润较少。
向上延伸
这是指企业原来生产低档产品,后来决定增加高档产品。主要理由是:(1)高档产
畅销,销售增长较快,利润率高;(2)企业估计高档产品市场上的竞争者较弱,易于被击败;(3)企业想使自己成为生产种类全面的企业。采取向上延伸决策,也要冒一定风险,诸如:①可能引起生产高档产品的竞争者进入低档产品市场进行反攻;②未来的顾客可能不相信企业能生产高档产品;③企业的销售代理商和经销商可能没有能力经营高档产品,企业需培训或物色新的销售代理商和经销商。
双向延伸
定位于市场中间范围的企业在占据市场优势之后,可能会决定朝产品大类的上下两个方向延伸。所谓双向延伸,是指企业原来生产中档产品,后来决定同时一面增加高档产品,一面增加低档产品。例如,起初美国鲍默公司在低质量和低价格的电子计算机市场上占支配地位,休莱特-帕卡德公司在高质量和高价格电子计算机市场上占支配地位,后来,得克萨斯仪器公司决定先进入中等质量和中等价格的电子计算机市场,然后决定逐渐增加高档和低档电子计算机,它一方面推出高档电子计算机,但价格比休莱特-帕卡德的低,另一方面又推出低档电子计算机,但质量比鲍默的好,价格比鲍默的低,以便占领高档和低档电子计算机市场。
□ 产品大类填充决策
所谓产品大类填充决策,是指企业决定在现有产品大类范围内增加新的产品项目,增加产品组合的深度。企业采取这种决策的主要动机是:
(1)急欲得到更多的利润;
(2)满足其经销商增加一些品种以便增加销售额的需要;
(3)利用平时过剩的生产能力,以提高经济效益;
(4)企图成为产品大类全面的领导者;
(5)防止给竞争者造成可乘之机。
如果产品大类的填充做得过分,将会造成人员调配上的困扰与顾客的困惑。企业应尽量使各个项目在顾客心目中是有区别的,每一产品项目应有明显差异。根据韦氏定律(Weber's Law),顾客对相对差异的识别能力比绝对差异强,他们能感觉到纸板2尺长与3尺长的差异,也能感觉到20尺长与30尺长的差异,但却感觉不到29尺长与30尺长的差异。企业必须使其产品大类内各个项目之间的差异能被顾客感觉到。
企业必须审核新提供的项目能否满足某些市场需求,而非只用来弥补内部差额。此外,还须指出,一旦产品大类管理人员决定增加某种价格水平的新项目,企业的工程师们就根据这种价格水平来设计新项目,而不是根据工程师们设计的产品来定价。
□ 产品大类现代化决策
在某些情况下,虽然产品大类的长度很恰当,但式样却已过时,这时,产品大类就须加以现代化。例如,某企业工作母机的产品大类看起来还是本世纪20年代的式样,这样,势必会输给产品大类式样较新的竞争者。
当企业认定其产品大类有现代化的必要时,下一个问题就是这项工作究竟是逐步进行还是即刻进行。逐步进行可使企业先调查顾客与经销商对新式样的感觉再确定整个产品大类是否符合新式样,并且资金耗费较少。但是,逐步现代化的一个主要缺点,就是竞争者对企业的行动看得十分清楚,并且有足够的时间来重新设计它们的产品大类。
□ 产品大类号召决策
所谓产品大类号召决策,是指企业产品大类管理人员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一个或几个产品项目作为特别号召,以吸引顾客对该产品大类的注意。有时,管理人员利用产品大类中的低档产品来作为号召品进行促销活动。例如,英国罗斯·莱斯公司曾利用一种售价为49000美元的经济型汽车(与售价高达108000美元的高档汽车成鲜明对照)来吸引人们。只要有顾客进门,就会有销售人员走上前来,利用贬低经济型汽车的方式,来鼓动顾客购买高档汽车。这种方式叫做“钓鱼式推销”。有时,管理人员也用高档产品作为号召品,以提高产品大类的地位。
□ 产品大类定价决策
制订产品大类中所有产品项目的价格,是产品大类管理人员的主要工作之一。下面我们对两种特殊情况加以讨论:一种是由主要品与附属品所组成的产品大类的定价;一种是副产品的定价。附属产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任选品;一种是受制品。
企业通常都开发产品大类而不是单个产品。管理人员必须决定产品大类中各个相互关联的产品之间的价格梯级。企业规定价格梯级时须考虑到产品大类中各个相互关联的产品之间的成本差异、顾客对这些产品的不同外观的评价以及竞争者的产品价格。如果产品大类中的两个前后连接的产品之间的价格差额小,购买者就会购买更先进的产品,这样就会使企业的利润增加(假设这两种产品的成本差额小于价格差额);反之,如果价格差额大,顾客当然只好购买较差的产品。
许多工商企业除了提供主要品之外,同时还提供某些与主要品密切相关的任选品。例如,消费者去餐馆吃饭,除了点些饭菜(主要品)外,还可能要酒(任选品)。所以,企业须为其任选品定价。企业可以给任选品定高价,使之独立赢利,或者给任选品定低价,把它们作为招揽生意的项目。许多饭馆给酒类定高价,给饭菜定低价,以饭菜收入来抵偿食品和其他经营费用开支,而酒类可以创造利润。还有些饭馆的酒类价格定得低,饭菜价格定得高,以吸引喝酒的人。
受制品是指必须和主要品(如照相机、剃须刀架)一同使用的产品(如胶卷、刀片)。主要品的制造商往往把主要品的价格定得低,把受制品的价格定得高。例如,柯达公司给其照相机定低价,靠卖胶卷赚钱。而那些不卖胶卷的制造商,为了获得相同的总利润,就必须把它的照相机价格定得较高。
企业在生产加工肉类、石油产品及其他化学制品过程中,往往有副产品。如果副产品没有用,就要花钱处理它们,这样就会影响主要品的定价。因此,制造商必须为这些副产品寻找市场,并且应当接受任何价格,只要能抵偿副产品的储运等费用。这样,制造商就可以降低主要产品的价格,提高其竞争能力。
□ 产品大类删减决策
一般在下列两种情况下须进行产品大类删减工作:
(1)管理人员发现产品大类中有一些没有希望的产品,这些产品正把整个产品大类的利润拖累下来。
(2)企业面临高度需求,但又没有足够的生产能力来生产这些行情看好的产品项目。这时,企业须审查各个产品的利润边际,集中力量生产高利润边际的项目,并暂时或永久地摒除那些利润边际低或者是亏损的项目。通常企业在需求不足时期会减少其产品大类,而在需求回升时期则增加产品大类。
三、产品品牌企划
品牌决策是企业的整个产品战略的一个固有方面,企业给其产品起适当的名字,正确设计品牌,向政府申请注册品牌,这些活动可以增加产品的价值。
品牌决策包括:
(1)决定是否给企业的产品起名字,设计牌号,这叫做品牌化决策;
(2)决定用本企业(制造商)的牌号,还是用经销商的牌号,或者一部分产品用本企业的牌号,另一部分产品用经销商的牌号,这叫做品牌使用者决策;
(3)决定品牌的质量水平,这叫做品牌质量决策;
(4)决定企业的所有各种产品使用一个或几个品牌,还是分别使用不同的品牌,这叫做家族品牌决策。
□ 品牌决策及相关术语
1品牌
品牌是指打算用来识别一个(或一群)卖主的商品或劳务的名称、术语、记号、象征或设计,或其组合,并打算用来区别一个(或一群)卖主和竞争者。它包括品牌名称、商标、所有品牌名称和所有商标都是品牌或品牌的一部分。
2品牌名称
品牌名称是指品牌中可以用语言称呼的部分。例如,可口可乐、雪佛莱、爱芳等,都是世界著名的品牌名称。
3品牌标志
品牌标志是指品牌中可以被认出、但不能用言语称呼的部分,如符号(记号)、设计、与众不同的颜色或印字。
4商标
企业在政府有关主管部门注册登记以后,就享有使用某个品牌名称和品牌标志的专用权,这个品牌名称和品牌标志受到法律保护,其他任何企业都不得仿效使用。因此,商标实质上是一种法律名词,是指已获得专用权并受法律保护的一个品牌或一个品牌的一部分。
5品牌化
企业为其产品规定品牌名称、品牌标志,并向政府有关主管部门注册登记的一切业务活动,叫做品牌化。
□ 品牌化决策
如上所述,企业的市场营销人员首先要决定是否给其产品规定品牌名称。这叫做品牌化决策。
世界各国的大多数产品都规定有品牌。品牌化虽然会使企业增加成本费用,但也可以使卖主得到以下好处:
(1)规定品牌名称可以使卖主易于管理订货;
(2)注册商标可使企业的产品特色得到法律保护,防止别人模仿、抄袭;
(3)品牌化使卖主有可能吸引更多的品牌忠诚者;
(4)品牌化有助于企业细分市场;
(5)良好的品牌有助于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
大多数购买者也需要品牌化,因为这是购买者获得商品信息的一个重要来源,因此,品牌化可使购买者得到一些利益,诸如:
(1)购买者通过品牌可以了解各种产品的质量好坏;
(2)品牌化有助于购买者提高购物效率。例如,超级市场上的商品如果都没有品牌,顾客就要逐个摸、嗅、尝;相反,如果有品牌,顾客只要购买某种牌子的东西就行了。
70年代以来,许多制造商对某些消费品和某些药品不规定品牌名称和品牌标志,也不向政府注册登记,实行非品牌化。这种产品叫无品牌产品。所谓无品牌产品是指在超级市场上出售的无品牌、包装简易且价格便宜的普通产品。企业推出无品牌产品的主要目的是节省包装、广告等费用,降低价格,扩大销售。一般来讲,未注册品使用质量较低的原料,而且其包装、广告、标贴的费用都较低。
品牌使用者决策
制造商决定给其产品规定了品牌之后,下一步还要做品牌使用者决策。在这方面,制
造商有三种可供选择的决策,即:
(1)制造商可以决定使用自己的品牌,这种品牌叫做制造商品牌、生产者品牌、全国性品牌;
(2)制造商还可以决定将其产品大批量地卖给中间商,中间商再用自己的品牌将货物转卖出去,这种品牌叫做中间商品牌、私人品牌;
(3)制造商还可以决定有些产品用自己的品牌,有些产品用中间商品牌。制造商品牌一向是工商业舞台的主角。大多数制造商都创立自己的品牌。此外,还有些享有盛誉的制造商将其著名商标租借给别人使用,收取一定的特许使用费(因为注册商标也是一种工业产权)。例如,美国清教徒时装公司在70年代初生产40多种低价服装,但其销售不畅。后来,这家公司决定其生产的牛仔裤类使用卡尔温·克雷因设计师的商标,按其销售额付给卡尔温·克雷因15%的特许使用费。结果,其销售迅速上升,牛仔裤类的税前利润率高达13%。
目前,中间商品牌已经变成品牌竞争的一重要因素。中间商使用自己的私人品牌,会带来一些问题,诸如:
(1)中间商必须花很多钱作广告,大肆宣传其品牌;
(2)中间商必须大批量订货,因而须将大量资金占压在商品库存上,并且须承担一些风险。但是,中间商使用自己的品牌又可带来种种利益,诸如:
(1)可以更好地控制价格,并且可以在某种程度上控制供应商(因为中间商可以用更换供应商来威胁制造商);
(2)进货成本较低,因而销售价格较低,竞争力较强,可以得到较高利润。因此,越来越多的中间商特别是大批发商、大零售商都使用自己的品牌。
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制造商品牌和中间商品牌之间经常展开激烈竞争,这就是所谓的品牌战。在这种对抗中,中间商有许多优势,诸如:
零售商业的营业面积有限,因此,许多制造商特别是新制造商和小制造商难以用其品牌打入零售市场;
(2)虽然消费者都知道,以私人品牌出售的商品通常都是大制造商的产品,但是,由于中间商特别注意保持其私人品牌的质量,仍能赢得消费者的信任;
(3)中间商品牌的价格通常定得比制造商品牌低,因此,能迎合许多计较价格高低的顾客,特别是在通货膨胀时期;
(4)大零售商把自己的品牌陈列在商店醒目的地方,而且妥善储备。由于这些原因,制造商品牌的昔日那种优势正在削弱。有些市场营销评论家预言:中间商品牌终必击败所有制造商品牌。
□ 品牌质量决策
制造商作品牌决策时,还必须决定其品牌的质量水平,以保持其品牌在目标市场上的地位。所谓品牌质量,是指反映产品耐用性、可靠性、精确性等价值属性的一个综合尺度。
制造商首先要决定其品牌的最初质量水平——低质量、一般质量、高质量、优质量。一般来讲,企业的赢利能力、投资收益率会随着品牌质量的提高而提高,但是不会直线上升。优质产品只会使投资收益率少量提高,而低质量品牌却会使企业投资收益率大大降低。因此,企业应当提供高质量品牌。但是,如果所有的竞争者都提供高质量品牌,这种战略就难以奏效。其次,制造商决定其品牌的最初质量水平(假设是高质量)以后,随着时间的推移,还要决定如何管理其品牌质量。在这个方面,企业有三种可供选择的决策,即:
(1)提高品牌质量,以提高收益和市场占有率;
(2)保持产品质量;
(3)逐步降低产品质量。
近年来,日本、联邦德国等国企业,为了提高其产品的竞争能力,特别注意加强产品的质量管理。在这种情况下,质量管理不是生产组合的一部分,而是市场营销组合的一个组成部分。
□ 家族品牌决策
企业如果决定其大部或全部产品都使用自己的品牌名称,还要决定其产品分别使用不同的品牌名称,还是统一使用一个或几个品牌名称。这就是说,在这个问题上也有若干不同的可供选择的决策。这种家族品牌决策,至少有以下四种。
1个别品牌名称即企业决定其各种不同的产品分别是使用不同的品牌名称。企业采取个别品牌名称决策的主要好处是:企业的整个声誉不致受其某种商品的声誉的影响,例如,如果某企业的某种产品失败了,不致给这家企业的脸上抹黑(因为这种产品用自己的品牌名称);某企业原来一向生产某种高档产品,后来推出较低档的产品,如果这种新产品使用自己的品牌名称,这样也不会影响这家企业的名牌产品的声誉。
2统一品牌名称
即企业决定其所有的产品都统一使用一个品牌名称。例如,通用电器公司的所有产品都统一使用“GE”这个品牌名称。企业采取统一品牌名称决策的主要好处是:企业宣传介绍新产品的费用开支较低,如果企业的名声好,其产品必然畅销。
3各大类产品单独使用不同的品牌名称
西尔斯·罗巴克公司就曾采取这种决策,它所经营的器具类产品、妇女服装类产品、主要家庭设备类产品分别使用不同的品牌名称。这主要是因为:
(1)企业生产或销售许多不同类型的产品,如果都统一使用一个品牌名称,这些不同类型的产品就容易互相混淆。例如,斯维夫特公司同时生产火腿和化肥,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产品,需要使用不同的品牌名称,以免互相混淆。
(2)有些企业虽然生产或销售同一类型的产品,但是,为了区别不同质量水平的产品,往往也分别使用不同的品牌名称。例如,大西洋和太平洋茶叶公司所经营的各种食品,一等品的品牌名称为“安·帕格(Ailn Page)”,二等品的品牌名称为“苏坦娜(Sultana)”,
三等品的品牌名称为“伊欧娜(Iona)”。
4企业名称与个别品牌名称并用
即企业决定其各种不同的产品分别使用不同的品牌名称,而且各种产品的品牌名称前面还冠以企业名称。例如,美国凯洛格公司就采取这种决策,推出“凯洛格米饼”、“凯洛格葡萄干”。企业采取这种决策的主要好处是:在各种不同新产品的品牌名称前冠以企业名称,可以使新产品合法化,能够享受企业的信誉,而各种不同的新产品分别使用不同的品牌名称,
又可以使各种不同的新产品各有不同的特色。
□ 品牌扩展决策
品牌扩展决策是指企业利用其成功品牌名称的声誉来推出改良产品或新产品,包括推出新的包装规格、香味和式样等。例如,美国桂格麦片公司成功地推出桂格超脆麦片之后,又利用这个品牌及其图样特征,推出雪糕、运动衫等新产品,显然,如果不利用桂格超脆麦片这个成功的品牌名称,这些新产品就不能很快地打入市场。制造商采取这种决策,可以节省宣传介绍新产品的费用,使新产品能迅速地、顺利地打入市场。
此外,还有一种品牌扩展,即制造商在其耐用品类的低档中增加一种式样过于简单的产品,以宣传其品牌中各种产品的基价很低。例如,西尔斯·罗巴克公司可以大肆宣传其经营的各种空调器最低价格仅120美元;通用汽车公司可以大肆宣传其新雪佛莱汽车售价仅3400美元。这些公司可以利用这些“促销品”来招揽顾客,吸引顾客前来购买式样较好的高档产品。
多品牌决策
所谓多品牌决策,是指企业决定同时经营两种或两种以上互相竞争的品牌。这种决策是宝洁公司首创的。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该公司的潮水牌洗涤剂畅销;1950年公司又推出快乐牌洗涤剂。快乐牌虽然抢了潮水牌的一些生意,但是两种品牌的销售总额却大于只经营潮水一个品牌的销售额。现在,宝洁公司生产8种不同品牌的洗涤剂。由于宝洁公司这种决策很成功,因此许多制造商步宝洁的后尘,也采取多品牌决策。
制造商采取多品牌决策的主要原因是:(1)多种不同的品牌只要被零售商店接受,就可占用更大的货架面积,而竞争者所占用的货架面积当然会相应减小;(2)多种不同的品牌可吸引更多顾客,提高市场占有率。这是因为:一贯忠诚于某一品牌而不去考虑其他品牌的消费者是很少的,大多数消费者都是品牌转换者。发展多种不同的品牌。才能赢得这些品牌转换者;(3)发展多种不同的品牌有助于在企业内部各个产品部门、产品经理之间开展竞争,提高效率;(4)发展多种不同的品牌可使企业深入到各个不同的市场部分,占领更大的市场。
在决定是否引进其他品牌时,制造商必须考虑下列问题:是否能为该品牌建立独特的历史;该独特历史是否可信;该新品牌会夺走本企业其他品牌及竞争者多少销售量;产品开发与促销费用能否从新品牌的销售额中收回来。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在推出多种品牌时,可能每种品牌都只有很小的市场占有率,而没有一个特别获利的。这样,企业的资源就会浪费于许多片面成功的品牌,而不是集中精力用于少数品牌。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必须放弃较弱的品牌,并严格选择可资推出的新品牌。一个企业的品牌应该能击败竞争者的品牌,而不是自己人互相竞争。
品牌重新定位决策
某一个品牌在市场上的最初定位即使很好,随着时间推移也必须重新定位。这主要是因为以下情况发生了变化:
(1)竞争者推出一个品牌,把它定位于本企业的品牌旁边,侵占了本企业的品牌的一部分市场定位,使本企业的品牌的市场占有率下降,这种情况要求企业进行品牌重新定位; (2)有些消费者的偏好发生了变化,他们原来喜欢本企业的品牌,现在喜欢其他企业的品牌,因而市场对本企业的品牌的需求减少,这种市场情况变化也要求企业进行品牌重新定位。
企业如何作品牌重新定位决策呢?试以汉姆啤酒为例,用图9.1.4说明。
假设汉姆公司通过市场营销研究,了解到广大消费者所关心的主要是啤酒的这两种属性:颜色的浓淡;味道的苦与不苦。
图9.1.4中圆圈代表各个偏好群或消费者偏好在市场上的定位;较大的圆圈代表更强烈的偏好;小圆点代表各个企业的各种品牌在市场上的定位(也就是各个企业推出的各种不同的品牌)。
上述信息表明,汉姆公司没有适应任何市场部分的偏好(即不能满足任何市场部分的需要)。要解决这一问题,汉姆公司必须识别最好的偏好群,把自己的品牌的位置定在那里。从图9.1.4可以看出:
(1)汉姆公司不宜把自己的品牌定位于偏好群1;
(2)汉姆公司把自己的品牌定位于偏好群2,这样选择较好,因为这个偏好群较大,而且只有一个竞争者(米勒);
(3)虽然偏好群9较小,但是汉姆公司也有可能把自己的品牌定位在那里;
(4)汉姆公司还可以考虑进行远距离重新定位,把自己的品牌定位于偏好群3、5、8,或者定位于偏好群4、6。
汉姆公司在识别最好的偏好群,作品牌重新定位决策时,要全面考虑两方面的因素:一方面,要全面考虑把自己的品牌从一个市场部分转移到另一个市场部分的成本费用。一般来讲,重新定位距离越远,其成本费用就越高。汉姆公司把其品牌定位于偏好群8所花的钱比定位于偏好群2多。另一方面,还要考虑把自己的品牌定在新的位置上所得收入多少。而收入多少又取决于:
(1)这个市场部分或偏好群有多少消费者;
(2)其平均购买率大小;
(3)这个市场部分或偏好群有多少竞争对手;
(4)自己品牌在这个市场部分的销售价格定得多高。
企业必须权衡多种重新定位的收入和费用,然后决定如何作品牌重新定位决策。
四、产品包装企划
产品包装的作用
产品包装有两层含义。一是指产品的容器和外部包扎,即包装器材;二是指包装产品的操作过程,即包装方法。在实际工作中,二者往往难以分开,故统称为产品包装。
产品包装是为保护产品数量与质量的完整性而必需的一道工序。由于产品的包装直接影响到产品的价值与销路,因而对绝大多数的产品来说,包装是产品运输、储存、销售不可缺少的必要条件。
(1)保护产品,这是包装的主要目的和重要功能。产品在从出厂到用户的整个流通过程中,都必须进行运输和储存,即使到了用户手中,从开始使用到使用完毕,也还有存放的问题。产品在运输中会遇到震动、挤压、碰撞、冲击以及风吹、日晒、雨淋等损害;在贮存时也会受到温度、湿度和虫蛀、鼠咬、尘埃损害和污染。合理的包装就能保护产品在流通过程中不受自然环境和外力的影响,从而保护产品的使用价值,使产品实体不致损坏、散失、变质和变形。
(2)提高产品储运效率。包装对小件产品起着集中的作用。包装袋或包装纸上有有关产品的鲜明标记,便于装卸、搬运和堆码,利于简化产品的交接手续,从而使工作效率明显地提高。外包装的体积、长宽高尺寸、重量与运输工具的标重、容积相匹配,对于提高运输工具利用率、以及节约动力和运费,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3)便于使用。适当的包装还可以起到便于使用和指导消费的作用。包装上的使用说明、注意事项等,对消费者或用户使用、保养、保存产品,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4)促进产品销售。产品包装还具有识别和促销的作用。产品包装后,可与同类竞争产品相区别。精美的包装,不易被仿制、假冒、伪造,有利于保持企业的信誉。在产品陈列时,包装是“无声的推销员”。良好的包装,往往能为广大消费者或用户所瞩目,从而激发其购买欲望,成为产品推销的一种主要工具和有力的竞争手段。包装还能收到广告宣传的效果。有时,同种产品的质量可能不相上下,这样,包装就往往会成为消费者或用户选购产品的主要考虑因素。由于包装的改进,可以使一项旧产品给人带来一种新的印象。由此可见,包装能够有效地帮助产品上市行销,维持或扩大市场占有率。实现产品包装化,有利于提高产品质量,丰富产品品种,还可方便销售,有助于推广自动售货和自我服务售货。
(5)促进企业收入的增加。优良、精美的包装,不仅可以使好的产品与好的包装相得益彰,避免“一等产品,二等包装,三等价格”的现象,而且,还能够抬高产品的身价,使消费者或用户愿意出较高的价格购买。从而使企业增加销售收入。此外,包装产品的存货控制,也比较简单易行。实现产品包装化,还可使产品损耗率降低,提高运输、储存、销售各环节的劳动效率。这些都可使企业增加利润。
产品包装的分类
产品包装按不同特征可分以下几类:
(1)按照包装在流通中的作用,可分为运输包装和销售包装。运输包装又可称为工业包装,是以保护产品,提高运输效率为主要目的的包装。销售包装又称商业包装,它是以促进产品销售为主要目的的包装。在流通过程中,产品越接近消费者,就越要求包装具有促进销售的效用。因此要求包装外形美观,并有必要的装潢、画面、文字说明等。
(2)按照产品包装的结构,可分为件装、内装和外装。件装(个装)是在每一个产品上所做的包装;外装是包装产品的外部包装,如箱装、袋装、桶装等;内装是介于外装和件装之间的包装,用于防止水分、湿气和日光的侵入,并防止同一外装的产品相互摩擦、碰撞而可能受到的破坏。但是,这种划分也不是绝对的,有时件装和内装则混合使用。
(3)按照包装器材的类别,可分为纸和纸制品包装、塑料制品包装、木包装、金属包装、玻璃包装、陶瓷包装、草编包装及棉纺制品包装等。
(4)按照包装技术或方法,可分为防水包装、防潮包装、防锈包装、缓冲包装、防虫包装、防鼠包装、通风包装、压缩包装、真空包装及耐寒包装等。
(5)按照产品的类别,可分为金属产品、化工产品、机电设备、配件、电工材料的包装等,或分为一般产品、危险产品、长大超重和精密产品包装等。
(6)按产品的销地,可分为出口包装和国内包装。
□ 包装的设计
产品包装的设计应符合下列原则:
(1)造型美观大方,图案生动形象,不落俗套,避免模仿、雷同。尽量采用新材料、新图案、新形状,引人注目。
(2)包装应与商品的价值或质量水平相配合。贵重商品和艺术品、化妆品包装要烘托出商品的高雅和艺术性。
(3)包装要能显示商品的特点或风格。对于以外形和色彩表现其特点或风格的商品,如服装、装饰品、食物等,应考虑采用透明包装或在包装上附印彩色图片。
(4)包装的造型和结构应考虑销售、使用、保管和携带的方便。容易开启的包装结构便于密闭式包装商品的使用;喷射式包装适合于液体、粉末、胶状商品。包装的大小直接影响商品使用时的方便程度,在便于使用的前提下还要考虑贮存、陈列、携带的方便。
(5)包装上的文字应能增加顾客的信任感并指导消费。产品的性能、使用方法和效果常常不能直观显示,需要用文字来表达。包装上文字的设计应根据顾客心理突出重点。如食品包装上应说明用料、食用方法;药物类商品应说明成分、功效、用量、禁忌以及是否有副作用,直接回答购买者所关心的问题,消除可能存在的疑虑。文字说明必须与商品性质相一致,有可靠的检验数据或使用效果的证明。虚假不实的文字说明等于欺骗性广告,既损害消费者的利益,也损害企业的声誉。
(6)包装装璜的色彩、图案要符合消费者的心理要求,不与民族习惯、宗教信仰相抵触。同一色彩、图案的含意对不同消费者来说是不一样的。中国人庆祝节日喜欢用红色;而日本人互赠白色毛巾;埃及人喜欢绿色忌用蓝色,以蓝色象征恶;法国人却讨厌墨绿(法西斯军服的颜色),偏爱蓝色。在信奉伊斯兰教的国家和地区忌用猪作装饰图案;欧洲人认为大象呆头呆脑;法国人视孔雀为祸鸟;瑞士人以猫头鹰作为死亡的象征;乌龟的形象在很多地区都代表丑恶,而在日本表示长寿。有些色彩、图案或符号在特定地区有特定的含义,如在捷克斯洛伐克红三角是毒品的标记,在土耳其绿三角是免费样品。不同年龄的消费者也有不同的偏好,老年人喜欢冷色稳重沉着,青年人喜欢暖色,健朗活泼。
包装决策的程序
包装决策通常分为以下三个步骤:
(1)建立包装观念,确定这种包装的基本形态、目的和基本功能。例如某食品公司的“什锦果酱夹心饼干”,管理部门确定其包装的主要功能有两方面,一是保护产品在流通过程中不破损不变质;其二是显示产品特色,使购买者直观地了解饼干的颜色、形状。以作为包装设计的依据。
(2)决定包装因素。所谓包装因素是指包装的大小、形状、材料、色彩、文字说明以及商标图案等等。包装因素是由包装观念决定的。如上例中夹心饼干的包装,从保护产品的要求而言,应采用具有一定强度的密封包装。从显示产品特色的要求来看,应该采用透明材料,并以较硬的塑料板增加强度,使饼干能保存得更长久而不破碎。值得注意的是包装因素之间要互相协调,例如包装的大小和材料有关,材料和色彩有关。而且决定这些“包装因素”时,
也必须和定价、广告等市场营销因素协调一致。如果企业已对某产品作出优质优价的营销决 策,则包装的材料、造型、色彩等都要与之配合。
(3)包装设计出来以后要经过试验,以考察包装是否能满足各方面的要求,在正式采用前作出改进。包装试验分如下4种:
工程试验。检验包装在正常的运输、贮存、携带等情况下的适用性。如磨损程度、变形程度、密封性能、褪色程度等等。
②视觉试验。确定包装的色彩、图案、是否调和悦目,造型是否新颖,包装上的文字说明是否简明易读。
经销商测试。为了扩大盈利,经销商常会希望包装引人注目并能确实保护产品,避免各种损害、污染带来的困难。
④消费者测试。用来了解包装是否能被消费者认可,并根据消费者意见及时对包装加以改进。
包装策略
常见的产品包装策略,大致有如下几种:
1类似包装策略
是指企业将其所生产的各种不同产品,在包装外形上采用相同的图案、近似的色彩及其它共存的特征,使消费者或用户极易联想到这是同一家企业生产的产品。类似包装策略的优点是:
(1)可以壮大企业声势,扩大企业影响,特别是新产品初次上市时,可以用企业的信誉消除用户对新产品的不信任感,使产品尽快打开销路。
可以节省包装设计费用。
有利于介绍新产品。
但是,类似包装策略只适用于同一质量水平的产品。如果质量相差过于悬殊,再使用这一包装策略就会增加低档产品的包装费用,或使优质产品蒙受不利的影响,故要区别对待。
2.等级包装策略
是指企业将产品分成若干等级,对高档优质产品采用优质包装,一般产品则采用普通包装,使包装产品的价值和质量相称,表里一致,等级分明,以方便购买力不同的消费者或用户选购。
3.双重用途包装策略
是指企业在进行产品包装时,要注意即使原包装的产品用完后,空的包装容器还可以作其它用途。例如,果酱、酱菜采用杯形包装,空的包装瓶可以作旅行杯;糖果包装盒还可以用作文具盒,等等。这种包装策略一方面可以引起用户的购买兴趣,另一方面还能使刻有商标的容器发挥广告宣传作用,吸引用户重复购买。但是,这类包装成本一般较高,实际上包装已成为一种产品。
4.配套包装策略
是指使用时将有关联的多种产品纳入一个包装容器内,同时出这种包装策略的好处是:便于用户购买,也有利于新产品推销,如将新产品与其它旧产品放在一起出售,可以使用户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新观念、新设计,从而习惯于新产品的使用。如:化妆品盒内同时装入几种化妆品。
附赠品包装策略
5.这是目前国外市场上比较流行的包装策略。如儿童市场上玩具、糖果等商品附赠连环画、认字图;化妆品包装中附有赠券,积累到一定数量,可以得到不同的赠品。
6.改变包装策略商品包装上的改变,正如产品本身的改进一样,对于扩展销路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当企业的某种产品在同类产品中质量相近而销路不畅时,就应注意改进这种包装设计。如果一种产品的包装已采用较长时间,也应考虑推陈出新,变换花样。当然,这种通过改变包装办法来达到扩大销路目的的策略是有条件的。即产品的内在质量必须达到使用要求。如果不具备这个条件,产品的内在质量不好,那么,即使在包装上作了显著的改进也无助于销售的增加。
□ 产品包装的基本要求
在进行产品包装时,必须遵循如下原则:
1保护产品的原则产品包装首先要保证产品质量,保持产品数量。要根据产品的不同性质和特点(如固态、液态、笨重、易燃、易碎、贵重、精密等),选用包装材料和包装技术。包装材料、包装强度、包装方法等必须适合产品的物理、化学、生物性能,保证产品不损坏、不变质、不变形、不渗漏等。
2便于使用的原则为了方便用户和满足购买者的不同需要,包装的容量和形状应当多种多样。例如包装的容量要考虑到贮存、陈列、携带和使用的方便。在保证包装封口严密的条件下,要求容易开启,为适应消费者的不同需要,可以采用单件包装、多件包装和配套包装。此外,还要注意尽量采用可供重复使用和再生的包装器材,以便于处理废弃包装和充分利用包装材料。
3便于运输保管与陈列的原则
销售包装一般要排列组合成中包装和运输包装,才能适应运输和贮存的需要。因此,销售包装的造型结构、尺寸大小,应同运输包装的要求相吻合,以便运输和储存。在保证产品安全的前提下,尽可能缩小销售包装的体积,以利于节省包装材料和运输、储存费用。
产品零售前,一般都陈列在货架上,成千上万的产品,通过堆叠、悬挂、摆放等方式,形成了一个琳琅满目的产品海洋。销售包装的造型结构,既要便于陈列摆放,又要便于用户识别和选购,如采用透明包装和“开窗”包装等。
4美观大方的原则产品包装的好坏,既可反映一个企业的管理水平,又是企业管理人员的文化水平、艺术修养、科学文明的一个重要标志。销售包装具有美化产品、宣传产品的作用。因此,包装造型要美观大方、图案生动形象,不落俗套,不搞模仿、类同,尽量采用新材料、新图案、新形状,看后使人得到一种美的享受。
罗林洛克啤酒的包装策略
随着竞争的加剧和消费的下降。美国的啤酒行业变得越来越残酷。像安豪斯·布希公司和米勒公司这样的啤酒业巨人正在占据越来越大的市场份额,把一些小的地区性啤酒商排挤出了市场。
出产于宾夕法尼亚州西部小镇的罗林洛克啤酒在八十年代后期勇敢地进行了反击。营销专家约翰·夏佩尔通过他神奇的经营活动使罗林洛克啤酒摆脱了困境,走上了飞速发展之路。而在夏佩尔的营销策略中,包装策略则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
包装在重新树立罗林洛克啤酒的形象时,扮演了重要角色。夏佩尔为了克服广告预算的不足,决定让包装发挥更大的作用。他解释道:“我们不得不把包装变成牌子的广告。”
该公司为罗林洛克啤酒设计了一种绿色长颈瓶,并漆上显眼的艺术装饰,使包装在众多啤酒中很引人注目。夏佩尔说:“有些人以为瓶子是手绘的,它跟别的牌子都不一样,独特而有趣。人们愿意把它摆在桌子上。”事实上,许多消费者坚持装在这种瓶子里的啤酒更好喝。
公司也重新设计了啤酒的包装箱。“我们想突出它的绿色长颈瓶,与罗林洛克啤酒是用山区泉水酿制的这个事实。”夏佩尔解释道:“包装上印有放在山泉里的这些绿瓶子。照片的质量很高,色彩鲜艳、图像清晰。消费者很容易从30英尺外认出罗林洛克啤酒。”
夏佩尔很喜欢用魅力这个词来形容罗林洛克啤酒的新形象。“魅力,这意味着什么呢?我们认为瓶子和包装造成了这种讨人喜欢的感觉。看上去它不象大众化的产品,有一种高贵的品质。而且这种形象在很大程度上也适合啤酒本身。罗林洛克啤酒出品于宾州西部的小镇。它只有一个酿造厂,一个水源。这和安豪斯·布希啤酒或库尔斯啤酒完全不同,我们知道,并非所有的库尔斯啤酒都是在科罗拉多州的峡谷中酿造的。”
包装对增加罗林洛克啤酒的销量有多大作用呢?夏佩尔说:“极为重要。那个绿瓶子是确立我们竞争优势的关键。”
第二章 哈佛经的质量管理
一、质量管理组织
企业最高管理者对所生产产品的质量应承担全部的责任。因此,质量管理的运作必需由总经理(CEO)直接控制。必须明确地认识到,质量保证工作的主要任务属于各个单位和部门,他们的工作影响着最终产品的质量。但是,除所有职能部门外,还应建立一个质量管理核心小组,以协调和监督企业内部质量方针的执行。
各个部门的人员应该认识到本部门的质量职能范围以及对产品质量的影响。各部门应有明确的组织结构,在这种组织结构中,质量活动的权限应委托给分小组。这些分小组应该清楚地认识到他们的职责、工作权限和自由度、交流的渠道以及发生意外情况的处理方法。每个员工都应具有达到质量目标的责任感。应该制定出一套管理办法,用以监督和报告所达到的质量。
图921是质量保证分小组组成的组织结构图。
虽然质量保证主要是员工的一种职责,但是,与质量保证紧密相关的其他职责,例如,最终检验、验证和实验室试验活动等,应该归属于质量保证部门,组织机构中应该设立一个部门,专门负责监控和审核;这个部门应向质量保证部门的领导和最高管理者提供资料,以便在问题出现时,及时采取纠正措施。
组织结构仅表示出质量职能的总体框架。质量组织机构的有效性取决于总经理的责任和热情。总经理除对质量体系实行直接控制外,还应该激励所有的员工,并且通过支持有关活动和提供实施质量方针所必要的附加条件,来明确而又连续地表现其职责。
二、质量手册法
ISO 9001,4.2款规定“供方应建立并保持一个文件化的质量体系,以保证产品符合规定要求”。实际上,这里文件化的形式是指将所规定的质量保证的全面规划用手册、程序文件和作业指导书予以颁布。质量体系文件要素见图922。
从图922可以看出,这套文件自上而下由几个不同层次的文件组成,且一层比一层更为详细。最顶层是质量手册,它摘要描述了本企业为满足规定的或消费者提出的质量要求而建立的质量体系的全部要素。该手册由若干用于指导与产品质量有关的所有部门活动的标准化程序文件所支撑。在工作层的指南是依据详细的质量计划和作业指导书。这些标准表格或核查单,用以记录各项活动的结果,为质量控制提供客观证据,并作为进行质量分析和采取纠正措施的依据。
质量手册的使用
质量手册是规划和实施一个质量体系的主要文件。它可用于下列目的:
(1)就最高管理者确定的质量方针和目标与他的职员、顾客和卖主相互沟通。
(2)树立公司最佳形象,赢得客户的信任并满足合同规定的要求。
(3)对供应商施加影响,使之对所提供的产品施以有效的质量保证。
(4)为贯彻质量体系,按授权的引用标准行事。
(5)规定各功能团组以及与质量活动相关的各部门的组织结构和职责。
(6)保证工作有序和有效。
(7)就质量体系的各要素对全体员工进行培训,使他们认识其工作对最终产品质量的影响,帮助员工提高自身素质。
(8)作为质量审核的依据。
质量手册的编制
质量手册的编制应受到高度重视,并直接听取与质量有关的所有单位和个人的意见。有人认为,为加速贯彻质量体系,可以尝试使用另一个有声望公司的质量手册,这种想法是不对的。因为,即使两个公司生产同一种产品,这两个公司也绝不是一样的。
同理,也决不能企望聘请一名外单位的顾问能快速编写出你的质量手册来。质量手册应依据本公司的实践,包括一些传统的习惯和常用的但未形成书面文字的程序及现行体系,带着问题而写。第一步,从实际执行任务的人员中收集所有这些实践和程序写成书面文字。然后,从质量保证有效性方面进行分析,与有关人员和他们的上级进行全面讨论,需要时应对程序进行修改。在结束修改之前,必须以连续性为基础对他们的可行性予以确认。
ISO 标准中的有些活动在某些公司的现行体系中可能是不存在的。该公司应仔细考虑是否有必要建立这样的活动。由于ISO9000是用于所有类型的产品和服务的基本标准,因此,它的某些条款对制造简单产品的中小型公司可能是不适用的。换句话说,ISO的某些要求可以依赖于已经实施的规定活动或就现行要素附加某些条件才得以适应。
需要遵循的一个重要原则是:体系应在保持正常的情况下尽可能简单。一个良好的质量体系不必要以大量的表格和记录使之高度文件化,从而形成复杂的体系,这样反而有可能使自身走向绝路。一项保证质量的文件纳入该体系之前应全面证实其实用性。
□ 质量手册的内容
质量手册是一个公司质量体系的基础。它应就其所依据执行的ISO标准的质量体系要
求提供指南。除手册标题、引用编号、范围和目的等结构部分外,它应包括所有关有单位用
于质量保证的指令和主要程序。手册应包括以下几方面:
1质量方针和目标
第一章必须明确规定公司的质量方针和目标。这将作为确定全公司与质量有关的所有活动和方法的依据。
2组织
一个正式的组织结构是描述权力和责任的支架。由于质量活动广泛分布于公司各处,因而质量手册应首先描述公司广泛的组织结构。它还应提供质量保证部门的详细组织结构以及代表各类质量保证功能的其它部门的结构,展现公司所实施的质量保证活动及其与最高管理者连接关系一个完整的图象。
3设计和开发
这一章应包括从产品构思到设计终止的各项活动。其内容如下:
(1)研究现行市场的产品,以及消费者要求和嗜好。
(2)消费者关于现行产品投诉的分析。
(3)规范的设计方法。
(4)设计中编入的标准化元器件和材料。
(5)原型样机的实验室检验和现场试验。
(6)需要的安全、可靠性和价值分析。
(7)用于设计、制图、工艺分析的标准化格式。
(8)建立外观检查的公差和标准。
(9)设计和控制文件的更改程序。
(10)设计评审程序。
4工艺过程
这是保证符合质量要求最关键性的一项条款。所以质量手册应对下列活动提供详细指导:实施工序能力研究,使工艺设计者能最佳使用现行设备和机械。就适用的材料、元器件和组件开发工艺计划,为操作人员提供详细的作业指导书。
规划工艺控制和检验周期的检查。
(4)特殊工卡器具、检查和测试设备的设计、制造或采购。
(5)示范生产过程的组织和依据对示范过程的分析调整工艺计划。
(6)工艺文件更改程序。
5采购控制
最终产品的质量依赖于从各种途径购进的材料和元器件的质量。本章应专门规定保证采购产品质量的程序,它包括下列内容:
(1)供应商的选择
(2)将所有质量要求纳入采购定单中。
(3)对供应商工作质量的监督。
(4)进厂原材料的检查和验证。
(5)缺陷报告和解决与供应商质量纠纷的程序。
(6)从产品质量的观点对交付期履行情况进行复审和评估。
6生产控制
本部门应涉及工艺计划和指导书的有效实施,包括下列方面:
(1)工艺监督和检查。
(2)在各重要阶段对产品的检验。
(3)工艺控制和工艺改进数据的反馈。
(4)生产用机械、工具和检验设备的维护和校准。
(5)计量仪器。
(6)材料和产品的可追踪性。
(7)缺陷的调查和纠正措施的程序。
(8)不合格产品的复审和控制。
(9)关于材料搬运、贮存和包装的正式作业书。
(10)外运产品的最终检验和质量记录的保存。
7客户反馈
对产品质量的最终论证是用户对其性能的评价。由于信息的缺乏或消费者的不恰当使用可能影响产品的性能。手册应为市场营销和服务人员提供适宜的信息,它应包括下列内容: (1)各类订单中客户的所有要求。
订单和合同的复审程序。为保证满足客户要求,在接受订单之前申明所有的看法。
产品的运输和搬运。
需要时产品的安装和功能检验。
听取客户意见和程序。
用户意见反馈。
为采取纠正措施对缺陷和反馈数据的分析。
8.质量审核和评审
质量体系的持久实施需要正确彻底的监督管理。本章应包括:
(1)对产品和工艺进行内部质量审核的程序。
(2)对整个质量体系的管理评审。
(3)为满足合同要求而进行内部审核的程序。
(4)对不同审核结果的跟踪措施。
9培训和调动积极性
一个质量体系的贯彻成功与否,人是最重要的因素。质量手册应清楚地规定在公司内,以及在其他学院和单位进行有组织培训计划的程序。
10质量计划
质量计划有助于质量体系的实施。它的各项活动必须在不同层次予以开展。它为监督管理这些活动提供了一个体系。每个产品或每项合同规定的工作要求有它自己的质量计划,它应规定:
(1)应达到的质量目标。
(2)在该项目不同的阶段的责任和权限应专门配置。
(3)采用的专门程序、方法和作业指导书。
(4)在相应阶段(如设计、开发),进行适宜的检验、检查、审查和审核应有计划。
(5)在项目进行时对质量计划进行更改的方法。
(6)需要满足各目标的其他措施。
为对所涉及的活动提供明确的概念,质量计划还应包括表明从材料输入直到包装、发运甚至必要时的安装依次的运作或验证活动的流程图,并就流程图中每项验证计划,提供一个以作业单为参考依据,指明检查特性或参数的工作计划单。
11程序
支持一个质量体系文件的另一层是程序。反映最终产品质量的活动中涉及的所有部门或功能团组,通常按其已建立的准则或传统习惯来完成某项任务。这些活动各具特点,范围广泛。从接受和确认客户订单,到验证采购材料,修改制造文件或颁发工具。每一类型的标准程序应形成文件放在各有关部门程序手册中。
标准的授权程序有助于建立责任意识和促进监督管理及审核。各有关部门和团组有责任按照ISO9000标准不同要素制备、批准和颁布程序手册。当质量体系的要素在几个团组实施时,应特别指定一个团组负责程序手册,该手册必须在所有有关团组共同参与下制备和评审。
12作业指导书
作业指导书是执行各类工作的专门指令。它应充分、详细、明确地规定所执行的工作和所要求的质量等级。作业指导书是用于特殊加工和按制造文件规定的方法完成工作的基本文件。该指导书应使用最低层操作员易于理解的语言撰写。在工人和操作员目不识丁的情况下,应向他们讲解这些指导书并使他们全面理解。
三、质量合同评审法
同评审的意义在任何一个公司中起关键作用的是营销部门,它要寻找顾客、替公司招揽生意。营销部门的效率可以用其努力维持的订货数量来衡量。大量的订货使公司能够合理的规划公司周期性的生产,保证其产品能全部销售。订货单多了,生产期就长,经营者对营销人员就更满意.
然而,维持订货量是一回事,要使顾客充分满意又是另一回事。在这里有一个所有部门(包括营销部门)的能力和效益发生冲突的问题。起初,某一公司可能靠广告宣传激起销售力来维持有足够的订货量,然而能够让顾客满意的,只能是产品质量和按时交货。
偶尔,过分热心的经销人员预订订货单并承诺了公司不能做到的交货时间表,那样,他们就要去说服顾客,推迟交货期。这种情况对公司的生存和产品都存有潜在的危险。
在当今竞争环境中,特别在出口领域,顾客在交货时间表上是不会发善心的。此外,国际竞争加剧和工资费用增长迫使工厂厂长们在低存货上经营。在这种情况下,对一个供应商来讲,若不能按期交付原材料和零部件,就意味着所有生产系统不合拍而闲置。由于质量体系的特殊成分,提供商品和服务的公司应当有一个完全确定的合同评审程序。
合同评审程序
供应商可能会接到顾客对产品两个方面的询问:标准产品和特殊的零件或需按照顾客要求的规格制造的设备。每类产品需要有不同的评审程序。
1标准产品的合同评审程序
制造商总是向未来的买主提供本公司的产品标准或产品规格。这些现成的质量参数有操作功能、寿命、可靠性和可维修性,以及附加的其它技术资料如功率或燃料特性、容量或操作范围、需要的环境条件等等。在主要设备箱里,销售小册子也应提出如颜色、形状以及可选择的附件的情况。
在接受标准产品订货或签合同之前,供应商应就合同评审程序执行下列步骤:
(1)向未来的客户提供全部技术规格和其它有关资料,以便客户了解产品全貌,如果需要,产品样品也应做可靠性评估。
(2)如果产品满足客户需要,在认可交货时间表以前,应就建议的时间表和生产部门商量。
(3)在某些情况下,客户可能要求对产品作些修改,以适合其公司特殊需要,这些修改的全部细节应由客户提供成文的东西,并就其可行性和管理、工程部门商量。
(4)确保订单或合同包含有关产品型式的全部详情,包括它的颜色或各种各样的辅助项目如工具、附件及应用的配件。
(5)要保证订单或合同清楚地标明双方同意的包装、运输、安装(哪里适用)及其它有关项目如保险和支付方法等方面内容。
(6)应规定不管是客户还是其利益的代理人要在运出产品以前和在收到产品时对产品进行检验。全部检查或试验细节,例如要试验的参数、试验方法、抽样大小,用于验收的标准等,应由供应商的质量专家和客户研究之后明确下来。
(7)大多数耐用消费品和工业产品有一份担保单保护客户,担保单的用语和条件应写清楚,以免出现不同的解释而引起争执。
(8)最后,不管做了多大的努力,产品质量问题仍可能会发生,供应者应保证合同要有解决质量问题的程序和问题出现时解决争执的办法。
2专门订单的合同评审程序
特殊订货的开发和生产过程不同于那些标准或正常产品的生产,它需要进行局部变动
或要重新调整,要成功地执行这样的订货是相当复杂的。因为毫无相似之处的因素会渗透在开发和生产过程的任何阶段中。彻底了解采购者的需要对投标和合同形成是极其重要的。为了弄清客户直接的或不十分明确的要求,常常需要专家们进行各种级别和范围的对话。因为特殊订货合同包含着应考虑到的设计和开发、实际设计和开发阶段,甚至包括在合同签约之后,应作出协商和复查。
合同评审至少应保证:
(1)客户应对其要求尽可能作出详细规定,使得设计和下一步工作有充分可靠依据。
(2)为了保证符合客户要求,评审应包括各种各样性能和效率。
(3)围绕合同执行,制定质量保证计划,和客户讨论以确保客户所有质量要求得到满足。
(4)建立起与客户的通讯渠道,研究与质量相关的所有问题。
(5)根据合同评审结果,在不影响产品质量的情况下需要修改设计时,这种修改应和客户商量征得同意。
此外,合同评审应包括检查或试验,担保单的用语和条件以及解决质量问题的程序。
□ 合同评审的益处
作为整个质量控制系统的一部分,制度化的合同评审程序有下列益处:
(1)所有感兴趣的当事人有机会评审合同。
(2)可以得到核查表或指导性文件(评审用的),以了解合同要求的程度。
(3)评审员可利用评审分析合同限期及有关的委托。
(4)这份合同是包含了全部性能类别,为了成功地履行这份合同,正好以此为起点有助于计划的开发。
(5)一种用客户来评审质量计划的方法。
(6)有准备的通过适当的评审来修改合同或质量计划。
如上所述,我们知道,如果执行合同评审的程序,可减少甚至避免在供方与客户之间产生的误解或争执。由于它是相当透明的,其结果增加了客户的信任,使其对产品质量的抱怨降到最低的程度。
四、质量设计控制法
一件产品的质量首先依赖于它的设计。如果一件产品的质量在设计时未予考虑,它是不可能在制造过程中获得的。设计者的主要目标是创造一种能完全满足消费者的需要,制造成本低且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价格的产品。技术进步使产品日益更新,并被迅速推广。这样,随着自由市场的发展和消除贸易壁垒的趋势,多数市场的强劲竞争明显增加。在这种环境下,设计者需不断努力以使设计的产品既具有高质量,又能以低成本生产。只有这样,企业在竞争中才能获得成功并具有活力。
产品开发环
产品开发环始于对消费者需求的评价,终于将设计投入批量生产。开发环的主要步下
(1)对消费者(或市场)需求的分析,以达到对这些要求的全面理解。
(2)对消费者(或市场)要求尽可能将量化的技术项所表达的质量参数转换成设计规范予以规 定。
(3)初始的外观状态,包括组件、分组件、主要元器件的设计。
(4)首次设计评审。
(5)以设计评审和一个或多个样机生产为依据对设计进行修正。
(6)对样机进行检验和评估。包括在实际运行条件下进行场地试验。
(7)第二次设计评审。
(8)需要时对设计进行修正,并就修改的设计进行样机生产和检验。
(9)最终确定设计文件(文件还应规定公差),并制订完整的产品规范,包括将合格准则编入一份检验周期表。
(10)实验性生产。
(11)实验性生产检验和最终设计评审。
(12)依据设计评审对设计进行调整并用于批量生产。
应注意,上述各步骤之间没有绝对的界限。某些步骤可能重叠,而另一些可能要依据产品的特性和其他因素进行删节。
设计和开发的策划
为有效地控制设计和开发活动,公司应具备一个责任明确的组织结构。设计或开发
动大致基于下列两种类型之一:
(1)较小的短程项目,如对现行产品的设计改进,这些可从解决生产问题或客户投
诉方面着手进行。
重点项目,例如涉及公司整个范围的新型号产品的设计和代表客户执行的设计合同。
较为合理的方法是分几个设计小组,每个主要项目的子项目由一个小组负责。尽管各项目的子项目通常可能都遵循同样的开发步骤,但是,他们的工作程序还是有区别的。
对设计改进小组来说,其主要输入来自生产、工程和质量控制部门。在多数情况下,这项工作将由一个由各有关部门人员组成的综合工作组承担。
就新型号开发或设计合同而言,设计开发部将负有主要责任,并有权自主开发和按要求设计。其他部门的意见将在专门阶段听取,例如:在设计评审期间或设计开发部要求他们帮助的时候。公司为设计组建立程序,要求其制定的设计计划包括下列要点但又不局限于此:
(1)建立各种活动时间周期的连续和平行的工作进度表,并标明控制点。
(2)设计验证准则和活动。
(3)安全、性能可靠性评价。
(4)产品检查或检验及接收准则。
(5)对各种活动和无论是自己制造还是从外部获得的各种硬件的成本估算。
设计的计划者应熟悉其它计划的现状和合同执行的验证程序。并把设计计划并入全面质量体系。
□ 设计输入
客户或市场的要求是基本的设计输入。这些要求必须予以确认并形成文件,作为全部设计活动的基础。在合同环境下,按照预先讨论的程序而进行的合同评审有助于确认设计要求。即便是在非合同环境下,也应将基本的质量要求以设计规范的形式形成文件。任何偏离这些要求的设计必须经设计主管部门授权,但在有设计合同的情况下,这一权力属于客户。
除设计和开发部门之外的职能小组或部门也可对设计输入提供帮助。因此,应在设计开发部与其他有关部门之间建立咨询程序和联络渠道。以下是来自其他职能组的典型的输入。
(1)营销。客户规范的澄清或对有冲突的要求之间的调解折中建议。
(2)采购。变更材料或元器件的适用性和成本估算。
(3)技术。检验实验室的检验报告,提供关于材料特殊性能的建议。
(4)可靠性。专门的可靠性检验,提供有关元器件和系统的可靠性数据。
(5)制造。现行机械的工序能力。关于元器件/系统能被容易制造的建议;关于在设计文件中予留公差的建议。
(6)质量保证。现行产品的质量问题。关于在生产的适宜阶段进行验证的不同质量参数。 (7)服务/维修。储存、搬运和运输问题。怎样达到在制造和储存期间规定的环境条件。
上述输入来自组织内部,此外,还有的设计输入可来自外部机构的要求。例如:专门技术、价值分析和设计组织的咨询。同样,从重要材料供应商或特殊产品、材料的检验实验室也可得到某些帮助。为获得这些输入需要建立适宜的渠道。
□ 设计输出
公司应按客户要求的产品性能特点、技术状态和其他质量参数讨论设计工序,并根据产品特点及下列一项或多项设计输出进行生产:
(1)使用的图纸和材料清单;
(2)量化规范;
(3)制造指令或程序;
(4)软件。
将这些技术输出用对生产和有关的公司适宜的形式和图表予以文件化,是非常必要的。这些文件将作为采购、生产、检查和检验的基础。同时,文件还应指明按照材料的尺寸和其他规范,就性能参数、公差等的接受范围。需要时,还应提供安全和可靠性数据。以上所规定的这些要求应符合相应的法规或法律,尽管这些可能在合同中没有提及。特别主要的是,要标明影响健康和安全的重要参数,以便在采购或制造期间,符合有关特点的公差,不致偏离。最后,设计文件还应标明设计者和验证者的姓名,需要时,可追踪责任者。
□ 优化设计的基本思路
产品设计的功能和方法要求将由于不同类型的技术和规定而明显不同。然而,一些基本要求在性质上多少是通用的,并可应用于几乎所有等级的制造产品。这些要求及其在设计中实现的方法在下列段落中摘要予以解释。
1.功能效力
显然,产品的功能特性是根本的要求。除非得到客户明确的许可,否则必须看作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并不容妥协地予以执行。
2.外观
尽管外观不直接反映一个产品的功能,但它会使消费者从产品的外观和美学形象(包括包装)中获得对产品的第一印象。因而,设计者应对有关消费品的风格和最终涂饰给以特殊考虑。从良好的视觉印象来说,锐角和不连贯的轮廓在外部形状设计中应予避免,产品和它的包装应具有一种温和的涂饰和一种软性柔和的色彩。包装标记的质量也需要予以专门注意
3.安全
安全本身缺乏证据具有隐蔽特征,直到用户偶然受到伤害的影响时才为人熟知。对于某些类型的产品,例如易爆物、航空器、车辆和高压设备,其安全的需要是大家熟知并在设计中给以慎重考虑的。然而,对于诸如消费器具、玩具、食品、化学和工业机械等物品引起的潜在危险是人们不完全熟悉的。对这一领域的忽视其后果是十分严重的,应提醒制定安全法规的人们予以重视。安全问题如果在设计阶段未予考虑,则不可能在制造阶段予以附加。假定用户对安全问题漫不经心,设计者则应就每一种突发事件进行设想,但这几乎是不可能的。这种预防性设计的质量现以动力设备中安全跌落开关为例,在动力失效或内部错误的情况下,所有的开关都处于“开”的位置。与之类似,所有测试或提示仪器均应偏在安全一边。除功能安全之外,一个良好的设计应在产品自身以及包装的合适位置上突出展示安全警示告示。4.可靠性
可靠性是指在预期寿命期中一项产品功能连续性和重复性的能力。如同安全一样,可靠性只有在一项产品频频失效的经历中才被认识。也如同安全一样,这项特性不可能在采购或运送时被检查出来。因此,需要制造者承担产品可靠性这一责任。因为,没有可靠性的产品,一旦消费者使用时造成不幸,将影响制造商的质量信誉。
如同其他质量特性一样,可靠性也是在设计期间形成的,设计者必须对影响可靠性的因素十分关注。复杂的设备可能会因一个非关键元器件或分系统的失效而失效。在一个系统中,由于元器件的数目成倍增长而失效的可能性也成倍增加,因而必须使用通过试验证明高可靠性的元器件。先进的技术对可靠性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如已面世的超薄片的生产,正常的可靠性等级达0.999。某些技术,例如元器件的筛分和重加可进一步改进重要设备的可靠性。现在,建立良好的可靠性检验技术是适宜的,除可保证设计满足规定的可靠性要求外,可靠性检验数据本身即可作为赢得现有的和潜在顾客信任的一项重要工具。
5.可维修性
设计师和制造工程师们试图生产出完美可靠的和无故障的设备。尽管他们竭尽全力,某些设备在其运行期间仍不可避免出问题。有的情况是可以预料的,因而应对易于更换或易于修理的非关键部位提供设计,以使该系统能以最短的时间恢复其正常运行。总的来说,修理或修正涉及不同机械的调整或零件的更换。因此,应有意识地努力使元器件的品种减至最少并使用标准的元器件和材料。设备的可维修性也可利用在设计中加入下列因素而得以改进:
(1)易损元器件和部件应易得到,以便及时调整或更换。
(2)元器件的公差和配合应符合无须任何安装措施就易于互换。
(3)便于正确指示问题和失效诊断,在可能的情况下应提供性能监察仪器和装置。
(4)单件或分系统的安装和联结应在设计时考虑不会由于锈焊或其他化学反应而使之出故障。
(5)电子系统应设计成模块式,以易于检查和更换。
(6)在可能的场合,不同类型电子系统的检验点应留出置放仪器的空间,以便于检验和失效诊断。
(7)为便于维护和修理应提供专门工具和设备以及修理手册。
6.生产的难易程度和经济性
伴随着质量,成本也是在市场竞争中满足业务挑战的一个重要因素。从某种企望来说,产品成本也是客户的要求,因为这是其经常在作购买决定时的一项主要考虑。在考虑质量设计时,亦应坚持对成本一并考虑的观点。
所幸的是,这两方面并不是不兼容的,任何设备或集成产品基本上都是由元器件或输入材料组成。当对元器件进行详细设计时,应对产品的制造工艺予以考虑。产品改进设计的生产成本应在设计完毕前进行比较。应尽量使用标准元器件,因其可从专门的供应商那买到,而不用以高成本自己制造。在设计阶段设计者要密切地与工艺工程师和生产团组相互切磋,这对有效成本设计是必不可少的。在工程工业,尽管对原型生产给予极大关注,但问题常常发生在组装阶段。因此,设计者应考虑使用尽可能少量的零件使该问题减至最小,组合零件应有相容的公差,配合零件应有能使之自调整的孔和键。
一个产品的成本设计范围很广,在选择最佳设计方面付出的时间和资源投入可通过降低成本和改进质量以赢得较高的利润来补偿。许多成功的日本公司倾心于对设计的不断改进;这使他们能生产出高质量低成本的产品。
□ 设计验证
ISO9001描述了进行设计验证的四种方法:设计评审、进行鉴定试验和证实、类比计算和类似设计的比较。通常使用这些方法中的两种或多种。无论使用什么方法,设计验证应是一种严格的并以文件形式开展的活动,由具备规定资格和资历的人客观地去执行。文件的分类和格式将依据产品的特性和复杂程度而定。
1设计评审
设计评审是对一项设计进行正式的、按文件规定的、系统的评估活动,由不直接涉及开发工作的人执行。设计评审可采用向设计组提建议或帮助的形式,或就设计是否满足客户所有要求进行评估。在产品开发阶段通常进行不只一次的设计评审。
最终的设计评审(即设计终止之前),其性质是建议性的。这些评审的结果采用推荐和建设性建议的形式。对设计评审中发现问题进行更改和对结论进行选择的权力在设计组。其目的是尽可能早的在开发阶段确认这些因素和工艺会不会造成最终产品质量偏差。
一旦设计结束,且原型样机已被检验,由一个指定的小组承担一次综合性设计评审以证实该原型样机是否全部满足客户阐明的和暗示的要求。该设计评审组可包括其他功能团组的人员,例如营销、制造、质量保证部,他们有资格从各自角度对设计进行评论。该设计评审应对有关的问题给予预先考虑。例如:
(1)该设计满足产品全部规定或服务要求吗?
(2)考虑了安全吗?
(3)该设计满足功能和运行的要求,即性能、可靠性、可维修性目标吗?
(4)选择了合适的材料和设施吗?
(5)材料和元器件或服务的要素的兼容性有保证吗?
(6)该设计能满足全部预期的环境和负载条件吗?
(7)元器件或服务要素是否标准化,提供了互换性吗?
(8)包装设计与产品或客户的要求相一致吗?
(9)就设计实施,例如采购、生产、检查和检验、适应技术进行计划了吗?
(10)能顺利实现公差和规定的性能等级吗?
(11)在已使用计算机的场合,就设计计算机化、模型或分析有相应的检验软件(和它的技术状态控制)吗?
(12)软件的输入和输出有相应的验证和文件吗?
(13)在设计过程期间是否推断出其有效性?
设计评审不是一次外部审核或挑错的活动。它不应作为其他功能组的代表评论或挑示设计组缺点的一次机会。评审组应主动积极和客观地对设计组的观点以应有的重视。设计评审组应与设计组充分讨论,而在观点不同的情况下,双方的观点均应写在设计评审报告中,并向主管领导报告。
2原型样机的合格检验和评估
在这个阶段,设计组为迅速结束设计并将其付诸生产将一直处在巨大的压力之下。这是因为,完成目标的日期通常较快,即便是设计具有最佳预见性、规划性,但结果,经常会有一种对设计不进行详细评估的趋势。这样做是有争议的。经验丰富的设计者知道,他们设计了什么,原型样机的功能是否满意。然而,由于耗去了大量设计时间而对评估时间节约是十分短视的,并且面临着在生产期间或产品投入服务后可能遇到的巨大困难。因为,某些隐患可能严重到使该项目或产品失败,以致造成严重的财物损失和对公司造成名誉伤害。因此,应对评估给予充分的时间和重视。
尽管一项产品的基本功能可通过随机观察给予评定,但却不能回答这样一类问题:在变更环境条件的情况下,产品保持所要求的质量水平,其自身的安全性、可靠性和易于维修性如何,对原型样机的评估应依据完善的计划去执行。它应明确需研究的情况和所要求的专门资料。建议让设计者之外的某些人员进行评估计划的协调,以便能保持评估计划的客观性。通常,评估计划的协调任务委托给质量经理,加上设计和质量部门以及其他有关部门的代表,例如生产和营销部门。还可结合评估计划完成其它必要的较为广泛的任务。
评估可能带来对设计的更改或修正,在实施修正后,应就有关的更改或修正再次进行证实性评估,以保证除去曾经观察到的缺点,如此下去,直到开发出完全满意的设计。
3.类比计算
这项设计验证程序是针对重要的元器件或系统的,可包括全面重新计算,亦可进行有删节的重新计算。其目的是验证设计中规定数据的正确性。这种设计验证方法本身不能全面保证设计满足客户的要求,也不能保证一定是以合理的成本制造产品。然而,它提供了一次附加的设计检查,特别是在对有关产品特性的全范围检验耗时太多时。
4新设计与类似设计的比较
有时,可以把新设计与公司已证实的类似设计进行比较。在这种情况下,评估只应涉及新产品的附加特性。然而,用新设计与已在市场上适应的产品相比较亦是可行的,在进行这种比较时,对与现行产品设计的所有偏差及其对综合设计的影响均应进行恰当地审查。
设计图纸和制造文件的准备
这是设计中最乏味和最困难的阶段。然而,最终产品的质量将严格地依赖制造图纸
生产依据规范的正确性和完整性。由于制造是对照作为指南的图纸而不是被批准的样机,所以,图纸中任何不准确将影响产品质量。图纸直接而又实际地反映了经评估研究后得出的最终设计,它应是至高无上的。
即使图纸精确地反映了被批准的原型样机,在生产中也可能出现问题。依靠最好的技术和机械,也不可能有两个产品是完全一样的,因此,公差问题就成为制造图纸的基本部分。通常对不同元器件公差的选择基于良好的技术理由并有尽可能的广泛性。然而,往往情况不仅如此,在安全、材料和表面涂饰方面设计者力图比所必须的公差规定得更严密。对选择公差等级的规范应予多方考虑,尽管公差选择主要是设计师的权限,但他们可以从生产和质量工程师——具备不同生产工艺能力和丰富知识的人们那里得到很好的帮助。
设计更改
经设计验证之后,设计被用于生产,不能认为该设计就结束了。它可能基于下列原
而需要更改:
(1)疏忽的错误(例如:草图、计算不正确或材料不规范等)。
(2)批量生产中的制造困难。
(3)某些原材料不适宜。
(4)客户或分供方要求的更改。
(5)需要改进功能或性能。
(6)安全、法规或其它规定变更。
(7)加工程序或加工设备更改。
对设计更改的任何要求均应详细地记录。应有对建议修正的考虑和评审的程序文件和对被批准设计的影响,以及在功能领域,例如制造、检查和营销,必须给这些负责功能的部门提供对所建议的变更进行评论的机会,并仔细研究他们对完善产品所提出的意见。可以要求对重要的设计更改再次验证。当所有的因素已被考虑到,而且一项设计更改预言被授权,它必须得到主管部门的批准。必须有授权更改的通讯联络程序,通知受影响的部门并让他们得到被修改的文件。
五、质量采购控制法
所有的公司不论其规模和业务大小都需要采购各种材料。如用于深加工的原材料、半成品、元件、子系统、工具、仪器和其他项目等,几乎所有采购来的材料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最终产品的质量。因此,应对采购活动进行适当控制。公司的责任是确保从外部得到的所有材料和服务充分满足公司及其客户的要求。这里需注意的是,来自公司本单位或兄弟公司的供应应与来自外部来源的供应都要服从相同的控制。
对ISO有关采购控制标准的应用涉及下列方面:
(1)选择合格的分供方或卖主。
(2)采购订单所附带的规范、图纸。
(3)在招标过程中对未来的分供方或卖主发布有关质量数据的程序。
(4)从质量的观点分析报价单。
(5)向选定的供应商阐明要求和验证及质量保证程序的协定。
(6)对采购产品的验证。
(7)通过培训、技术咨询、专用工具、量规和检测设施(适用时)对分供方或卖主进行帮助的规定。
(8)产品质量和分供方或卖主的质量保证体系的监督。
(9)完成订货后对分供方或卖主情况的评定。
□ 对分销商或卖主的评定
这对采购控制是很关键的,因为采购产品的质量完全取决于供应者。建立评定这些供应者的制度化的程序是基本的。对供应者的评估应基于下列依据:
(1)他们满足产品或服务质量要求的能力。
(2)在所要求的技术水平上对机械、工具和人力的可获得性。
(3)他们在商业上和财政上的生命力。
(4)他们的生产能力和保证规定的交货计划的能力。
(5)他们质量保证体系的有效性。
评定未来供应者的方法有很多。供应者在以往供应相同或相似种类产品的表现是很有用的评定参考。从这一点说,保持对进货以及他们质量状况的详细记录是很重要的。至少,这个记录应包括详细的供货数量、拒收数量、履行交货计划和在复审期间对公司总供应(所提及的材料或服务的)的占有量。
由主要买主如国防企业或由认证机构对分供方或卖主的质量保证体系的批准可以作为评估的起始点。然而,还需要确定分供方的工厂和设备的加工能力是否符合所供应产品的质量要求。另外,评价其生产能力和财政来源是否符合其对客户的交货承诺也是很重要的。
对一次性购买或当购买量很小时,买主应在批准产品投入使用前对其做详细的检查和检验。
上述方法不适用于新的供应者。因此,需要进行正式的能力评价。
□ 能力评价方法
既然能力评价是一种采购功能,采购部门要对这一活动负总的责任。通常,由公司的专家访问分供方或卖主的工厂。在组织这一访问之前,应要求分供方或卖主提供关于其生产设施、组织、人员和财政等方面的数据和就所要求的质量水平提供有关产品的数据。
对供应商的评定需要有不同领域,如加工工程、质量控制和财政方面的专家参加,在采购部门可能缺少一些专家,所以通常指定一个委员会来承担这项任务。这个委员会由各个功能单位的专家组成;由采购部门负责总体协调。该委员会核查由供应商提交的数据。也许,这种核查会发现某供应商不具备执行订货的能力,而不再向这类供应商订货。
对选定的供应商,专家组要到其工作场地对其设施、结构和质量保证体系进行实际评价。这种评审应机敏地进行。当评审组需要获得他所需要的数据时,不要扮演检查员的角色,不要对供应商及其设施提出批评。评审组应亲自确认直接影响供应商执行相关订货的能力的区域。通常,建议使用标准的询问单。以下是评审期间所涉及的一些重要方面:
(1)该分供方或卖主的工厂和设备能否按要求生产?
(2)机器是否能够保持可接受限度内的质量参数?
(3)该公司是否具有人员素质良好的质量组织和有效的质量控制程序?
(4)该公司是否大量使用来自商业方面或来自分供方的零部件?如果是,他是如何控制这些零部件的质量的?
(5)该公司的原材料来源是什么?他是否有足够的储备以防材料供应中
断的影响?他如何保证原材料的供应?
(6)该公司是否具备与目前生产有关的完整的检验设施?如果没有,在进行装货前检查时有什么替代措施?
(7)该公司是否已执行了一个与正在考虑的产品相类似的产品订单?若是,应获得该订单的详细情况。
(8)该公司的财政地位如何?
(9)是否有其他能反映该公司执行订单能力的详细情况?
(10)该公司领导层对其产品质量的态度是什么?他对自己满足订单要求的能力自信吗?
采购部门根据评审委员会对供应商的评审结果可采取下列行动之一:
①如果被评审的公司具有合理的质量保证体系,他的名字就该在注册供应商的名单上。 ②如果他具有少量缺点,建议他采取补救行动,通过进一步评价后予以注册。
③如果该公司具有重大缺陷,则通知他在目前不能以供应商注册。
应针对特定产品对分供方或卖主实行注册并限定期限,如两年。除监督他们提供的产品外,公司还要定期检查所注册的分供方或卖主是否保持规定的作业标准。采购部门应组成专门小组来执行这种对分供方或卖主的定期监督。
所有的发现都应做适当的记录,并依据这个数据更新注册分供方或卖主。应建立适应的增加或删除注册名单的指南和标准。
□ 采购资料
采购的成功起始于采购要求的确定。通常,这些要求包含在提交给分
供方或卖主的合同规范、图纸和采购订单中。
应制定适当的办法来保证明确对供应品的要求,更重要的是让分供方或卖主完全地理解。这些办法可包括制订规范、图纸和采购订单的书面程序;发出采购订单前公司与分供方或卖主的协议;其他与所采购物品相适应的方法。
采购文件应包含清晰地描述所订产品或服务的数据。其重要因素如下:
(1)产品的精确辨认和等级。
(2)检查规程。
(3)应用的质量标准。
所有检查检验方法和技术要求应指明相应的国家和国际标准。订购单中提到的所有文件的状态应清楚地说明。当要引用技术要求、图纸和检查程序时,最基本的是要确定这些文件的编号以免造成混淆。
应在订货单上详细说明质量要求,任何中间检验要求以“要点”的形式在订货单或检查规程单上表明。“要点”是指制造过程中的环节。此外,没有得到买主明确的同意,分供方或卖主不能违背“要点”要求。例如,压力容器的焊接必须在下一步处理前进行检验,在订货单中应规定由分供方或卖主提供检验证书的副本。在将订货单发放给分供方或卖主之前,买主应充分审查订货单的正确性和准确性。实施这种审查的人员应有明确授权。对订货单的修改应经过审查和授权,最好由发布原订单的人来进行。
□ 采购资料的控制
每一个公司应在其订货单发出之前有进行评价的程序。具体方法介绍如下:
(1)所有规范(如技术的、冶金的、机械的和其他质量要求)应在图样上明确说明,以保证这些规范能在订购单上再现。
(2)图样上给定参考编号,并要求分供方或卖主在所有规范中指明该图样。
(3)要求质量保证部门对订货单的完整性和所有规范的准确性进行检验。
(4)在将要求写入订货单之前,与设计部门和质量保证部门进行商讨。
需要遵守的其他程序也应在订货单上明确下来,以防止有时对这些程序的错误执行。例如,买主希望在正式生产前看一下样品或使用特定形式的包装,如事先未予明确,分供方或卖主也许根本没把这些要求当回事。这种程序的细节应仔细地写出来。下面是订单处置时要注意的一些方面:
(1)对重要的材料,购买者应明确地声明是否希望在材料使用前进行批准。在铸造的
情况下,若买方的质量保证部门有要求,则应写明检查试样的程序。
(2)若对生产前的样品有要求,则要让分供方或卖主知道样品的型号规格、发送形式
和对样品进行检验的细节。
(3)应明确规定对图纸、规范或与质量要求有偏离的批准程序。分供方或卖主不能假
定买方可能接收对图纸或规范有微小的偏离。如果买方希望分供方或卖主严格地执行规范,
也必须在订单中声明。
(4)应清楚表明接受检查的地点和方法。若要求抽样检查,应事先明确抽样计划的细节。被否决产品的处置和纠正批次的再送程序也应事先确定。
(5)用名称、零件号和其他内容标志产品的方法应让分供方或卖主知晓。
(6)担保条件以及优惠客户和解决争议的程序应详细规定以避免不同的解释。
□ 采购物资的验证
订货单上应明确产品验证体系。该验证体系应在订货单完成之前由供方和分供方达成协议。下面方法的任何一种均可用于产品验证:
(1)买方信赖分供方或卖主的质量保证体系。
(2)分供方或卖主提交检查检验数据和统计的过程控制记录。
(3)当收到产品时由买方进行抽样检查或检验。
(4)在发送前或在规定的过程中由分供方或卖主进行检查。
(5)由独立的认证机构进行认证。
买主必须在订货单上明确指出最终用户(若有最终用户参与)是否在分供方或卖主的场地进行验证活动。分供方或卖主应提供所有设施和记录来协助检验。检验活动的规模应与被检产品的类型相适应。
ISO标准明确规定分供方或卖主不能对买主在分供方或卖主的场地进行的检验采取庇护。分供方或卖主对向购买者送交合格产品承担最后责任。
有关检验程序的协议应规定检查或检验数据的交换,其目的是促进质量的提高。检验程序的协议要尽量减少对质量要求和所使用的检查、检验和抽样方法的各种假设。
□ 采购材料的质量记录
应保留对采购材料恰当的质量记录,这不仅可作为采购控制的证明,还是监督分供方或卖主表现的一种手段。大公司应有一套依据客观标准评价分供方或卖主的体系。与分供方或卖主共同使用评价体系能帮助他们提高质量和送货方面的能力。
采购材料的质量数据也可成为以后采购中的接收规范和检查的基础。应编制标准程序和表格以便记录和使用。可能时,这些数据应计算机化以便处理和使用。
□ 与分供销商或卖主的关系
近年来,“供应者管理”的概念有了很大的变化,主要是日本的一些公司经验的结果。早期的多渠道供货选择和通过促使分供方或卖主之间的竞争来获得最佳选择为合作和伙伴关系提供了途径,并可建立长期的关系。一个公司应尽量使其分供销商或卖主认清其质量要求:其目的是为了达到对各自要求的相互理解。在共同寻求解决质量问题方面,公司应向分供销商或卖主提供技术指导。必要时,应对分供销商或卖主就诸如统计质量控制和提高生产率等领域进行培训。从长远看,这将有益于合作伙伴双方。
六、不合格品控制法
在整个生产过程中,产出不合格品是难以避免的。ISO标准不仅要求供方应有一套防止将不合格品提供给需方的书面程序,还规定了在生产过程的任何工序中,一旦检出不合格品,该工序便不能再进行。对不合格品控制的程序描述如下:
□ 标识
通常,生产流程中的任一次检验都可能检出不合格品。不合格品一经发现,应用适当的编号或标记进行明显地标识,以便于识别。同时,应保证不合格产品的编号和标记不被去掉或因工作的疏忽被擦掉。
□ 生产过程中不合格品的处理
当生产过程中发现不合格品时,应考虑是否停止该工序的进行。通常,在这种情况下有可能产出更多的不合格品。因此,为证实产品的合格状况,有必要对不合格品发现之前的一批产品进行100%的检验。处理产品不合格问题,必须依据产品的特性及缺陷的程度而定。
□ 隔离
供方应有一个使不合格品与合格品隔离开来的程序。应设置一个用以存放不合格品的隔离区域,并对该区域进行严格控制,以防止在决定处置之前这些不合格品被使用。
□ 评审
由具有专门职权的部门对所有不合格的原料、零部件和产品进行评审,评审后可能出现如下情况。
(1)目前状况下的认可。不合格品的不合格程度较小,且不会影响最终产品的性能,可视该产品为合格。若供需双方有合同约束,此项决定应征得需方的同意。
(2)返工。有的不合格品经返工后能达到产品规定要求。例如,某一轴的直径超过了公差允许范围,就可通过返工使其直径在公差范围之内。
(3)返修。对一批或数量较多的不合格品可采用返修、再加工方式,使其达到规定要求。例如,对农药配方的重新调制。若供需双方有合同制约,返修过程应征得需方的同意。
(4)降级。产品虽达到一定质量要求,但被定为低质品类,此类产品可注上次品标记降价出售。
(5)报废。若上述四项处理措施都不能采用,不合格品只能作为废品抛弃。
□ 获取让步接收的程序
不合格品被直接使用或经重新加工后被接收,该过程称为让步接收。若供需双方有合同制约,供方应就不合格品的性质、数量上的影响和整改计划等内容向需方提供一份正式申请。通常要求获取让步的建议有标准的格式。无合同约束时,供货公司应在指定职权范围之内征得评审委员会的同意后才能获得让步接收。
□ 处置
对不合格品进行评审后作出的决定应迅速实施,以使生产过程所受的影响最小。对返工和返修的产品,在进入下道工序和投入流通之前,供方应对返工、返修和重新检验的操作过程作详细描述,以便对其合格程度进行正确评估。
□ 通告
对不合格品进行有效控制,有赖于书面程序中提出的与之相关的一系列措施。有关不合格品的不合格程度和决定由谁承担处理等内容应通告书面程序中的有关部门。尤其应立即通知生产部门,以便尽快采取补救措施阻止不合格品的产出。
上述评审、处置和通告几项内容同样适用于与中间的有关不合格品识别的契约。中间商与供方的合同中应把具体内容表述明确。
□ 文件
不合格品通常在检验、试验过程中发现。检验、试验报告中应记录不合格品偏差的大小。为控制不合格品,必须汇总一份包括详细列出生产中出现的问题、不合格品对产品数量的影响和不合格品发现后所采用的措施的单独报告。为此,应按以下内容设计一专门的表格:
(1)不合格品的标记是否完善,对产品数量影响多大。
(2)不合格品在那一阶段发现的。
(3)有关缺陷或不合格情况的详细材料。
(4)评审委员会的建议和对不合格品的处置决定。
(5)有关返工、返修的详细材料和实施结果。
(6)防止不合格品重新产出的纠正措施。
七、质量记录法
ISO标准描述的质量体系,要求供方应制订质量记录的标识、收集、编目、归档、存贮、保管和处理程序,并贯彻执行。质量记录是获得必要的产品质量及有效实施质量体系各要素的客观证据。
如前所述,购买产品的质量与最终产品的质量有着直接的联系。因此,供方和分供方的质量记录应考虑制定一个保证产品质量的程序。
下面介绍质量记录的两种主要类型(在产品质量和质量体系运行方面):
产品质量记录
些记录包括下列类型的文件:
(1)产品规范。
(2)主要设备的图纸,原材料构成说明书。
(3)原材料实验报告。
(4)产品制造各阶段的检验和实验报告。
(5)产品允许偏差和获得认可的详细记录。
(6)不合格材料及其处理的记录。
(7)委托安装和保修期内服务的记录。
(8)产品质量投诉和采取纠正措施的记录。
质量体系运行记录
这些记录将证实质量体系的正常运作,包括标准操作程序的有效运行。
(1)质量审核报告和管理评审记录。
(2)对供方及其定额的认可记录。
(3)过程控制和纠正措施记录。
(4)试验设备和仪器的标识记录。
(5)人员资格和培训方面的记录。
□ 典型的质量记录
质量记录是实施质量体系各要素的原始证据。通常不被认为是质量成本。以下是一生产企业应用质量记录的典型例子。这一核查表可随着公司的规模、产品的类型、合同的要求和质量体系的改变而变化。核查表是根据ISO9001给出的。
1.管理职责
(1)资源评估和为维护质量体系对人员要求的评价的详细记录。
(2)管理评审记录,包括评审结论,采取措施的记录。
(3)质量手册、质量计划和有关文件的发放记录。
(4)对已颁布的质量体系文件及其有效期的修订的记录。
2.合同评审
(1)进行合同评审的备忘录。
(2)接受评审和评审结果的记录。
(3)供方对需方的要求进行修改和需方接受修改的详细记录。
3.设计控制
(1)根据包括市场调查在内的各种原始资料进行设计验证的详细记录。
(2)在计算和分析基础上的设计输出,在生产线上对其验证的详细记录。
(3)同意生产单位改变设计的详细记录。
4.文件控制
(1)编制有效文件(包括文件的正式前言)、批准的日期、标识符号的数量的细节。
(2)批准文件修改的细节和执行日期的细节。
5.采购
(1)采购制度包括参考规范、蓝图等的细节。
(2)供方选择和评价的细节;供方认可的核检表。
(3)采购产品的检验记录,接受和拒绝的数目记录。
6.需方提供的物资
(1)由需方按指定程序提供的物资核查表。
(2)验证产品用途是否适宜的记录。
(3)不合格物品的报告。
7.产品标识和可追溯性
(1)为保证原材料、工艺过程等多种因素具有可追溯性,所安排的产品标识体系的详情。
(2)在产品产出后,为便于调查不合格品的原因所安排的产品标识体系的详情。
8.工序控制
(1)影响工序控制结果和观测情况的记录。
(2)采取纠正措施保证工序受控的记录。
9.检验和试验
(1)检验和试验报告。这些报告将涉及到材料的获得、运行过程、检验和试验的最终阶段。
(2)在检验部门放行之前,完成产品的标识和追溯所有产品原料来源的标识。
10.检验、测量和试验设备
(1)检验和测试设备的核查表及它们的校准记录。
(2)主要的维护担保记录。
(3)不合格检验设备的处理详情。
11.检验和试验状态
不合格品放行,包括检验部门给出的合格标识的详细记录。
12.不合格品控制
(1)标识、评价、隔离和不合格品处置的记录,通知有关职能部门结果的记录。
(2)让步接收的记录。
(3)产品返工和返修的记录。
(4)拒收和报废的记录。
13.纠正措施
(1)每一种不合格品要求采取纠正措施的详细记录。
(2)对不合格产品调查和原因分析的记录;采取纠正措施和获得结果的记录。
(3)由纠正措施引起有关规程更改的记录。
14.搬运、贮存、包装和交付
(1)贮存期间维护和保管的记录。
(2)使用包装材料和在包装上使用标签、印章标记的记录。
15.质量记录
(1)维护质量记录的核查表以证实达到了所要求的质量水平和质量体系的贯彻。
(2)贮存记录类型/位置的详情。
16.内部质量审核
(1)建立内部质量审核的记录,他们的结论和采取纠正措施的记录。
(2)由内部质量审核引起的程序改变记录及关于贯彻它们的日期记录。
17.培训
(1)从事对质量有影响的工作人员的详情。
(2)人员需要培训的记录。
(3)组织培训的记录。
18.售后服务
(1)对合同或担保书部分承担售后服务的详情。
(2)在售后服务运行期间主要不合格项的记录,采取纠正措施和程序或材料改变的记录。 19.统计技术
(1)统计过程控制文件。
(2)在分析缺陷和改进试验设计方面应用统计技术的记录。
八、内部质量审核法
□ 内部质量审核的使用
ISO标准要求供方应建立全面的内部质量审核制度,以验证质量活动是否符合标准并达到了质量体系的总体要求。
在内部审核期间,为纠正不足或查出不合格品,需要建立一个管理体系。审核不应采取突然检查的形式,因为,这种形式会使被审核部门的人员认为审核会把不合格的责任归咎于他们,而不提供真实的资料。
应该强调,质量体系应使所有与质量相关的运作有高度透明性。因此,质量审核应是事先计划好,并客观地给出书面文件的活动,也是所有与质量相关的情况交流。由于内部质量审核对所有人员水平是一种挑剔的检查,所以,消除所有管理人员的顾虑是特别重要的。应该清楚,审核是一种改善体系的方法。这种方法对体系的人员来说,应既能促使他们在自己的职责范围内发现问题,又能促使他们提出改进建议。
□ 质量审核计划
质量审核通常由质量保证部门计划和组织。审核的质量体系要素应与计划程序表一致。
质量审核的频次将取决于体系贯彻的进展。
最初阶段,质量审核需经常进行,约每季度一次。一旦体系已较好地建立,一年审核一次亦可认为是合适的。为使关键部门(如制造部门)的质量体系能成功地运行,审核可较其他部门(如市场和培训部门)的次数多一些。但是,要挑选一名达到足够的训练次数,并能依据不同的职能范围修正审核程序的胜任的审核员是很困难的。
□ 审核员的挑选
质量审核的效力,很大程度依靠审核人员的技能。一个正式的质量审核方案需要一个审核员小组,这个小组应由精心挑选的可靠的质量人员组成。他们应客观、诚实、具备分析处置问题的能力并有良好而得体的人际关系。这些人员的选择不必仅限定在质量保证部门,可以来自其他部门。在挑选之后,他们应通过培训组织的课程培训。合格的审核员可继续在他们各自的部门工作,但在需要时,能接受审核任务。
□ 质量审核的准备
既然质量审核是质量体系的一个主要的因素,那么,它必须依靠标准程序和训练。首先,应在审核小组的指导下制作一个规范化的程序表。这个程序表应是按照质量标准的各种条款得出的报告,并根据产品的性质、制造体系和公司的组织结构制作。
在审核手册里应清楚地说明审核程序。第一步是审核小组的组成。审核小组应由区别于被审核方的其他部门的人员组成。小组的组成和审核的程序应预先决定并告知有关方面,包括被审核部门,应将与审核程序有关的事项通知他们。
对于车间分布在不同地方的大公司的审核,被审核的部门应在审核开始前,向审核组提供其进行质量保证活动方面的报告。这样的报告可以缩短审核组收集数据方面所花费的时间。
□ 质量审核的实施
实际的审核应从了解被审核领域的管理简况开始。在首次会议期间,审核的方法、审核的范围和一些必要的需行政管理方面配合的事项要明确。审核期间,被审核的各部门必须陪同审核小组,以使审核过程能顺利完成。在审核运行开始之前,审核小组应通晓各部门程序及有关的情况,如可能,应审核一下以前的审核报告。获得通过应慎重,在对现实运行做评价时应了解以前审核时发现的不合格项是否已消除。
审核小组一开始就应使用标准规范的审核表,但也不局限于验证表上的审核点。审核应寻求一个普遍规则:
(1)确定文件控制程序和指令是否符合标准的要求。
(2)验证程序和指令是否已贯彻。因此,作为与验证质量相关活动所产生的数据和记录应按照指定的程序去调查。除此以外,审核员应找一个点与实际操作人员对话,以了解他们是否明白操作程序和规程,并认真地遵循了。审核员可以观察正在开展的工作,看这些工作是否符合指定的规范和程序。应鼓励操作人员提出按体系要求操作带来的问题或困难。
(3)对产品是否满足客户的需求进行评价,有时也是对产品审核。因此,最后决定产品的选择和产品记录的可追溯性,应看有关的操作和检验记录是否正确,材料投入是否符合标准和规范。审核员可询问产品的可靠性是否按指定的方法检验并得到证实,如经核实,则应同意这些项目通过检查。
无论何时,一个审核员在观察体系不合格项时,应仔细地核实所有有关的证据,并对不合格项或缺陷的全部细节予以记录。同样,对采用的纠正措施也应予记录。这样的观察应与被审核部门的代表联系,使其了解不合格项的验证和观察图表的记录,避免过后争论。审核报告应记录所有按照程序操作的实例,同样也应记录不符合项。这样形成的一个较为全面的报告,比直接否定的报告更真实。后者仅仅会产生对审核体系的抵制和不满。
□ 审核报告
审核结束前的最后一次会议,应掌握对被审核部门评审结论的管理,需要时,可让审核部门作进一步说明。同样,还应讨论恰如其分的纠正措施。这些内容都应编入由审核小组设计,被审核部门领导认可的审核报告中。通常的审核报告应包括下列资料:
(1)报告标题、数据和其他鉴定资料。
(2)审核小组组成的详细情况。
(3)基本资料,例如:审核的目的、范围、日期和审核的程序,审核活动和被审核部门的简介。
(4)调查或观察结果摘要,例如,对被审核部门贯彻质量方针有效性方面的所有结论,以及他们在产品质量方面取得的成效。
(5)特殊的调查。不合格项的详细情况应随着建议采用的纠正措施一起阐明。
□ 跟踪监督
质量保证部门是经常性地组织内部质量审核的部门,它也有管理与落实审核报告的责任。审核小组领导收到的审核报告,应给公司管理评审的主管者一份副本,同时被审核部门也应存有副本。落实措施按下述内容进行:
(1)有一份对被审核部门提出申请审核的报告的书面答复。
(2)对答复的恰当评价。
(3)验证采用纠正措施的进度表及完成情况。
(4)对防止不合格项再发生的纠正措施的评述。
跟踪监督可以由书面通知、修改的评审文件和贯彻报告之后再审核的日期等组成。负责跟踪监督的人员应对采用纠正措施后仍未解决的情况定期评审,对遗留问题处理的结果予以关注。质量审核报告的摘要应定期送给上级管理部门,把它作为质量体系评审的重要依据。摘要可以特别强调重新出现不合格项的因素、经常出现不合格项的区域、活动和过程,以及纠正措施的建议等。
□ 质量审核记录
下列审核记录应由审核小组领导和审核部门保存:
(1)审核通知和审核计划。
(2)空白审核核查表。
(3)审核报告和以前的备忘录。
(4)给被审核部门的书面答复。
(5)审核报告的落实情况。
下面的工作记录也可以由组织质量审核的责任部门保存:
(1)审核者和审核者领导的鉴定记录。
(2)完成审核的核查表和审核人员的工作文件。
(3)各方面的合格性叙述。
(4)每年的审核计划和修正计划。
(5)每季度的审核程序表。
(6)所用的审核程序。
九、质量售后服务法
□ 售后服务的重要性
服务包括用户需要的在产品要求保养和维护期间的所有的售后服务。但是,ISO标准没有适用于像过程材料或纺织原料、食物类商品和其它有各种特殊项目的商品的条款,这类产品不要求维修或服务。
售后服务有两种不同的情况。一种是合同规定的情况,这种服务一般是常规性的。例如合同中要求工厂对其提供的设备的服务。第二种服务包括对消费者持久性的服务和其他在成品销售时供方的说明书中所保证的服务。通常这样的商品有规定的担保期,这种担保是供方按照担保书的内容向用户提供的独立的维护和修理服务。对于复杂和要增加使用寿命的商品,购买者们已逐渐意识到售后服务的重要。这也是售后服务被视为决定购买的因素而发展起来的原因。所以,售后服务的质量应成为生产者全面实行质量管理体系的一个完整的部分。
□ 售后服务的要素
售后服务的要素是:
(1)设备的维修和在有效期内对用户的培训。
(2)保养的规定和修理手册以及零件目录。
(3)对开发的专用工具和试验设备的维护和保养。
(4)备用零件的分布网络。
(5)建立维护和简易故障的修复网点。
(6)有效的用户投诉程序。
□ 售后服务的策划
对售后服务的责任,应有明确的规定。通常,制造和销售部门负责策划、组织和控制这些服务。但其它职能部门也同样可以参与这些服务的准备工作。例如,由研究开发部门为维护和修理而制定的操作手册和其它的技术刊物,工程和培训部门可以受托进行顾客操作咨询和对公司全体维修人员的培训工作。设备的维修则要求由某一部门组织,该部门能操纵制造单位的全体人员或由它给维修和修理代理单位发放许可证。不管是怎样商定的,供方和服务代理之间责任的划分应清楚地规定。总之,只要是与制造加工状态有关的有效服务,就应有全面的责任制。
维修工作的要素与生产操作要素类似。包括检查或设备的试验、缺陷诊断、产品调试和零部件的更换等。所有这些都要求形成文件指令并对维修人员进行培训,使之达到所要求的能力水平。维修质量的保证应注意以下几点:
(1)制造单位或他的服务代理是否已建立所有与维修有关的指令和工序,并已有程序文件。
(2)特殊工具和试验设备的维修应得到严格的控制以保证它们能较好的达到预期的目的。
(3)对需要维修的工具和试验设备服务站定出的服务标准应与生产工序标准一致。
(4)一个称职的能提供真正备用部件的服务站应受到保护,并通过专门的销售分配渠道促使它在担保期之后仍能提供与用户一致的设备修复服务。这是很重要的。因为在一些发展中国家存在一个假冒备用部件的现实问题。
(5)一个有效的服务体系应能将顾客的投诉和处理情况传送给制造商,并对所有的投诉给予迅速的,使顾客满意的答复。
(6)当设备送交制造者进行维修或修复时,对检查程序、可追溯性及完全相同的维护应一个标准。以保证相同的设备在维修或修复之后能原物返回给物主。
(7)内部质量审核必须包括由制造商和他的服务代理所从事的维修活动。
(8)在维修期间,与客户接触可获得非常有用的反馈信息资料。认真收集这些信息,并通过对质量体系结构的合理分析后,对以前的设计和制造会起到恰当的修正作用。
十、质量统计技术法
ISO标准规定“需要时,为验证工序能力和产品特性,供方应规定适用的统计技术的程序。”统计技术的应用不是强制性的,它只是表明了这种应用范围广,适应性强的技术的应用,对于制造商来说是十分有益的。这些技术是采用数据分析的方法去评价产品质量的有效成本,建立产品的公差界限和控制整个生产过程。
早期,最常采用的统计技术是抽样检验。它是以小批量的抽样为基准进行检验,以确定大量或批量产品质量的最常使用的方法。现在,在质量控制方面已转为以预防为重点了。人们正努力研究一种消除不合格品根源的方法。基于这一目的,近年来,推出了七种重要的方法,这些方法不需要做大量的统计计算,因此容易被工厂基层职员所掌握。
□ 图表法
把检验或检查期间的数据记录用表格的形式标出,以便于对产品及工艺过程分析和纠正措施的验证。
□ 局部分析法
把影响质量的因素或产生质量问题的原因用列表的办法来显示,以起到分析的目的。
□ 直方图法
把数据的离散状态分布用竖条在图表上标出,以帮助人们根据显示出的图样变化,在缩小的范围内寻找出现问题的区域,从中得知平均水平偏差和指出需要消除检测变化的原因出处。
□ 因果图法
这是一种类似鱼骨的图表,在这个表内,将影响质量特征的疑难问题的主要原因和由此产生的主要结果用图表形式简要地说明。(如原材料、方法、人员、机器等)这些问题的主要因素用从鱼脊骨处画出的斜箭头标出并加以阐述,次要因素再用从主要因素处画出的小箭头标出,并加以表述。所有有关的因素标出后,再由有首脑参加的会议上鉴定出原因。这样的一览表将会帮助人们找出系统产生问题的根源。
□ 分类法
按照发生问题的类型列表以缩小产生问题的区域。例如由于替换操作者或改变时间而引起的问题可分类来处理。
□ 散布图法
在一个XY平面上,以描点图解的方式来描述一对变量的相关关系,当X改变时,会影响相关的质量特性Y。这种图将帮助人们理解控制和预测目的这一对变量之间的关系。
□ 图解和控制图法
图解是由一定时间范围的质量特性而制成的简单图表。控制图则是由符合期望均值水平的中心线和两条称做较高控制限及较低控制限的线条组成的图。这些控制界限标出了为抽样统计而绘制的自然数值的变化区间。抽样统计经常采用均值法、全距法、个别线性测定法、特性法、不良品百分比法、每一个偏差值法等。控制图可以帮助人们区分所寻找的与过程有关的质量问题是系统原因造成的还是偏离了正常过程的偶然因素造成的。
其它统计技术
除上述的七种方法外,统计技术还可用于其他方面,如产品最优化设计、过程的改进资料、数据的推导等。统计技术的一些更广泛的应用见下述条目中:
(1)统计公差。随机集合或部分正负数组消除后使部分公差接近真值或达到希望公差水平。
(2)抽样检查。通过预定数量的抽样检查对一批产品的质量进行评估并建立验收、使用标准。 (3)概率测绘。根据基本量的观察结果,通过在概率纸上绘出的曲线确定数据的性质并测算出象标准偏差、均值等的特性。
(4)有效度试验。判定观察差别是否符合应有的抽样变化率。
(5)离散分析。比较两个以上的抽样均值或把不同因素对全部变化率的影响进行评价。
(6)复合回归分析。对影响特性曲线重要因素和影响他们的质量性能的验证。
(7)可靠性技术。这是改善可靠性的技术,这种技术可被解释为在规定的环境状态下,在规定的时间内,设备的内部性能良好运行的概率。
(8)实验的设计。鉴定最佳过程参数和为改善其性能水平的实验设计。
(9)操作研究。使操作或活动的效能达到最佳。
公司的众多专业职能部门可依据产品的种类,生产过程的复杂程度和生产量的大小使用统计技术。统计技术的应用,抽样、采集、数据的分析以及要素的确定,要求有良好的文件程序,有关的人员需经过统计技术应用方面的培训。
当计划为过程控制而采用统计技术时,应对需要采用的这一技术做出评估并进行仔细的研究。如果对统计的数据不加以分析,则应采取必要的纠正措施。因为统计技术本身对质量的改善没有直接的结果。只有当过程规则经得起检验时,统计技术才能发挥最有效的作用,才能维持合理的、平衡的制造条件。
十一、ISO9000认证法
建立一个质量体系的程序应符合ISO9000系列标准所规定的要素。例如:企业的性质、公司的规模、现行质量控制的状况、产品的市场需求情况等等。下面给出在发展中国家组织实施质量控制的步骤以及实施ISO9000体系时应被作为主要计划来采纳、实行的一些步骤:
(1)最高管理部门作出的质量评估应作为企业必须的要素。
(2)要树立起一种观念,即建立一个符合ISO9000标准的质量体系是使公司发展和获得长远利益的基础。
(3)由管理部门来对公司采用相应的ISO9000标准进行审议,并提出一个适当的实策。
(4)与上级管理人员讨论采用ISO9000的方案并选择适当的质量体系保证模式(ISO9001,9002或9003)以便实施。
(5)与工会或工人代表协商,向他们阐明原则、概念以及实施ISO9000标准对公司及公司的雇员的利益。这是必须的,因为要成功的实施ISO9000标准需要公司内所有人员的积极协作。
(6)设立一个在主要执行人员领导下的控制委员会,以使在规定时间内的计划程序能全面有效地实行。
(7)对人员在ISO9000和其实施方法的多方面的工作能力的培训。
(8)调查现行的质量控制体系识别缺陷的能力或质量全过程与ISO9000标准要求比较后的偏差。
(9)提出规范活动的鉴定要求并系统地阐述对计划中各工作要素的解释;对不同部门和人员责任的规定;预计活动完成的时间。
(10)制订工作指南,根据ISO9000标准条款的要求,认可本公司的工作程序的过程。
(11)质量手册包括:公司的质量方针、组织结构、体系过程概要。这个概要应包括描写过程的更为详细的文件出处和为各部门、职能小组提供的工作指南。
(12)为掌握标准方法对全体职员和工人的培训及培训程序文件。
(13)公司应保证让全体职员清楚地了解其质量方针和为实施ISO9000标准而制定的目标。有关的目标和程序应被翻译成通俗的语言,以便那些文化程度较低的工人们也能彻底明白。
(14)确定采用新体系的日期并公布为实施新体系所要执行的指南。在大的公司里,新体系应被逐步协调地采用,它可首先作为指导计划在一或二个部门或产品工厂实行,根据获得的经验再逐步推广到其它部门、小组直到公司的所有运行部门。
(15)让新体系试运行几个月并保证内部的审核是依照ISO9000标准进行的。
(16)对审核发现的不合格项采取纠正措施。
(17)经过适当的时期之后,再进一步实施审核并采取纠正措施直至质量体系充分地运行起来。
(18)安排一个外部的机构进行初步的审核。
(19)根据外部审核小组的检查意见采取纠正措施。
(20)安排一个经认可的认证人员进行日常的评估。
十二、QC小组法
QC小组,即质量管理小组,是指在生产或工作岗位上从事各种劳动的员工,围绕企业的方针目标和现场存的问题,以改进质量、降低消耗、提高经济效益和人的素质为目的组织起来,运用质量管理的理论和方法开展活动的群众组织。
QC小组活动起源于日本。本世纪50年代起,日本开始对现场负责人进行质量管理教育,并出现了名为“现场QC讨论会”的组织,1962年正式改名“为QC小组”,开始在全国注册登记,当时第一个注册登记的是日本电电公社松山搬运机QC小组。1964年以后,QC小组支部,日本科技联建立了QC小组本部。日本是世界上按职工比例计算QC小组最多的国家,现在,QC小组在世界上发展十分迅速,已遍及五大洲的40多个国家和地区。
□ QC基本原理
在质量管理中,人的作用表现在知识技能和积极性两个方面,是产品质量的决定因素。员工处于生产第一线,他们对影响制造质量的因素最清楚。因此,要用一定形式将从事某一生立的操作工人和有关人员组织在一起,共同管理产品质量,研究影响质量的问题,采取措施加以解决。
□ QC主要内容
1.QC小组的分类
根据工作性质和内容的不同,QC小组大致可以分为四种类型:
(1)现场型:主要以班组、工序、服务现场职工为主组成,以稳定工序,改进产品质量,降低物质消耗,提高服务质量为目的。
(2)攻关型。一般由主管、工程技术人员和员工三结合组成,以解决有一定难度的质量关键为目的。
(3)管理型。以管理人员为主组成,以提高工作质量,改善与解决管理中的问题,提高管理水平为目的。
(4)服务型。由从事服务性工作的员工组成,以提高服务质量,推动服务工作标准化、程序化、科学化、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目的。
2.QC小组的成员
为了便于活动,小组人员不宜过多,一般为3~10人较合适。小组成员要牢固树立“质量第一”的思想,努力学习全面质量管理基本知识和其他现代管理方法,熟悉本岗位的技术标准和工艺规程,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术水平,并能积极参加活动。
3.QC小组组长是小组的带头人
组长一般由全体组员选举产生,也可在成员同意的前提下,由行政领导提名。对于自愿结合的班组QC小组来讲,组长通常由小组的发起人担任。QC小组组长应是全面质量管理的热心人,事业心强,技术水平和思维能力较高,能善于团结周围员工,发挥集体智慧,掌握了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知识和常用数理统计方法,并有一定组织活动的能力。
4.QC小组的注册登记
QC小组组建以后,要填写“QC小组活动登记表”,经小组所在单位报企业QC小组主管部门进行注册编号,以利企业对小组活动的日常管理和帮助指导。QC小组活动登记表如表9.2.1。
□ QC小组的活动程序
QC小组组建以后,从选择课题开始,开展活动。活动的具体程序如下:
(1)选题。QC小组活动课题选择,一般应:根据企业方针目标和中心工作;根据现场存在的薄弱环节;根据用户(包括下道工序)的需要。
从广义的质量概念出发,QC小组的选题范围涉及到企业各个方面工作。因此,选题的范围是广泛的,概括有10大方面:提高质量;降低成本;设备管理;提高出勤率、工时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加强定额管理;开发新品,开设新的服务项目;安全生产;治理“三废”,改善环境;提高顾客(用户)满意率;加强企业内部管理。
(2)确定目标值。课题选定以后,应确定合理的目标值。目标值的确定要:注重目标值的定量化,使小组成员有一个明确的努力方向,便于检查,活动成果便于评价;注重实现目标值的可能性,既要防止目标值定得太低,小组活动缺乏意义,又要防止目标值定得太高,久攻不克,使小组成员失去信心。
(3)调查现状。为了解课题的目前状况,必须认真做好现状调查。在进行现状调查时,应根据实际情况,应用不同的QC工具(如调查表、排列图、折线图、柱状图、直方图、管理图、饼分图等),进行数据的搜集整理。
(4)分析原因。对调查后掌握到的现状,要发动全体组员动脑筋,想办法,依靠掌握的数据,集思广益,选用适当的QC工具(如因果图、关联图、系统图、相关图、排列图等),进行分析,找出问题的原因。
(5)找出主要原因。经过原因分析以后,将多种原因,根据关键、少数和次要多数的原理,进行排列,从中找出主要原因。在寻找主要原因时,可根据实际需要应用排列图、关联图、相关图、矩阵分析、分层法等不同分析方法。
(6)制定措施。主要原因确定后,制定相应的措施计划,明确各项问题的具体措施,要达到的目的,谁来做,何时完成以及检查人。
(7)实施措施。按措施计划分工实施。小组长要组织成员,定期或不定期地研究实施情况,随时了解课题进展,发现新问题要及时研究、调查措施计划,以达到活动目标。
(8)检查效果。措施实施后,应进行效果检查。效果检查是把措施实施前后的情况进行对比,看其实施后的效果,是否达到了预定的目标。如果达到了预定的目标,小组就可以进入下一步工作;如果没有达到预定目标,就应对计划的执行情况及其可行性进行分析,找出原因,在第二次循环中加以改进。
(9)制定巩固措施。达到了预定的目标值,说明该课题已经完成。但为了保证成果得到巩固,小组必须将一些行之有效的措施或方法纳入工作标准、工艺规程或管理标准,经有关部门审定后纳入企业有关标准或文件。如果课题的内容只涉及本班组,那就可以通过班组守则、岗位责任制等形式加以巩固。
(10)分析遗留问题。小组通过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也就是经过了一个PDCA循环。这时候,应对遗留问题进行分析,并将其作为下一次活动的课题,进入新的PDCA循环。
(11)总结成果资料。小组将活动的成果进行总结,是自我提高的重要环节,也是成果发表的必要准备,还是总结经验、找出问题,进行下一个循环的开始。
以上步骤是QC小组活动的全过程,体现了一个完整的PDCA循环。由于QC小组每次取得成果后,能够将遗留问题作为小组下个循环的课题(如没有遗留问题,则提出新的打算),因此就使QC小组活动能够持久深入地开展,推动PDCA循环不断前进。
十三、全面质量管理法
全面质量管理是企业为了保证和提高产品质量,综合运用从产品的研究、设计、制造和售后服务的一套质量管理体系、手段和方法所进行的系统管理活动;是企业组织全体员工和各部门参加,把专业技术、经营管理结合起来,综合运用现代科学和管理技术成果,控制影响质量全过程的各因素,从而有效地利用人力、物力、财力、信息等资源,提供用户满意的产品和服务。
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特点是:把从过去的就事论事、分散管理转变为从系统的观点进行全面的综合治理,管理的范围是全面的,包括产品的设计、生产、供应、销售及使用的全过程的质量管理;管理的内容是全面的,不仅事后要检查、改进和事中把关,还要事前预防,不仅要管好产品质量,还要管好工作质量;管理的方法是全面的,要从管结果转变为管因素,把影响质量的诸因素查出来,根据影响因素和不同?br>
第三章哈佛经理项目开发管理(上)
一、项目开发的概念
项目是什么?人们常用“时间”,“资源(或缺乏资源)”,“某种工作努力”,“交付物或者产品”,“综合工程”,“缺乏凌驾其他班组的职权”,以及“预算”来给它下定义。实际上,项目是一种独特的工作努力,即遵照某种规范及应用标准去导入或生产某种新产品或某项新服务。这种工作努力应在限定的时间、成本费用、人力资源及资财等项目参数内完成。
从严肃的意义上讲,所谓项目是为取得某一终极产物而精心组织的某项进程,该终极产物原先只有抽象的开始、抽象的终结、抽象的交付物。
□ 现代的产品定义
在研究企业的新产品开发时,必须先搞清楚产品的定义。现代管理学认为产品是代表顾客和潜在顾客能理解的并能满足他们需求的营销人员的供应。这种供应是有形的和无形的利益,它们是为了满足市场的需求而设计的。所以,产品是指一种物质的实体、一种服务、一种意识(如价值观念),或者是三者的某种有机结合。总之,产品包括一切顾客乐于接受而又能满足其需求和欲望有关的属性。
现代产品定义,对搞好市场营销和新产品开发,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它体现了市场营销以市场为中心的观点;把产品由一种物质实体扩展到了无形的各种劳务,产品既可以是一种物质实体,也可以是一种服务;对一个制造厂来说,产品所伴随的各种售前和售后服务,是产品组成中的一部分;产品是一个多属性组合,除产品实体本身外,还包括包装、品牌和公司信誉等。
□ 产品的三层次理论
为了清楚而又形象地说明产品的现代定义,一些学者提出了产品的三层次理论。他们认为,任何一种产品,从理论上都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产品核心层、产品有形层和产品延伸层。 产品的核心层代表着消费者在使用该产品的过程中和使
用后可以获得的基本消费利益,即产品的功能和效用。它是消费者购买产品的本质所在。
产品的有形层是产品组成中消费者或用户可以直接观赏和感觉到的那一部分,它包括产品的外部和内在质量及其促销成分,即包装、质量、价格、商标、品名、色调和消费的设计风格以及工业品的布局特色等。产品有形层内各因素的综合作用,构成了产品核心的基础。 产品的延伸层是包括在供应产品时可以伴随提供的各种服务,如送货、维护、保证、安装、指导和资金融通以及企业和经销商的声誉。
综上所述,产品的三层次理论要求管理人员认识到:产品的市场地位、消费者对产品的印象是一种综合反映;产品三层次中的每一层,对企业的市场营销策略都有着不同的影响;改变产品组织中的任何一部分,甚至微小的变化,从概念上讲都可能在顾客心目中形成不同的产品。
□ 新产品
所谓新产品,就是指在原理、结构、性能、材质和用途等某一方面或几方面,与老产品有本质的不同或显著的差异。作为新产品,应具有新的原理、构思和设计;新的材料和零件;新的性能和特点;新的用途和市场等等。
□ 新产品分类
新产品可以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这一节介绍从三种不同角度对新产品分类:消费者观点、企业的观点和政府的观点。这三个方面都应当认真对待,因为,企业确定和达到其新产品开发目标的能力、消费者对企业新产品的接受程度、所开发新产品与政府要求的吻合程度,这三项中的任何一项都可能导致一项新品种成功或失败。
1.消费者观点
美国市场学学者托马斯·罗宾逊(Thomas Robinson)建议用消费者的费行为模式的变化程度作为标准来划分新产品的新度,并以此进行新产品分类。这种分类法对新的解释是根据产品对消费者产生的效果,在多大程度上改变顾客的消费习惯。这就在新产品分类中体现市场营销观念。
罗宾逊认为从消费者的观点,新产品应分为三类:
(1)连续性革新产品。在产品组成中仅产生次要变化,对于已经形成的消费形态为特征的消费行为影响很小的新产品。例如,在北美市场上,小汽车的色调、式样每年都在变化,但它们不怎么影响用车者的消费行为。又如材料改进后的机械设备,品牌和成份部分改变了的美容化妆用品等,均属这类新产品。
消费者在接受这类新产品时,基本上是沿用类似老产品时的消费行为,需要新学习的消费方式只占很少一部分。因此,开发这类新产品的企业无需进行大量的消费指导服务。对这类新产品促销的重点在于使顾客和潜在顾客了解所开发的新产品,了解给他们带去哪些新的消费利益。
(2)间断性革新产品。在产品组成中产生了某些突变性的变化,包括产品功能和用途方面的重要变化的新产品。如电动雕刻刀、电刷、电梳和电子玩具等;工业品市场上的各类新式办公机械、专业程序控制机床等也属这一类新产品。这类新产品要求消费者在使用过程中部分地改变已经形成的消费行为和习惯。
开发间断性革新产品的企业,要认真研究新产品的性能究竟给消费者增加什么消费利益,应在新产品促销活动中增加指导消费的服务内容,使顾客和用户更快适应部分改变消费行为的要求。努力缩短顾客从试用到最后接受一项新产品的过程,加速该新产品在市场上的扩散。(3)跳跃性革新产品。在功能相近的同类产品中产生了实质性的变化的新产品。像电视机、计算机等。这类新产品的产生,一般都以某行业技术或若干行业综合技术的进步作为先导。由于技术发展过程中的重大突破,并把这些技术进步的成果应用在产品实体开发中才产生出跳跃性革新产品。因此它的使用一般都要求改变过去的使用习惯和消费方式,创立全新的消费行为。
开发这类新产品的企业,不仅需要雄厚的技术力量,而且需要较庞大的资金。在新产品上市期间,企业要提供广泛的消费指导和伴随服务。例如,IBM公司不仅向市场投入了IBM—PC型微机,产品质量上乘,而且同时提供了各种应用软件、安装调试、咨询和操作训练等指导性服务。
从数量统计上看,大量的新产品属于第(1)、(2)类,真正跳跃性革新的产品只占少数。因此,从消费者观点分类来研究新产品,企业必须十分重视对现有产品的改进;在管理新产品开发过程中,注重对消费行为的研究,以便恰当地拟定新产品的营销组合。
2.企业的观点
凡是企业第一次生产经营的产品对本企业就是新产品。随着企业开发策略的变化,产品对于企业“新”的程度和范围都将随之改变。然而,只要是第一次生产经营的产品,企业总会在不同程度上面临技术和管理两个方面的新问题,这些正是新产品开发工作必须着力解决的。如果把产品新的程度同企业的开发策略联系起来,要从应用新技术和开拓市场程度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佩西米尔(Pessemier)提出用八种不策略来划分新产品。如表9.3.1。由上表可知,除第一方格不应列为新产品的开发策略外,其余八种都可成为新产品的策略。它们的形成是因为把应用新技术的程度和开拓市场的新度分别分成三个等级。我们用一家电视机厂总装厂开发新产品的情形来说明以上八种策略。
首先,该电视机厂可以在不改变现有目标市场的前提下,采用较新技术。如用集成电路代替现有的散件组合技术(策略③),也可以用生产和总装彩色电视机代替原来的黑白电视机(策略⑥),这是企业改变其产品适用技术的结果。
其次,该企业也可以在不改变现有产品技术新度的情况下,改善其市场地位。如改变电视机造型、变更屏幕尺寸或加强零售业务管理、提高产品伴随服务的质量(策略①),增加携带式电视机使产品进入旅游市场、设计为农民喜爱的款式和色调而进入农村市场(策略④)。
第三,如表中④、⑤、⑦和⑧四种策略,则属于市场新度和技术新度都发生变化而形成更为复杂的情形下进行的。如该厂可以为其每一类产品增加遥控操作板、增加电视机的新制式、增加生产录放设备及其它家用电器产品等分别形成最后这四种新产品。
3.政府的观点
宏观控制的目的通常是根据经济和社会要求,如维持希望的产业结构,充分利用本国或本地区资源,促进某种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等,有时也属于某种直接的政治目的。拟定这类指导性意见和制定有关法规的组织主要是政府有关部门,也有时来自行业联合机构和产业协会。宏观控制的内容涉及面可能非常之宽,首先是对新产品的“认定”,其次是对某些新产品的生产许可权的管理级别和管理程度;以及相应的控制手段,如法令性行政干预、利用经济手段等。各国的具体规定和措施可能大相径庭。
以美国为例,首先对新产品的有效期有严格规定,即一项产品只能在一定有限期间内被承认为新产品。其次是规定了政府认定新产品的条件,即从宏观控制的角度所给予新产品的定义。按照美国联邦政府贸易委员会(FTC)的规定,新产品的期限是六个月。FTC是联邦政府监督反托拉斯法执行的代理机构。FTC认为:一项新产品必须是全新的、或者在功能方面有显著变化和替代性变化的产品。当然,对于以生产导向的企业领导来说,六个月的有效期确实很短暂,可是这项政策对促进许多产品的更新换代是有很重要作用的,特别是对于那些生命周期较短的产品。
加拿大政府对新产品的有效期规定为一年,其它同美国政府的规定大体相同。同时,加拿大政府对广告和商标法还规定,除非企业有具有说服力的产品特性证据并经有关部门验定,是不能在广告宣传中使用“新”字。此外,在经济手段方面各国政府都常常利用资金补贴、减免税金、优惠提供贷款等方式来鼓励企业从事政府和社会所希望的产品和产业领域的开发工作。这些都是正在考虑和进行新产品开发的企业应当认真重视的外部不可控因素之一。
综上可以看出,当我们新产品类型时,不得不又涉及到“什么是新产品”的问题。事实上,经营型企业应当理解从三种不同观点、即消费者和企业自身以及从宏观控制的观点,去定义新产品。以消费者观点的新产品定义,有助于正在寻求新产品市场机会的企业开扩思路选定本企业的新产品开发方向;从本企业角度的新产品定义,提醒企业结合自己所具有的生产技术和市场营销优势和劣势去权衡已经发现的市场机会并认真研究开发过程中由于技术或(和)市场新度所带来的困难和障碍。如果不能有效地越过这种障碍,开发工作就无法取得成功。从宏观控制所指出的新产品定义,促使企业的新产品开发与总体社会经济效益结合起来,至少企业必须把有关规定视为一种对新产品开发有重大影响的不可控因素,使自己的市场营销组合很好地去适应它。
二、项目管理的概念
项目管理要求发挥自己的专长从事项目的规划、监控、跟踪,并设不地为项目组织人员、安排时间、做出预算及保证作业的质量。项目管理有两项宗旨:①提供技术及事务两方面的有关文件并对所作计划加以说明,进而再提供有关情况以便进行计划与实际执行之间的对照比较;②支持管理技术的进步以利于更有效地管好人员及其项目。项目管理的风格是主动性强,谈判技巧、善于沟通以及分析能力是这种风格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项目管理是理顺与项目有关的众多错综复杂的难题的一种手段。要做到这一点,就要运用项目管理专业来处理好各种技术因素和人的因素。
□ 项目管理
项目管理是特定的组织环境中为有效地管理目标明确的工作而制定的一整套原则、方法、辅助手段和技巧。
项目管理全过程包括以下这些工作:
(1)组建项目组,项目组必须具有实施项目的专长;
(2)确定技术目标;
(3)制订项目计划;
(4)处理范围变化;
(5)控制实际进展,使之能按期完成且不超预算。
项目管理工作是进展性的,它将生产出终极产物的过程与计划、处理变化、控制、采取预防及整改措施等的过程揉合在一起。项目管理开始于将资源用于某项工作努力的决定作出之时,直到取得期望的结果为止。
□ 项目管理与日常活动的管理和控制的区别
项目管理不是为机构内非项目的日常活动的管理和控制而设计的。日常的计划、工作及人员管理是职能经理们的事,是在现有设备及技术的条件下完成的。对工作进行技术指导也是职能经理的责任。职能经理起支持项目管理的作用,但不是项目管理的组成部分。用来计划及控制职能领域工作的手工及计算机技术,能够而且应该与项目管理技术联合使用。职能工作的计划和管理当然必须包含项目中该职能必须做好的份额,而且应该起到充实项目管理所需信息的作用。
□ 项目管理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
项目管理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之所以被看作一门科学乃是因为项目管理是以各种图表、数学计算以及其他技术手段为依据的。提供这些图表需要管理项目的硬技术。但是项目管理也受到政治因素、人际关系因素以及组织因素的制约,因而就有项目管理的“艺术”。相互沟通、协商谈判及解决矛盾等即为项目管理艺术所运用的一部分软技术。
三、新产品开发对企业的意义
□ 革新——企业的根本任务
企业有关新产品的决策是总体经营战略和市场营销决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新产品开发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支柱,它对企业将来的经营状况和前景有重大的影响。
1.促进企业的成长
促进企业的成长是开发新产品最根本的意义所在。据美国《研究与管理》杂志1980年统计,大多数公司销售额和利润的30~40%来自5年前还不属于本企业产品范围的那些产品,新产品已经在企业成长方面起了重要作用。从投资的角度看,成长即意味着成功。所以,多数企业都力图向市场投入更多的新产品,扩大本企业的市场份额。某类产品市场占有率的提高使企业获得更高的利润率和资金周转率成为可能;反过来,仅靠现有产品去提高这些衡量企业成长的比率,是很困难的,企业要负担更为繁重的市场营销费用。据统计,凡是经营得好的企业大多数都有能向市场推出更多新产品的能力。
2.对竞争做出反应
开发新产品可以维护企业的竞争地位。由于最先向市场投放某项新产品的企业总是少数一两家,其它企业特别是同行企业往往要对此做出反应。这种反应如扩大同类产品系列或品种、模仿或改进竞争者已经上市的产品、推出本企业的类似新产品等。反过来,前者又会对自己的新产品实行改进。总之,竞争双方都力图通过新产品开发去取得对某一特定市场的主导或支配地位。加拿大啤酒市场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当米勒公司推出了LITE啤酒获得成功后,几乎所有的啤酒公司都相继投入了自己的类似新产品,参加市场竞争。在几个月之内类似LITE的新产品有40多个。
3.利用剩余的生产能力
开发适当的新产品可以使企业现有过剩的生产能力得到利用,同时实现更为均衡的生产。在固定成本不变的情况下,这样开发的新产品可能使总成本降低,提高企业资源利用率。 4.促进其它产品的销售
当一种新产品成功地进入市场后,随着该新产品销量的增加,本企业其它相关产品的销量也随之增加。这也是开发新产品的一个重要原因,特别是在工业品市场上。例如,美国的一家计算机公司——霍尼威(Honeywell)公司在前几年开发了小型机系统,随着型机系统销量上升,使它的传统产品大型机系统也扩大了销量。工业品用户需求的变化,比如设备更新、工艺换代,往往有向同一供货商或制造厂购进更高档产品的趋势,以便发挥他们已熟悉该类产品技术的优势。因此,开发好新产品可以改善现有产品的市场地位。
5.对环境变化的反应
当消费者需求发生变化或者环境条件改变,预示着企业的现有产品已出现衰退可能时,企业必须寻找可代替的产品,这往往是开发新产品最直接的原因。以北美为例,城市居民对酒类的偏好,改变了过去饮烈性酒的习惯,因而大量品类繁多的低度软饮料新产品应运而生;在工业品市场上,由于能源短缺和人们对环境污染所表示的更加关注,迫使不少工厂去开发某种能效高、污染小的新机械和设备,以适应环境变化的需要。
6.加速新技术、新材料和新工艺的应用
开发新产品为新技术、新材料和新工艺的应用提供了途径。这“三新”的应用是新产品开发的重要基础。应用新材料、新技术或新工艺而开发的新产品不但成本低,有较高的使用价值,而且往往可以“创造”出消费者对该类产品的新需求。因此,这类新产品不但有较强的竞争能力、而且有更旺盛的生命力。近年来,世界服装行业大量采用各种新面料,如各种尼龙合成衣料;日用工业品和家用电器也一反过去的传统制造工艺,纷纷使用塑料、尼龙等新材料和表层喷镀新技术。应用“三新”以开发新产品已经成为各行业营销策略中的一个十分引人注目的新趋势。
7.激发企业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的革新精神和创造力
要搞好新产品开发必须依靠企业管理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和工人的革新精神和创造力,而只有在进行新产品开发的过程中才能有效地激励这种革新精神,培养更高的创造力,提高企业全体人员的素质。事实上,古今中外凡有所作为的企业家和工程技术专家都是富于创新、探索和开拓的勇士。一旦企业高层管理者把这种创新精神注入本企业的管理体系时,其市场营销和新产品开发就如一部得到新能源的机器,会加速地运转。正如美国著名管理学家杜拉克指出的:“经营型企业有且只有两个根本任务:一是革新;二是市场营销。”
□ 米拉克伦公司——产品不能停留在一个样子上
这是总部设在辛辛那提市的美国最大的一家机床公司——米拉克伦(MILACRON)公司总裁讲的。他说:“作为公司总裁,从组织生产方便考虑,我希望一切永远不变,所有产品都规格化,照老样子长期生产下去,这样可以省掉许多麻烦。但是,用户是我们公司得以生存的主宰。按用户的需要造机床,让用户满意是我们生意兴隆的根本。用户的要求千差万别,用途多种多样,因此我的产品也不能停留在一个样子上。”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呢?他说:“必须不断地改进自己的产品。一台机床有好多零部件,好多数据。按照用户提出的要求,可供改革的地方很多,从一个基型开始,这样加一点,那样去一点,就变了。从零部件变逐步达到结构变和品种系列变。像人类的进化,孩子变必然引起家族变一样。”
这个建于1884年,开始只生产螺钉、丝锥、板牙的工具公司,目前生产有五百多个机床品种,销往90多个国家。其中为波音、道格拉斯等航空公司制造的加工飞机机身、骨架、叶片的机床,采用小计算机控制,有6400个单元,精度达到千分之一英寸。加工大型零件的90米三转轴机床,每台售价为200万美元。生产单件产品用的最大的加工中心,配有25马力的动力头,90把刀具,两个工作台,装有可编程序控制器。还有,由电子控制的卧式铣床,可记忆第一次作业程序和各道工序的转数、尺寸,以此加工同一产品,可以不再用人看管。
公司新产品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老产品更新周期越来越短。近几年,每年更新的产品五十多种,十年左右就可以把全部机床产品更新一遍。
新型机床的发展与电子计算机结合是机床制造历史上的一次革命性变化。目前,公司出售的机床产品中,用计算机控制或程序控制的已超过一半。传统的铣床、磨床、拉床、车床都装上了可编程序控制器。每台机床的成本构成大体是三个三分之一,即电子控制设备占三分之一,外购件占三分之一,自己加工的机械配件占三分之一。一件产品在过去的旧式机床上加工,用过去的旧式管理方法,在花费的总工时中,只有百分之五是属于机械加工时间,百分之九十五是由于管理落后造成的待加工时间。而在百分之五的加工时间里,由于加工前的准备工作需要停机来做,实际只有百分之三十的时间在切削。采用计算机控制后,自动传递部件、自动换刀,切削时间达到百分之七十。属于管理落后占用的百分之九十五时间,随着电子计算机的应用,也大大缩短。生产一件产品有加工、测试、周转、待加工等四个不同的时间,过去的管理方法是由人来进行现场调度,检查原因、发布命令,往往造成过时,遗漏;现在用计算机收集数据,进行分析,下达指令,作到及时、准确,使整个工厂的劳动生产率和产品质量出现了飞跃。
公司保证产品更新速度的主要手段是:巨额的研究发展投资、雄厚的技术力量、完备的试验手段和科学的管理方法。公司设有产品研究发展部,由副总裁直接领导。在这个拥有14000人的公司中,有八分之一的人员——即1780人从事产品的研究发展工作。每年投入产品研究与发展的费用占公司销售总额的百分之三。公司订有长远发展规划。重点产品的研制,早下手,早做准备。例如,他们花本钱最大、赖以起家、在市场上一直保持领先地位的磨床,早在二十年前就投入了巨大的人力、财力。目前已大批投入市场的数控磨床,可以同时加工九种零件,事先将尺寸存入计算机,全部生产过程都是自动控制,磨削线速度达到每秒八十米,精度达到零点二微米。与此同时,公司中心实验室里已经有准备在三五年后投放市场的新产品做长期试运转。
公司设有新产品发展委员会,总经理任主席,成员包括各部门的经理。委员会定期开会研究发展新产品的方针和各种方案,衡量各项投资所带来的收益,其中包括估计新产品能占领多大市场,能卖到多高价格,能获得多少盈利。凡是决定投资发展的重大新产品,市场不能小于百分之三十,利润率不能低于百分之三十。
为产品发展委员会提供各种可供选择方案的,有公司各部门,如销售部、计划部、研究展部。而市场调查是中心环节。既要了解现有产品还有无销路,又要了解市场提出的新的需。要作出正确的估价,写出新产品推荐书,其中包括成本、销售量、价格和利润的估算。
为了适合用户需要,产品的初步设计由销售业务部门的工程师担任,而不是由工程发展部门的工程师担任。公司百分之八十至九十的新产品是属于部分改进现有产品,各制造厂都设有产品发展部。这种小改小革,制造厂自己就解决了,不需要找公司的研究发展中心。美国流行着的“NIH”(No Invention Here)一词,意思是“这里没有新发明”,指的就是对现有产品作部分的小改进。凡是新发展的产品,要提前在公司的研究中心进行具体设计,制出样机,在中央实验室作长期运转试验。技术上过关以后,再交生产部进行小批量生产。选择好适当时机,才投放市场。投入市场以后,也还要不断改进,以提高产品的信誉。
新产品上市,公司要训练操作人员为顾客作示范表演。销售部印制大量产品样本,向顾客介绍产品性能、使用方法和售价。产品销售后,公司要派工程师登门指导安装,教会使用并负责供应备品配件,了解需要改进的问题。
公司对工程技术人员实行岗位轮换制。在各自部门供职的产品设计工程师、生产工程师、销售工程师,定期轮换。在经过各个岗位的锻炼之后,全面了解到产品发展中的问题,使产品不断改进。
搞一个全新的机床,一般需要三到四年的时间,其中市场调查要花四个月,产品设计要花14个月,制造样机要花12个月,样机试验要花6个月,发到用户安装使用要9个月。各个阶段的工作,在时间上是有交叉的。
机床的改进,包含两方面的内容,即从部分的小改进发展到研制出全新产品,也可以说是“
孩子变到家族变”这样一个发展过程的循环。
四、新产品开发的主要方式
企业研制开发新产品,一般有自行研制、技术引进、自行研制与技术引进相结合三种方式:
(1)自行研制,是一种独创性的研制。它根据国内外市场情况和用户的使用要求,或者针对现有产品存在的问题,从根本上探讨产品的原理与结构,开展有关新技术、新材料等方面的研究。在此基础上研制出具有本企业特色的新产品,特别是研制更新换代型新产品或全新新产品。
企业自行独立研制新产品,要求具备较强的科研能力、雄厚的技术力量。凡是具备科研开发条件的企业,都应当组织独立研制,以便充分发挥企业的现有科学技术能力,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
(2)技术引进,是指企业发展某种主要产品时,在国际市场上已有成熟的制造技术可供借鉴,为了争取时间,迅速掌握这种产品的制造技术,尽快地把产品制造出来以填补国内空白,而向国外生产这种产品的企业引进制造技术、复制图纸和技术文件的一种方式。这种方式有以下优点:
①可以节省企业的科研经费和技术力量,把企业研制新产品的人力、物力集中起来研制其它新产品,迅速增加产品品种;
②可以赢得时间尽快缩短竞争企业之间的技术差距;可以把引进的先进技术作为发展产品的新起点,加速企业的技术发展,迅速提高企业的技术水平;确保发展的产品有足够的经济寿命周期。
技术引进是新产品开发常用的一种方式,特别是对于产品研究开发能力较弱、而制造力较强的企业更为适用。但是,一般说来,引进的技术多半属于别人已经采用的技术,该产品已占领一定市场,特别是从国外引进的技术,不仅需要付出较高的代价,而且还经常带有限制条件,这是在应用这种新产品开发方式时不能不加以考虑的因素。因此,有条件的企业不应把新产品开发长期建立在技术引进的基础上,应逐步建立自己的产品研究开发机构,或与科研、产品设计部门进行某种形式的联合,发展自己的新产品。
自行研制与技术引进相结合。这是在对引进技术充分消化和吸收的基础上,与本企业的科学研究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引进技术的作用,以推动企业科研的发展、取得预期效果。这种方式适用于:企业已有一定的科研技术基础,外界又具有开发这类新产品比较成熟的一部分或几种新技术可以借鉴。
自行研制与技术引进相结合的新产品开发方式是一种比较好的方式。第一,花钱少效快,产品又具有先进性;第二,能促进企业自己技术开发的发展。因此,它在许多企业得到广泛采用。采用这种方式开发新产品,又有多种多样的结合形式:
①企业的现有技术与引进技术相结合;
②企业的改进技术与引进技术相结合;
③对引进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不同企业或同一企业在发展不同新产品时,可根据情况量力而行,分别采用不同的新产品开发研制方式,以取得较好的经济效果。
五、新产品开发策略
□ 新产品开发策略概述
从开发成功的新产品中,企业可以获得巨大的收益,然而新产品开发的风险是很大的。产品失败将使企业蒙受损失,除了少数大公司可能有财力经受住一个又一个新产品失败所造成的经济损失,直到从另外的成功新产品取得的收益进行补偿外,大多数企业却担负不起在开发新产品中出现接二连三失败的打击。因此,企业管理者极力寻求并沿着风险最小、并最有可能成功的一种途径去开发新产品,即力求采取正确的新产品开发策略。
美国著名管理学者帕西米尔(Edgan A·Pessemier)教授是这样定义新产品开发策略的:“新产品开发策略是一种发现确凿的新产品市场机会并能最有效地利用企业资源的指南。” 人们从大量的新产品失败中得到启示,认为失败的原因可以归纳为三条:①市场对该新产品并不真正存在着需求;②有需求存在,但产品满足不了该需求;③有需求,产品也基本满足需求,但市场并不了解该产品。即市场调研失败,生产技术失误与营销过程的管理不当。如果从管理功能深加追究,这三个方面都可归结为企业缺乏正确的新产品开发策略。制定正确的开发策略才能使新产品开发工作沿着健康的轨道前进,减少失误,取得成功。
正确的新产品开发策略,首先要服从企业总体经营战略的要求。因为包括新产品开发策略的产品决策是企业经营决策的一个部分。而战略性的经营决策应当并已经在企业资源与外部环境之间做出了最佳选择。其次,开发策略应当对开发新产品的目标予以准确的定义,这样才能约束和限定开发工作的方向,并有助于在开发过程中对执行情况作自身评价,制订正确的新产品营销计划。第三,开发策略要尽可能地对开发过程中所需的协调、控制和与子决策给以原则的指导,避免在具体开发中出现过多的争执和冲突。
现代产品管理理论认为,新产品开发策略至少要包含对以下四个方面的描述:
(1)产品类型和目标市场;
(2)新产品开发的目标;
(3)取得上述目标的基本途径,如革新的来源、革新的程度和开发的时机等;
(4)开发过程的协调与控制的基本原则。
□ 应考虑的因素
制定新产品策略时应当考虑的因素是:
1.资源和机会
在确定企业的新产品开发策略时,资源和机会是两个占支配地位的要素。企业所拥有的资源涉及管理技能、技术能力和生产技能的广度、深度和素质。企业的财力可以用它所拥有的资产和取得适当投资回收率的能力来衡量。市场营销能力既指向市场提供大量可销售的品种齐全的产品, 又指能设计巧妙的营销计划以吸引住大批老顾客。生产能力基本上是指有效地制造产品,迅速的供货和适应需求变化的能力。当然,在估计企业的资源时,应当相对于竞争对手的同样能力去进行比较。
市场机会是指对确定的经营业务领域或新产品项目的识别和确认。一般来说,以下各项都可作为确定市场的机会:①已经触及到的一种潜在需求或者对某类现有产品正在迅速扩大的需求;②市场由若干拥有大量购买能力的顾客群组成;③存在一种有重要使用价值的新产品,又能从中盈利;④竞争者只有满足短期需求的能力;⑤新的竞争者不易进入的市场;⑥严重的新限制可以预见时。当然,很少存在着一种包括上述各点,或者仅仅只包含上述一项的市场机会。市场机会的寻求必须与企业拥有的资源同时进行分析才能真正确定。如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大型计算机市场就成了那些具有相应资源的企业,而不是对一般企业都适合去开发的最有吸引力的领域。
2.战略经营计划的要求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企业认为,要持有一种清醒的总体经营思想并以计划的形式体现这种思想,对于维持企业的持续增长是十分重要的。企业的高层管理者通过战略经营计划来表达企业在未来若干年内经营的目的、目标和取得这些目标的基本方针和策略,以便在资源与外部环境之间做出最佳选择。多数管理家认为,制定战略经营计划有利于:
(1)协同企业的力量,既可以挖掘潜力,又可以提高效率。
(2)协调作用,在直线领导和各职能部门之间保持计划的连续性。
(3)战略是组织建设的依据。
(4)分配资源,以便使资源最大限度地利用,为完成目标做出贡献。
(5)激励员工,在一个有明确目标的企业里,人们容易从所制订的经营战略计划中了解其工作的意义,受到激励。
评价成果,评价的基础是将现实与期望的结果进行对比,有目标才能评价。
显然,新产品开发策略必须服从企业总体经营战略的要求,使开发工作同总目标保持致。
3.约束和限定开发工作的方向
如果把新产品开发工作比如为一艘船,那么开发策略必须规定出航向。正如一个企业不可能从事所有各种经营业务和产业一样,它也不能开发所有的新产品。开发策略向新产品主管人员讲明应开发什么,同时也暗示他们不应当干什么。当然,已经制订的目标和计划也可能改变,甚至重新选择一种新的经营方向,但这种变化是否适当,正是战略性的考虑,而不应当是个人机会性的行动。虽然也有少数例外,如柯达相机、施乐复印设备和电子表等以新产品而占领市场的例子恰恰证明了相反的结论。但是总的来说,多数企业家认为应当用开发策略来约束和限定开发工作的方向。
4.新产品开发各阶段的协调与控制
新产品开发策略不仅要指明开发工作的方向,而且要对开发过程中各阶段的工作给以指导,有利于进行协调与控制。这种指导作用应当适用于开发过程的各个阶段。首先,在形成开发设想时,策略告诉管理人员从何入手。比如,一个企业正在进行某种市场需求量大的业务,那么首先应从技术方面产生设想;如果正在探讨某项技术的适用性,则寻求设想应首先从市场细分开始。总之,力求尽可能多获得符合总体经营战略的新产品设想。其次,评价工作理所当然地要紧紧围绕开发策略所拟定的目标进行,包括对备选设想方案进行评价的先后次序,评价因素的选择,加权因素的确定等,这一原则适合开发过程中所需进行的各次评价。 新产品开发策略有助于已开发产品正确地设计市场营销组合,这个道理是再明白不过的了。有了策略的指导,我们可以较为清醒地估计在初期投放市场时应承担多大的风险,占有多高的市场份额,应取得多大的投资回收比率等等。
□ 新产品开发策略的类型
新产品开发策略至少应包含四个内容:产品和市场、开发目标、开发途径和协调控制。这四项中任何一项的变化都可能形成一种不同的开发策略。其中每一项都可以设立出若干不同的子项目标准。因此,以不同的项目或标准来划分,将有不同的开发策略。
1.以产品技术与市场组合状况划分
以产品技术与市场的组合状况为标准可分为四种开发策略,如表9.3.2。
2.以企业成长程度的目标来划分
(1)迅速增长策略;
(2)有限增长策略;
(3)维持性策略;
(4)防止过快衰退策略。
3.以希望取得的市场地位的不同目标来划分
(1)争取新市场机会的策略;
(2)扩大市场占有率的策略;
(3)保住市场占有率的策略;
(4)寻求新市场份额的策略。
4.以市场营销为基础的开发来源,可以形成以下四种新产品开发策略
(1)改进竞争产品;
(2)产品重新定位;
(3)扩展产品线;
(4)改进本企业产品的品牌与包装。
5.以技术为基础的开发策略
(1)自主开发;
(2)联合研制;
(3)购买产品生产许可证或专利;企业兼并。
6.以新产品将实施的革新程度来划分
(1)开拓型策略;
(2)采用型策略;
(3)模仿型策略。
7.以掌握开发时机和艺术不同可分为三种策略
(1)抢先策略;
(2)迅速反应策略;
(3)后进策略。
8.以应用于产品的适用技术的来源不同,可以分为三种不同的策略
(1)基础研究;
(2)应用技术科学研究;
(3)开发研究与工艺改进。
此外,以产品准备进入的档次、品质优劣的程度和产品品牌的形象等仍可列出不同的开发策略。然而,任何一种新产品开发策略的拟定都会涉及上述各项标准中的大多数标准,而每一划分标准之下又有若干不同的选择可能性,按照排列组合计算,即使去除其中的重复部分,仍将得出种数百种的开发策略方案。因此,在研究新产品开发策略的类型时,有两项任务必须完成,才能对选择和拟定企业具体的开发策略有所裨益:
(1)找出在拟定新产品开发策略时至关重要的因素,并对其不同的选择方案进行比较。如果解决了主要因素的权衡和取舍,其它的相关因素的选择往往可以随之解决。经验证明,企业在拟定新产品开发策略时,最重要的是要处理好以下四个关系:①以市场为中心或以生产技术为中心;②以创新为主或以应用、模仿为主;③自主开发还是联合开发;④开发全新产品为主还是改进现有产品为主。
(2)必须对可能形成的多种开发策略进行综合分析,以便对可以效仿或选择的策略方案有一个比较清楚的轮廓。当然这并不是轻而易举又能取得一致看法的事情。
□ 两种策略的概括
事实上,不同的学者在这种问题上观点往往大相径庭。现在介绍两种较有代表性的概括方式。米尔·克拉弗德在其《新产品管理》一书中,把不同组合的新产品开发策略归纳为两种:
1米尔·克拉弗德的新产品开发策略
(1)维持强化型策略。这种策略是在一个特定的范围内,企业对其经营状况基本上感到满意,尽管它也希望将来有所增长。有的学者把这种策略叫做防卫性策略,其着眼点是控制风险的出现,确定有限的最高目标,尽可能减少开发失败而造成的损失。所以,在维持强化型策略指导下制订的任何新产品计划都表现为保住市场份额,防止利润下降,维持原有经营状况。所谓维持是在环境动态变化中的相对维持,因为社会经济发展的总趋势总是在向前发展的。这种策略所利用的革新手段主要是在市场营销方面和以降低产品成本、提高质量为特征。其革新的程度通常是很有限的,多开发市场型新产品,技术上以应用适用技术或仿制为主。与这种策略相适应的投放产品的时机,一般不采取领先或抢先进入市场,但也不愿成为落伍者。
(2)改革型策略。这种策略具有进攻性,风险更大,而且在开发过程中伴随更多的创造性活动。为了使企业获得更多开发新产品的机会,在开发策略中对开发方向的规定往往采用产品的最终用途的术语进行描述。这种策略的目标很明确:通过增加销量和提高市场占有率达到较大的增长。有的企业改革型策略的实现完全依附于一、两个方面的革新成果,而大多数企业则把市场营销和技术改革相结合。技术革新的程度比较接近开拓型,也有许多企业采取采用型的前列地位,并且以自主开发为主。这种策略要求掌握市场投放时机,要么最先投放,要么紧跟第一家,以便取得足够 的市场份额。总的来说,改革型策略要承担更大的风险以换取高额利润。但与第三种风险型策略相比,仍然属于有节制的冒险。无风险的改革是没有的,关键是看企业有多大的承受能力。
(3)风险型策略。当改革型策略不完全满足企业希望达到的经营目标,或不适应企业
达到的经营目标时,或者企业确认不采取更冒险的策略就无法提高市场占有率时,可以选择第三种,即风险型开发策略。以迅速成长为目标的风险策略,通常不仅强调产品的最终用途的新颖性,而且强调技的进步作用,并常常以技术的重大突破作为开发工作的中心。采取这种策略需要有雄厚的资源,投放市场时机往往是抢先占领市场或者紧跟第一家投放者投放。以这种策略为指导所开发的新产品,在技术性能、结构特征、品牌与包装等方面的异样化程度应当具有相当的独特性,否则不可能实现企业所确定的大步向前的目标。这样的新产品一旦开发成功,风险即转变为巨大的盈利机会。这正是采取这种冒险策略的企业家所追逐的目标。新产品开发策略的比较如表9.3.3。
2.安巴村——哈塞尔新产品开发策略
采取与前概括分类略有不同的另一个典型代表是安巴林(Clenl·Urban)和哈塞尔(John R·Hauser),在他们合著的《新产品的设计和营销》一书中把新产品开发策略分为两类:反应性策略和预测性策略(见表934)。反应性策略是基于对前期所产生的各种问题如何处理而制定的,而预测性策略是明确地将资源分配到将来准备抢先夺取的领域为目的。安巴林和巴塞尔还对综合新产品策略的选择作了建议,他们认为反应性策略最适合于这样的企业:表9.3.4 新产品开发策略
(1)需要对现有产品或市场投入更多的资源;
(2)新产品革新成果不易保护;
(3)新产品市场太小,不能弥补开发费用的支出;
(4)有可能因为竞争者的模仿而被挤垮;
(5)由于其它新产品抢走本企业的分销渠道。
因为,处于上述条件下的企业如果采取预测性策略可能有过大的风险。
相反,有些企业处于非常有利于革新的地位,那么就应当采取预测性策略去开发新产品。这些企业的条件是:
(1)持有成长型的总体战略;
(2)乐于进入新的产品或市场;
(3)有取得保护专利或保护市场的能力;
(4)有进入高销量或高增值市场的能力;
(5)拥有开发新产品所需要的资源和时机;
(6)竞争者不能用“居二更好”的策略进入的市场;
(7)分销渠道稳定而畅通。
□ 现有产品的改进
1.现有产品改进的重要性
开发全新产品自然与企业采取创新策略相关联,其基本特点也与创新策略相同。这里将着重讨论改进现有产品的问题。
根据布兹、阿隆和哈米尔顿(BA&H)管理咨询公司的调查,美国700家公司在1979~1984年所投入市场的新产品的分类情况如下:
世界范围的全新产品 10%
企业的新产品线 19%
现有产品线的新品种 26%
现有产品改进或变型 26%
现有产品成本降低 11%
成熟后期产品的新生 8%
100%
这份统计表告诉我们,上市的新产品中大约四分之三都可归入现有产品改进而产生的新产品。因此,无论哪类企业都应当十分重视从现有产品的改进中去开发新产品。一般来说它有以下一些优点:
(1)投入资源较少,开发周期较短;
(2)导致亏本的风险极小;
(3)易于协调新产品开发与现有产品的管理,有利于强化现有产品组合;
(4)能较快积累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
(5)有利于充分发挥企业的优势;
(6)可以利用现有的分销渠道。
2.改进现有产品的途径
产品重定位。决定产品或品牌在市场上的位置是该产品能否获利的决定因素之一。所谓产品位置是指产品或品牌相对于竞争产品、本企业其它产品给予人的印象。为什么产品要重定位,一般来说,是因为产品原来的定位已经出现了市场营销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常有三种表现:
①竞争产品(品牌)的定位很接近本企业产品,造成在一个特定的细分市场上竞争十分激烈,并抢走部分市场使本企业市场无法扩展;
②原产品定位虽然正确,经过时间的推移,顾客的偏好正在或已经改变,造成本企业产品偏离原有消费组群的偏好;
③新的消费者偏好组群已经形成,尚未被其它企业占领。
因此,企业要改变原产品定位,使产品游离出竞争激烈的细分市场,以适应变化后的消费偏好或进入新形成的消费组群,或者上述三者兼而有之。总之,产品重定位这一改进产品的途径使得在市场营销方面所存在的问题转变为开发新产品的机会。实际上,产品重定位是本企业产品的若干重要属性按照消费新偏好和市场知觉的转移。
如果企业有技术能力实施产品的重定位,在决策时仍必须权衡两个因素。首先是产品转移至新定位的细分市场可能发生的成本。这些成本包括改变产品特性、包装等开发费用和改变生产工艺的成本,加上改变产品形象所需的广告费用。一般来说,产品重定位的成本随着新定位与原定位间的距离的增加而增加,不但产品实体改变的成本随此距离而增加,改变产品的市场知觉所需费用也随此距离而增加。消费者不满意程度的公式为:
D=
式中:D——新市场消费者的不满意程度;
Pi——本企业产品第i个属性的知觉程度;
Ii——新市场消费者对第i个属性的期望值;
Wi——第i个属性的重要程度的加权系数。
所以,新旧定位间的距离越远,消费者的不满意程度越大,用以克服和消除不满的广告费用就越大。
另一个需要权衡的因素是通过产品改进可能得到的收益。这种收益的大小取决于:A新消费组群的大小;B消费者的采购率;C拟进入和已进入该消费组群的竞争者数目及其力量;D该市场的平均定价水平。
总之,由于产品重定位所取得的收益至少要能覆盖产品转移所需的成本,才能考虑采取产品重定位这一途径来改进现有产品。
(2)产品异样化。异样化是指企业为了使本企业产品区别于并优于竞争产品所作出的市场营销努力。产品异样化可以吸引潜在顾客对本企业产品的注意而促进销售,并且可减轻或避免价格竞争。如果说产品重定位是在一个特定的细分市场实行纵向渗透的话,那么产品异样化则是一种横向的扩展。
根据产品三层次理论,对产品组成中每一层,或其中任何一个要素实行改进,都可实现产品异样化。可以选为异样化基础的属性很多,最有代表性的是以下四个属性:
①品牌为基础的异样化。美国曾对那些表示偏好某一品牌啤酒的消费者做过试验(在不知啤酒牌子的情况下饮用),几次试验的结果显示出受试者无法区分出其偏好的品牌。因此,在理论上,品牌可以作为异样化的基础。从某种意义上讲,品牌就是产品。
事实上,竞争产品往往都有各自不同的品牌,并且其商标还可申请法律保护。所谓异样化,实际上就是使本企业产品(品牌)在消费者心目中优越于竞争产品。因此,营销人员必须懂得品牌(品名、符号和商标)的重要性。
②包装为基础的异样化。因为:包装是产品的一部分,又往往与产品品牌直接联系;包装是产品自带的促销媒介;精美的包装可以引起选购。产品开发人员可以利用包装改进产品。 ③实体特征作为异样化的基础。改变产品的实体特征,如性能、结构与外观均可使产品异样而得到改进。消费品中有大量的类似例子,如食盐、味精、卫生纸。工业品则偏重于与功能有关的属性。这里的关键是要善于寻找一些产品特征使异样化持续并能更长久地吸引顾客。
④服务作为异样化的基础。企业在完全不改变产品实体的情况下,也可通过异样化实现产品改进,即改变产品的伴随服务,特别是工业品和成套设备的营销。如美国汽车业在1972年为求生存而提供了“购买者保护计划”。这项计划包括无条件的保证、较好的服务、出借汽车和快速排除故障。当时汽车市场占有率激烈下降,推出该计划后销售增加了67%。 (3)提高产品质量。产品质量的提高理所当然是改进产品的重要途径。就产品实体而言,质量是指制造所用的原料类型、原料等级、纯度,或者通过改变生产工艺使产品更有效、更耐用或更可靠。改变原料的水平,可能导致产品性能改进。改变生产工艺不但可以提高产品性能的指标,而且可以降低产品成本,提高竞争能力。现代营销学之所以十分强调产品质量的提高,是因为任何巧妙的营销手段,总是以上乘的产品质量为基础。恰当的营销组合可以吸引目标顾客,实现一次购买,而实现重复购买则往往要在消费者使用产品过程中的消费满足之后。产品的优质是消费满足的保证。
□ 霍尼威尔公司的新产品开发
这是总部设在费城市郊,在全世界拥有30个子公司、141个厂点,职工总数86000人,1978年销售总额达到35亿美元的霍尼威尔(HONEYWELL)仪器公司在经营上取得成功的两条经验。这两条中的前一条——“要想到别人未曾想到的”,是指公司在发展上,主要是在新产品发展上,要走在别人的面,能够提前拿出适应市场需要的新的产品设计和新的产品出来;这后一条——“要注意别人容易忽视的”,是指在产品的性能质量上要找出竞争对手的弱点,设法高出对方一头。
想到别人未曾想到的,前提是要看到别人已经看到的,知道别人已经知道的。为此,公司要求自己的研究中心和高级职员、技术员对世界新技术和新产品的发展动向能及时了解;对未来五至十年世界新技术、新产品的发展趋势能作出准确的预测;要求将所收集的情报及时地提供给公司的领导和各部门。
要做到注意别人容易忽视的,首先是要注意别人已经注意的,更要注意别人还没有注意的。许多厂商在发展新产品的工作上,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只注意模仿制造,销售出去了事,往往忽视产品设计和连续完善。霍尼威尔公司一方面强调新产品的构思、设计和试验,另一方面注重产成品销售后的用户服务,收集反映和不断改进自己的产品。
这个公司研究发展新产品不惜工本。产品研究发展费,一般占公司销售总额百分之八左右。1978年支出32400万美元,占当年销售总额的百分之九点三。他们说,搞一个新的品种系列,一般要六年时间,其中一半的时间,即三年用在构思、设计和试验上。
为了确保新产品在构思、设计上技术经济的合理性,公司设有评价工程师,专门审议设计图纸,设计质量如何,最后要由评价工程师在图纸上签字。公司一级还设有评议委员会,由公司领导、各部门负责人和高级技术顾问参加,凡是列入长期发展规划的重大新产品,都要经委员会评议。被评议的新产品,要发给评价证书。新产品试验特别严格。自动控制部分的电子元件,光敏元件,要经过四道工序,正负温差在华氏一百度以上的老化筛选,易损件要经过长期超负荷运载试验。
霍尼威尔公司认为,产品质量的改进,是设计和制造过程的延续。他们为了做好产品的不断完善,公司设有为数众多的销售服务工程师,他们跟上销售的产品到用户指导安装,培训操作人员,并帮助用户维修。销售服务工程师有三条任务:一是保证用户用好,建立产品信誉;二是收集产品在使用中的缺陷,带回来研究改进;三是做广告宣传,扩大产品销路。销售服务工程师从产品设计工程师和生产工程师中选拔,往往是该项产品的设计工程师跟着产品来做生产工程师和销售服务工程师的。
凡事要想在前面,走在前面的经营指导思想,保证了这个公司在生产技术、产品质量和盈利方面的领先地位。霍尼威尔公司于1885年在明那不市开业,最早是生产阀门温度计等产品,这在当时算是世界上最早的自动控制仪器。到本世纪,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从1935年开始生产自动记录仪。1950年,世界刚刚进入电子技术时代,他们首先搞数据控制。1962年,他们又最先搞硅整流器,也是世界上最早搞固体硅片集成电路的创始单位之一。1969年,他们已预见到微型程序控制器即将出现,数字控制将变成整个自动控制系统的发展趋势,而只有微程序控制器才能更好地实现程序控制。1974年,他们与奇异公司合作以本公司生产的TDC200系列电动单元产品和电子计算机为主体,在亚力山大州建成全分配电站输送网自动控制系统,是世界上第一台用微处理机编程序,用同轴电缆在几英里范围内将所有信息联起来,将工厂、写字间和发电运行中的电流、电压、热量、安全报警等环境控制和模拟盘都压缩到阴极显像管上,只用少数人监视,最先实现了电站集中自动化控制。
这个公司倍加吹嘘引为骄傲的最大成就,是他们为国家宇航局设计制造了登月舱自动装置,在这个体积只有一立方英尺的容器里,装有与人脑相似的计算机控制系统和两个星球之间的信息联络系统,既能帮助飞行器安全降落到月球上,又能将各种感觉和信息反映回地球。在登月舱自动装置试制期间,在地上完全模拟月球环境作试验,模拟白昼试验时,升温到华氏237度,延续一周;模拟黑夜试验时,冷冻到华氏负120度,延续一周。振动试验为18个加速度,以考验这个装置能否适应登月需要。联邦政府肯把实验费达10亿美元的上天项目交给这个公司,证实了他们在技术和产品上的领先地位。
六、新产品开发过程
新产品的开发过程是指从提出新产品设想到新产品上市所经历的各个阶段。其所包含的阶段因行业和产品的不同而有所差异。我们集中地考察消费品和工业品两大类新产品的开发过程,不难发现它们是不完全相同的。一般说来,后者远比前者经历的时间要长,过程也复杂得多。即使同是消费品或工业品,在不同行业,不同产品之间,乃至同一企业不同复杂程度的产品之间,开发过程的划分,时间长短,复杂程度均不尽相同。但是,它们之间总还是有一般规律可循的,研究合理的开发程序,对科学而成功地指导新产品开发,显然是十分必要的。
□ 消费性新产品的开发过程
1.设想生产和建议
它是新产品开发的第一步,由于新产品开发的成功率很低,为此必须从企业内部和外部 的多种渠道采取各种方法和技巧,大力激发新产品的种种设想。然后,对多种设想进行筛选,排除那些不适于开发和实际开发不了的设想。激发设想的产生是主因,筛选则是技术处理,只有多种而新颖的设想,才能筛选出理想的新产品建议。
2.概念试验
把筛选出的新产品设想用文字描述或用实体模型或以实体样品,向选定的目标顾客征求意见,获得顾客对产品概念的反应称概念试验。当用文字描述或模型(简单产品也有用样品)测试顾客的反应称早期概念试验。当根据顾客意见改进后而试制推出的实体样品(即产品)称改进后概念试验。
例如,一家公司要开发一种“速食早餐饮料”产品早期概念试验的文字描述是:一种粉状产品,添加于牛奶内,立即可以食用,为使用者提供多种保健营养、味美、可口、方便。该产品含有巧克力、香草、樱桃三种成份,袋装,六袋一盒,每盒售价$15。又如,美国一家企业认定开发一种新型节能“电饭锅”很有营销机会,他们的早期概念试验文字描述是:“电饭锅”向您提供一种全新的方式,使你全家享受美味可口、富于营养的饭菜。使用简便安全、节能省电。上班前将食物蔬菜放入锅内,接通电源。当你工作劳累一天下班回家时,电饭锅已为您全家准备好晚餐。使用电饭锅吧!相信您全家都会喜欢它供应的饭菜。
产品概念描述通常印成类似卡片一样的东西,必要时附以初步设计照片、模型及简要说明。有样品更好,可用样品作实际表演。
在产品概念试验中,力求顾客能回答:
(1)该产品概念描述是否清楚?
(2)你是否发现该产品的优点?(回答者应了解该产品异于其它竞争产品的优点)
(3)在此类产品中你喜欢或者不喜欢该产品?(请回答是或不是)
(4)该产品上市后,你是否购买它?(以便预估销售量)
(5)对该产品的各种特性,你是否有改进的建议?
新产品概念试验可获得产品品质、外观、包装、价格、销售方面大量可贵的信息。它有助于把抽象的产品设想变成概念明确的实体产品,发现不同消费者的偏好,找出产品概念的缺陷,为开发与否做决策,为进一步改进产品提供了客观依据。
3.市场模拟
设计一个小型商场,把将要开发的新产品(样品)与同类产品陈列在一起,由一小群顾客进店自由选购,以测验该产品被顾客接受的程度,进一步获取顾客在实际购买时的反应,预测目标顾客和市场规模。
4.初步市场和财务分析
这是预估市场销售量、利润,从而初步分析企业开发该新产品的盈利如何,以便从财务角度为开发决策提供依据。
5.产品使用和购买试验
当产品实体开发出来后,在投放市场前,为了再进一步验证顾客对新产品的接受程度,对一群目标顾客进行免费试用或购买试验,听取顾客对品质、价格、包装、商标等再次评判,作为产品改进和制定营销策略的重要依据。
6.试销
正式上市前,在选定类似市场范围内的试销售。再次考验市场营销策略的有效性,力求减少市场风险,以求新产品上市能一举成功。
□ 新产品开发过程的典型模式
分析了消费品和工业品的这两类新产品开发过程,结合对开发过程责任关系的考察,发现它们之间有一个共同可循的产品开发的基本程序,它大体分为概念开发、样品开发、商品开发三大阶段和设想、筛选、经营分析、实体开发、试销、商品化六个细分阶段。
消费品和工业品由于它们复杂程度不同,所以新产品开发过程并不一定都非经历六个细分阶段不可,细分阶段的前后次序也可能根据不同产品有所调整。例如,开发一种简易食品,概念形成、样品试制、市场测试很可能合并在一起进行,待试验成功再进行经营分析,然后就正式上市。如果开发一种复杂的工业品,例如一台数控机床,则往往要经过设想形成、概念试验并作了详细的经营分析之后,再决定是否实体开发。但是,无论是消费品或工业品其概念、样品、商品三大开发阶段则是共同的,缺一不可的,并有严格的顺序性。
三大阶段和六个细分阶段的工作目的及其达到目的的方法如表9.3.5。
第三章哈佛经理项目开发管理(下)
七、新产品概念开发
□ 新产品设想形成的来源
新产品设想是指人们对某一种潜在需求和欲望,用功能性的术语加以勾画和描述。一种新产品设想的诞生总是先从带有幻想性的设想开始的。开辟众多的新产品设想的来源,对于创造性地产生新产品,无疑是十分有益的。
新产品设想的来源可以来自公司的外部和内部。外部来源主要是顾客、竞争对手、经销商、政府机关、科技、咨询部门。
(1)顾客的需要是产生新产品设想的直接源泉。越来越多的公司不仅注意采用函询、座谈等方式安排顾客表达意见的机会,而且也注意在非正式场合能收集到顾客设想的形式。工业品顾客是新产品设想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来源。在一些工业品供应商不掌握工业生产技术,而用户却依靠设备和材料的供应商来改进其生产工艺的工业中(如机床工业、科学仪器工业、半导体和电子元件加工设备工业等),用户往往向设备供应商、制造商提供样机,甚至自己的发明创造。这时,顾客不仅是产品设想的提供者,而且成为新产品开发的支持者。在工业品的营销活动中,往往遇到经销商只注意收集用户有关需求的资料,却忽略了用户反映有关产品设计的资料,这原本可以免费获得的新产品设想而不得不重新组织调查和收集,浪费了时间和金钱,这是值得注意的。
(2)研究竞争对手的产品从而改进公司的现有产品,是新产品设想来源的一条重要途径。公司应该建立正式程序密切注视竞争对手的新产品的情况。监视程序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责成公司销售人员从销售交易中有意识地收集即将上市的新产品的有关信息;二是当市场出现一种竞争性产品时,要由销售人员通过社会上的研究服务机构,密切监视这类产品的销售情况。
(3)经销商是新产品设想又一较好的来源。由于经销商熟悉市场需求,他们会对改进现有产品和开创全新产品提出好的建议。例如,美国祝贺卡片行业一直不景气。在六十年代,霍尔马克公司、吉布森公司、美国贺品公司等根据经销商的建议,都把产品扩大到相近的商品。霍尔马克公司投放了蜡烛、纸餐具、餐巾、书籍和服装饰品,利用现有的销售祝贺卡片的分销系统的各商店出售,从而成功地扩大了公司的产品系列和经营范围,获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政府机构的有关信息也是新产品设想的重要来源。首先是专利局的专利信息。
利局的卷宗里蕴藏着无数的新产品可能性,即使有的专利不见得就是可以投放市场的新产品,但是从中可以获得许多关于新产品的启示。
研究和开发部门是新产品设想的来源之一。事实上,很多新产品设想来源于公
自己的研究开发部门。布兹·阿伦和哈米尔顿咨询公司在一次调查中发现88%的新产品设想来自公司内部,其中研究开发部门占60%。如果把研究和开发看作是新产品的重要来源,那么关键的问题是区别研究的不同类型,根据各类研究的特点合理地分配研究资金。现代企业把新产品研制过程分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开发。基础研究着重于自然规律的发现,目的在于获得理论知识,为应用研究和开发提供理论依据。应用研究是确定和解释基础研究的结果,并对结果进行分类,运用基础研究的成果以研究解决某一行业的某一类问题。开发
则是产生具体的新产品设想或是改进现有产品使之获得新的用户。无庸置疑,企业所追求的是利润,不是纯理论知识。为此,企业必须有计划地致力于公司经营目标所决定的特定科学领域的基础研究,积累成果,为不断开发出畅销而又能获利的新产品积聚厚实的理论基础。对大多数公司来说,这三种研究类型都很重要。企业应该分门别类地评价研究和开发工作,妥善地管理和控制新产品这一重要来源。
(6)公司的销售人员是新产品设想的极好来源。他们经常与顾客打交道,尤其是工业品销售人员为了要搞好推销,他们与用户保持着密切的联系,熟悉用户的使用要求,了解用户对产品的意见,经常探索用户新的需求。他们头脑中蕴藏着许多符合用户实际需要的新产品设想和对现有产品改进的设想,至少可为一种新产品的研究开发指明方向。例如,美国曾有一家小公司的销售经理观察到金属胶纸在圣诞节时的使用有所增加,于是联想到开发金属片用于糖果包装和做冰淇淋口袋,促进了糖果和冰淇淋的销售。
(7)高层管理部门可以成为新产品设想另一个好的来源。一是检查和发现公司的经营弱点,寻求扩充现有产品系列的新的规格品种,探索增强公司的经营实力的可能性,至少可为新品种的增加划出一个适当的范围。例如,产品是有季节性的公司在产品系列中应考虑增加不受季节影响、销售比较稳定的产品。儿童玩具商可以生产销售成人用的塑料制品或成人玩具,糕点厂商可以增销糖霜一类的产品,男式服装经销商可以增销男用附属品等;二是检查现有产品和重新审查被废弃的产品计划,如设计、材料、包装、分销渠道等,以发现新产品的设想。例如,IBM公司和数字设备公司通过产品设计的审查,修改了大型计算机的设计而投放小型的商用和个人用计算机而获得经营的成功;三是检查生产工艺过程生产副产品的可能性。例如,有一家生产货盘的小公司发现园林事业对木屑的需要量增加,于是在报纸上和园林杂志上登出本公司可提供大量优质木屑的广告,木屑成了这家公司收入的又一来源。
(8)公司雇员的建议是新产品设想又一个极好的内部来源。他们最了解公司产品的性能,公司的优势和弱点。发动全体雇员都来设想新产品能收到良好的效果。美国最大的500家公司中有四分之三的公司都有正式的雇员建议程序。
□ 激发新产品设想的方法
新产品设想有多种多样的来源,但这只是指明新产品设想寻求的方向。好的新产品设想还须要针对各种来源进行诱发,这就是要研究产生新产品设想的手段,也就是要研究激发新产品设想的方法。北美一些成功的方法有:问题编目法、特性列表法、头脑风暴法、收集笔记本法和参数分析法等。这些方法只能看成比较容易诱发产生新产品设想的手段而已。实际工作中不能过分拘泥于方法如何,关键是要千方百计引导来源各方解放思想,广开思路,构思出独创一格的新产品。下面对上列方法分别作简要介绍。
1.问题编目法
这是近几年研究出来的一种产生新产品设想的方法。它的基本思想是:①对消费者来说,使其已知的产品同所提问题发生关联,比针对一个想象中的假定产品去找问题要来得容易;②要解决其问题的通用办法,一般都是颇为有限的。它的基本做法是:给消费者提出一张问题表,所提的问题都是消费者日常生活中密切相关从而十分熟悉的一类产品,如食品、服装、化妆品等。要求他们对列表针对某一类产品的特定问题,结合自己熟悉产品的性能、爱好、使用习惯和新的要求联系起来,从而诱发出新产品的设想。表9.3.6是在食品工业上运用这一方法(其问题综合编目)的例子。表中所列的每一项只是一个问题而不是一个产品。
运用这种方法困难的地方在于很难编制一份把所有问题都能包括的详尽的问题表。为了进一步说明问题编目法的具体应用,我们再举食品工业一次问题编目分析的一个实例,介绍问题表的具体设计,见表9.3.7。
表9.3.7问题表中的填空部分是要求顾客加以回答的问题,也就是提出要求改进产品或创新新产品的方向。表中数据说明那些调查对象中,有49%的人反映某谷物的包装不太适合摆在货架上。根据这一调查结果,大众食品公司改进了一种小巧的谷物盒投放市场,但并未取得成功,其原因是谷物包装盒的大小,对消费者的真正购买行为没有多大影响。再如,根据调查结果,有16%的人提出,蕃茄酱难于顺畅地倒出来,但是很多消费者并不喜欢流动太快的蕃茄酱。由此看来,必须对产品问题编目的调查结果进行仔细分析,首先要鉴别须要进一步调研的产品设想,然后对这些设想作深入研究,确定他们对顾客购买行为的影响,它们的真正重要性。
2.特性列表法
特性列表法是一种周密地寻找设想的方法,它要求把现有产品或某一项目、某一问题的特性,如产品的结构、形状、参数、成份等列在一张表内,将表作为指引方向和启发思想的一种手段,引导人们从各自不同的观点,各个不同的角度来观察这些特性,按照各自的想法和要求逐一修改这些特性,直到出现新的特性组合为止。这种新的特性组合将是能更好地满足需要的新的组合。如果是一种产品,那将是一种新产品的设想。例如,有一家公司生产用于装配线上运输产品零件的货盘,公司要求革新产品设计,采用特性列表法列出了现有产品的特性,如:木制结构、长方形的脚垫条,提升叉车从两侧叉入。经分析研究每个特性后提出改进的设想是:将木结构改为塑料结构,从而降低产品价格;将长方形垫脚条改为蝶形,便于储放和叉车叉入。该公司运用特性列表法获得了一种性能更为完善的产品设想。
特性列表法常运用表9.3.8所列问题来产生新的产品设想。
特性列表法的好处在于将使用者的注意力集中在特定的范围内,使思想围绕着问题去进行想象。但由于限定范围,很可能会抑制创造性思维活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人们丰富的想象力。特别是对新产品难以引发出全新产品的设想。
3.头脑风暴法
头脑风暴法是产生新产品设想方法中最为人们熟悉,而且也是用得最广泛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基于这样一种信念,人们通过互相座谈,通过有组织的小组活动可以激发出更大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头脑风暴法的基本形式是小组座谈,自由讨论。这种方法常常产生出很多好的设想,特别当讨论到专业范围时,效果尤为显著。也许这种方法已为人们所熟悉,于是往往忽视应用这一方法时的极为重要的计划过程。要使有限时间能产生出有用的产品设想,头脑风暴会议的召开一定要研究会议的程序和内容,要进行有计划的组织设计和准备。
准备好问题。会议不能杂乱无章地开始,总得要事先准备好要讨论的问题。问题
要太宽泛致使多种想法差距太大,难以获取一个成功的设想。问题也不要太窄,以致限制了人们的回答。因此,需要认真地准备。
选择好成员。小组理想的人数为6~12人,成员要能代表各个方面。工作具有
下级关系的人不要编在同一组,以免妨碍自由抒发意见。专家也不宜参加,因为他们对问题太熟悉了,往往有框框。如遇专家发表否定性意见更不利于创造性意见的发表,使新产品的设想受到局限。
(3)掌握好会议进程。要开好会议一般可遵循如下顺序和内容:提出问题和介绍背景材料,进行初步讨论使大家熟悉问题和材料;重述问题并书写公布使大家看到:活跃气氛,激发情趣,使与会者解放思想,随心所欲地畅谈想法,使个人能处于头脑风暴的状态中;进行实际的头脑风暴会议;产生和得到最激进的想法;如果会议对问题找到了可能的解决办法,小组会则进入头脑风暴法的评价阶段。
(4)作好会议记录。记录的方法也要有利于激发构思和联想,强化头脑风暴的思维活动。会议主持者要及时记录与会者的各种设想,甚至是荒谬的“最激进”想法,加以编号并大字书写张贴或显示。应把显示过程看作是激发联想的过程。当新的想法变得越来越少的时候,主持者可以将事先记录归纳的最激进想法列表显示,并标以“最激进想法”的标题,以活跃会议气氛和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一些最激进想法经过这一反复研讨过程,常常会酝酿出许多合理而有用的设想。
(5)遵守会议守则:①不要批评,反面意见留待以后再说;②鼓励自由讨论,思想拘束越小越好,因为压制一个想法比想出一个想法容易;③要求有大量的设想,设想数量越多,有用的新产品设想越有可能产生;④寻求相互结合和促进。与会者除了提出自己的设想以外,还应该鼓励他注意和利用别人的想法产生另外的设想。对参加头脑风暴会议的人,在会议期间千万不能进行批评、评价和分析。所有的想法,不管它如何不合逻辑,荒诞可笑,都应视作重要的贡献。
(6)做好结束工作。会议结束之后,要把会议产生的设想尽快整理出一份设想表,分送给各与会者和有关部门并存档。这样做能更好地鼓励小组成员为实现这些想法提出新的建议,并为以后的会议积累丰富的资料。
4收集笔记本法
以解决问题为主的收集笔记本法,就是认真准备一个笔记本详记对问题的叙述、与问题有关的全部背景材料、图表以及凡是有助找到解决问题的设想、建议的资料,提供给解决问题的参与者,请他考查问题和资料,考虑解决办法。至少在一月内,请他每天将他的思考和想法在笔记本上作一次到数次的记录。到月底,每个参加者要编一份表,内容是:对问题未来的考虑和研究解决的最好想法、建议以及对问题本身无关的一些其它想法。
一定时期后,将笔记本交给一名总协调者,由他负责将资料综合起来作出摘要。这份摘要便成为创新小组最后进行创造性开发讨论的题目。由于参与者只在笔记本上作出对问题的解答,并且可以随时即兴记录,方便灵活,对建议又不作质量评定,从而大大减轻了精神上的紧张和压力。比如说,一位参与者可以记下:今日没有想法,而不会产生思想负担。一般应责成参加者至少在一个月内每天做日记。这种工作方式增加了参与者建设性工作的经历,每个参与者还有权在记录期结束时察看所有其他人的笔记,从而丰富了自己的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他们一般都乐于这样做。
通过这种方式能做到启迪人们的智慧,集思广益,将多方建议集中起来提出形式简明的解决问题的方案,使小组讨论目标集中、明确,问题解决了,新的设想、新的方案也就诞生了。这种方式适用于大小不等的小组,人数很多的小组也可以。适用于单一的问题也适用于范围很广的问题。可是这种方法特别依赖于总协调者的综合能力,协调者的任务是很重的。 一些好的设想,创见性的方案,往往是灵感的突发,犹如闪电般的昙花一现。有发明意识的人应该在手边常备记事本,随时随手记下一闪念的想法,写出它的概要。著名发明家托马斯·爱迪生将本子和铅笔随时搁在床边和洗澡间。他说:“想法就像闪电;在思维的黑暗中只有瞬间的光亮。”
丹佛企业咨询专家和思维过程学者霍华德·龙格说:“每个人都会错过创造性的思维,普通人错过是由于他们不习惯这个模式,有创造能力的人是由于在他们的脑子里,这类事情过分拥挤了。”他为人们记住新产品设想提出了令人深思而值得仿效的十条提示:
(1)手边经常要有铅笔和纸;
(2)从来不要认为这个想法是如此的好,我是不会忘记的;
(3)记下来并写个概要;
(4)无论你正在做什么都要停下来,并且集中思想考虑这个想法;
(5)新想法是特别难记的,因为你没有再现的基础;
(6)新想法往往是风险的想法,人是不会自然地承担风险,如果你不小心地记忆,那会忘记这个想法的;
(7)在思想的早期阶段不要去分析“为什么不”,保持“创造—肯定—实践”不断地运转; (8)不断地面向未来,写下整个方案:市场,颜色和式样。详细讨论细微末节,这样可以消除不利的环节;
(9)冷静。在第二天审查你的想法,要作好笔记。这时不是努力回忆,而是审查整个方案; (10)创造性思维只是技巧、训练和实践的问题。
综上所述,应用笔记本法因太简单,于是被人遗忘。只要认真做到一定能有助于新产品设想的产生和形成,有助于企业疑难问题的解决。
5.参数分析法
创造性解决问题和促进开发创新产品的一个有用的方法是参数分析。参数分析包括参数鉴定和创造性综合两个相互配合的过程。
第一步参数鉴定,即分析有关情况下的变量,确定哪些变量对创新产品最为重要,然后重点研究这些变量,其它变量暂时忽略不计。例如,设想开发一种隔热窗,重点是研究能量从窗户损失的问题,重要的性能是:冬天保暖,夏天反射热,保持光亮,安装方便,外表美观。显然,一个要在市场上能取得成功的隔热窗需要具备这些功能。但其中冬季保暖是最重要的性能。当确定了主要因素后,再根据对开发创新产品的影响程度评价次要因素,分析主要参数与其它参数的相互关系。如果我们决定了冬季保暖是最重要的性能,那么必须权衡这个性能与成本和外观吸引力之间的关系。
确定了主参数,评价了参数之间的关系之后,将进行第二步参数分析的创造性综合,即在对问题的全面理解基础上与思维的创造性结合起来,从而研究出一种独特的产品。这两步是既分析又综合的过程,开始时着重注意关键因素,而后考虑参数之间的创造性组合,从而构思出意想不到的新产品设想。如在隔热窗的例子中,通过参数(性能)分析与组合,既可开发出一种保暖性能较好、成本略高、外观不太吸引人的隔热窗以满足工业市场的需要,又可开发出一种牺牲一些保暖性能但价格较低、外观颇吸引人的隔热窗,以满足消费品市场的需要,获得两全其美开发出多种新产品的良好效果。
□ 新产品设想的筛选
筛选就是用一系列评价标准对各种设想进行甄别比较,从中把最有成功希望的设想挑选出来的一种过滤过程。
筛选要分两步走,第一步是经验筛选,第二步是评分筛选。把前者可以比作粗筛,把后者可以视作精筛。经验筛选就是挑选有经验、有见识人员或新产品开发的主管人员凭自己的工作经验,对每个设想进行甄别,甄别判定的标准是:①与企业的经营目标、产品发展规划是否相符合;②与企业生产、技术、财务能力是否相适应;③与企业的销售能力是否相适应;④与开发的时间是否相适宜。把与上述内容和要求相距甚远的剔除,把比较接近的留下,然后进行评分筛选。
评分筛选就是对粗筛后留下的少数设想,根据预先设计好的评价标准,利用分等评分表计算出各种设想按分值表示的开发价值,把达到开发分数线的设想选定为进入下一开发阶段的对象。通过这样仔细评审出来的对象可望有较好的成功前景,不致使宝贵的时间和有限的资源浪费在开发前景不佳的设想上。
评分筛选的方法较多,常用的有以下几种:
1.加法评分法
这是一种以直观判断为基础,根据经验来确定对产品设想的评价项目和每一评价项目的评分等级。如评价项目设定为产品质量目标、专利情况、市场容量、竞争企业、产品所处生命周期阶段、技术能力、生产能力、销售能力、收益利润等九项(最好是十项以便于打分)。对每一评价项目按一定的标准分等,如质量目标按用户要求这一标准分为“非常好”“好”“一般”“差”“很差”五等,然后对每一等级用打分法表示其好坏。如“非常好”的一级5分或10分;“好”的一级为4分或8分;“一般”一级打3分或6分;“差”的打2或5分;“很差”一级打1或2分。将评价项目的评分相加,根据得分总数的多少的顺序,择优录用。加法评分法如表9.3.9。
2.连乘评分法
连乘评分法是把产品设想的各评价项目所得的分,顺次连乘得到综合分数,用这一综合分数来评价产品设想优劣的一种方法。它的特点是用评价项目得分的连乘积来评价设想的优劣,这等于拉大了优劣之间的差距,以利提高评价的准确性。连乘评分法如表9.3.10。
3.加乘评分法
加乘评分法是把评价项目分为:评价要因,如技术优势、生产可能性等;评价要素,如在技术优势这一要因中又细分为质量标准、专利权等要素。将各要素之数值相加,再将各要因连乘,用要因的连乘积来评价产品设想优劣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集中了加法和连乘两方面的特点。加乘评分法如表9.3.11。
4.相对指数评分法
相对指数评分法实质上是加权评分法的一种。其基本原理与加法评分法相同,所不同的只是评价项目(因素)视其重要程度分别加不同的指数(权数)。相对指数评分法如表9.3.12。
表9.3.12所列评价因素,应根据企业类型、规模的不同,评价目的的不同,因素内容和数目也应有所不同,可多可少,因时因事致宜。
表中所列17项评价因素的相对重要程度表示为一简单指数(即加权数)。评价因素的重要程度一般由新产品开发的负责人或富有经验的专家们决定或商定。专家们发现表中对开发该产品设想来说,像市场规模、设计的独特性、市场占有能力、产品附加价值等因素比原材料可获性、现有设备的利用等因素重要得多。企业可根据具体情况和要求对各评价因素确定不同的指数。
相对适应能力是指通过管理人员的判断,确认该新产品设想对各评价因素的相对适应能力。适应能力越大,开发的风险就越小,成功的可能性就越大。相对适应能力从很好至很差分为五等分别加以权数5-1。将该新产品设想在每一评价因素中所定的适应能力的权数乘以各项因素的重要程度指数便是各项因素的得分数,然后叠加起来就是该新产品设想的相对指数。表中相对指数是375。把各种设想的相对指数由大到小按序排列,就可以按一定指数标准来择优挑选出中选的产品设想。
5.多方案加权评分法
它是一种多方案多因素矩阵定量评价的方法。当只有少数几个设想需要评价时,应用这种方法更为有效和直观。因为它把市场机会与企业的优势进行了全面的考虑,并用九个区域的矩阵图直观地反映出最有前途的产品设想。这种方法是从技术开发的实力、专长和市场的吸引力这两个方面考虑的。技术开发实力是指技术专长和潜力,一般分为十二个评价项目,对每个评价项目给以不同的权数,总权数为30。市场吸引力包括市场容量、市场占有率等,分为十项,每项给不同的权数,总权数为70。这两方面评价项目的多寡、权数的大小,由企业根据各自的具体情况和评价目的来选择。在具体评价产品设想时,对每个评价项目都要根据评价人的经验或一定的数据给以打分,“最高”至“最差”共分五级,分别定为5分、4分、3分、2分、1分。将每一评分(n)乘以该评价项目的权数(g)得出项目得分,分别按开发实力与市场引力两大类加以累计,算出总分。多方案加权评分法如表9.3.13。
把每个设想评分所得的结果纳入相应的区间。表9.3.13中P1总分为144/344属第一区,P2、P3……也可以根据所评的总分,在相应的矩阵图中找到各自的位置。在某一区间,可能同时有几个设想,也可能一个也没有。根据设定,第一区表示市场吸引力很大,企业又善于开发这种产品,这是最理想的开发对象;第二区市场吸引力很大,但开发能力中等;第三区市场吸引力中等,但开发实力很强。这三个区间的设想是可以考虑中选开发的。通过此法的评价来选出适合开发条件的新产品设想。
6.市场营销系数评价法
市场营销系数法就是一种多因素的评价方法。市场营销系数就是预先将影响新产品成功的各主要因素(要因),分别化简为具体要素,用概率和加权的办法还原成复合系数。以每个设想所获得的系数大小来作为评判设想优劣的标准。市场营销系数计算如表9.3.14。
现在我们分步讨论市场营销系数的计算。
(1)评价要因的确定与加权。把对评价设想的主要因素称作“要因”,常用的要因如表9.3.15:
(2)每一要因所包含的评价要素的确定与加权。每一评价要因有若干评价要素所组成,例如可销售性这一要因有下列要素组成,如表9.3.15。
(3)对各要素分等加权。为了仔细判别新产品设想反映在各要素上的优劣,对每一要素又用一些定性的判词加以描述分等。例如,“与现有销售渠道的关系”这一要素其定性判词与分等是如表9.3.17:
对于“可销售性”这一要因的其他要素如:“与现有产品系列的关系”等,也可按照它们各自的分等评判内容的定性描述,逐个分等加权。如表9.3.18。
(4)“可销售性”要因系数数值的计算。为了计算简便起见,我们只计算可销售性这一要因的系数数值如表9.3.19。按同样的计算方法可以计算出其它要因的数值。
(5)市场营销系数的计算。按照可销售性要因系数的计算方法,分别计算出
持久性、生产能力、增长潜力等诸评价要因系数。计算方法同表9.3.20。
为了不断开发新产品,企业几乎每年都要进行设想筛选,为了防止“误选”和“漏选”提高筛选的命中率。企业必须根据具体情况建立起一整套筛选评价标准的体系,即要因项目和要素内容以及对各因素的准确加权。通过对产品设想不断筛选开发的实践,使评价体系日趋完善。这是新产品开发一项很重要的基础工作。
评价要因与要素随着企业的类型、规模、产品的性质不同,以及竞争状况、经营目标等评价目的的不同,其评价要因的选择,每一要因评价要素内容的确定,等级划分的繁简都有所不同。标准体系应在实践中,不断修正,不断充实,不断完善,成为新产品开发中设想评价的有效工具。新产品设想市场营销系数要因和要素体系如表9.3.20。
八、新产品样品开发
新产品样品开发,是指把经过初期开发和评价后所形成的新产品概念转变成产品样品(或样机)并加以评价的过程。这一阶段的任务是新产品开发全过程中最具有挑战性的任务之一。完成这一任务一般包括新产品的实体、包装、品牌和伴随服务的设计、试制和试验工作。据美国科学基金会调查,开发过程的这一步平均占用开发总费用和30%、总时间的40%,且技术性又很强,所以企业主管开发的人员必须着力管理好新产品的样品开发。
□ 影响新产品设计决策的因素
新产品设计是应用相关的专业技术理论把拟开发的新产品概念具体表达为能被生产过程接受的技术文件和图样的过程。完成产品设计同样意味着要对所开发产品的实体特征、包装、品牌和伴随服务等各个方面作决策。这四个方面的决策是彼此相关的,而且应当综合在企业总的产品策略之内。新产品设计的首要任务是使该产品的市场细分面所需要提供的基本消费利益得到保证,实现企业所拟定的产品定位。影响新产品设计决策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四个: 1.企业的市场营销目标
我们在本书前面部分已多次提到过这一点,实际上在新产品开发的每一步都应当把企业的目标作为第一指导标准,样品设计也不例外。而且在设计进行中要经常把所设计产品四个组成成份(实体特征、包装、牌名和伴随服务)同企业目标相对照,特别是与企业目标所希望的产品定位、产品组合方式和所希望的公司形象相对照。
2.企业条件的限制
如同整个新产品开发工作一样,样品设计也只能在企业所能提供的条件下进行。这类限制条件主要是指:①给定的财务预算;②企业现有的技术和设备能力,虽然这并不意味着完全受约于现有技术和设备能力;③企业的计划安排和希望的时间期限。
其中值得注意的是按照经验合理地确定本企业用于研究与开发的费用比例问题。
曼斯菲尔德提出以下原则:
(1)革新产品的重要程度。按产品可能的销量来衡量,革新越重要,销量越大,分配给R&D的费用比例应愈大。
(2)相关技术领域的经验多少。本企业对产品的相关技术越熟悉,研究与开发所需费用占总开发费用的比例愈小。
(3)革新成本的高低。整个产品革新的成本越高,研究与开发费用占的比例应越小。 (4)开发项目所需投入的固定资产的大小。如果要为新产品增添的设备越多或必须建专门的新厂,分配给研究与开发的费用比例将越小。
3.经营环境的限制
对新产品设计决策限制最严格的部分来自经营环境。有关产品的法规是不容忽视的条件,在新产品设计中,从产品成份的组成到外观的各个方面都可能受到法律影响,以及包装是否安全、包装上的标签及文字说明是否符合规定等。例如,在加拿大和美国出售的任何香烟,必须在包装上醒目的地方印制关于吸烟损害健康的说明。企业对适用技术和潜在技术的熟悉程度也将影响产品设计,既影响产品实体设计,也影响包装设计。
4.目标市场消费行为的影响
新产品是为了满足消费者的需要而设计的,消费者消费行为理所当然地限制着产品设计决策。消费行为和习惯所涉及的问题和范围是很广泛的。比如对家庭日用品和耐用品来说,消费行为的含义是不一样的。以家庭用食品为例,它将包括:①购前信息的传递过程和购买决定;②去商店购买;③从商店至住宅的商品运输;④使用前的储存;⑤用前准备;⑥使用;⑦残质处理。
□ 新产品实体特征
新产品实体设计工作,即使是对于那些极简单的产品,都包括许多决策问题。这些决策分为功能特征、结构特征和美学特征的选择三个方面。
1.功能特征
功能特征是指消费者希望从产品中得到的利益有关的特征。例如,除臭剂应当在没有任何过敏副作用、不污染衣物的前提下提供一种对臭气的隔离作用;软饮料应当解渴;雨衣必须不透水;手表能准确地显示时间等等。
产品新功能特性的开发是对技术能力的挑战,而且往往发生在研究与开发实现技术突破的领域内。比如,无需专门照明的电影摄影机的开发、400号快速胶片的开发,快速成像照相机以及近来新出现的快速成像电影摄像机的问世,还有可洗羊毛,长效口香糖等。诸如此类新产品的开发成功都应归功于研究开发的成果,虽然其中许多产品的研究之所以在当时列入了的研究项目中是来自消费者调查、或者说消费者调查帮助企业发现了人们所期望获得的产品利益。
2.结构特征
产品的功能特征(有关消费利益的特征)可以用不同方式去实现,或者说可以由不同结构特征的产品实现相同的功能特征。结构特征包括尺寸、形状、形式、颜色、材料、味道和触觉感等。每一产品的结构、特征的选择,其范围是很大的,而且经排列组合可能形成的结合数目几乎是无止境的。
结构上适当的(不很大的)改变经常能作为在一条产品线内开发若干相关产品的基础。例如暖水瓶,在结构上很小的改变(如颜色、图案或者实体少许改变),就可以开发出适用各种用途的暖水瓶产品线,用于野餐、划船、滑冰、慢跑、上班和上学用的不同的暖瓶。
3.美学特征
产品的美学特征既包括在实际设计中所使用的形状、颜色之类美学语汇,也包括无明显装饰作用的其它要求。若干美学特征巧妙的结合能创造出视觉的吸引力和先声夺人的醒目产品。产品的功能特征、结构特征和美学特征是彼此紧密相关的。比如,计算器小型化(即尺寸这一结构特征的变化)已极大影响了计算器的功能特征、影响其使用方式和效果。尺寸的进一步小型化也给计算器带来了美学设计的革新,比如手表计算器、金笔计算器和名片卡计算器等。另外,在构成产品概念中的作用,它们的重要程度也不相同,取决于行业产品的类型。比如对于工业产品,美学特性也很重要,但更强调功能特征;相反,消费产品的功能和结构特性也很重要,但设计人员则往往更强调美学特征。然而,产品设计决不是将各单方面所需要的特征简单地堆砌而成,它是一个复杂的创造性的劳动过程。
□ 新产品的包装
在近代市场中,包装几乎已成为任何产品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有些风行世界的产品,其包装也如产品一样举世闻名,为众人所熟知。比如柯达胶卷的包装,可口可乐包装等。包括设计自然也就成为新产品开发中的一个不可缺少的内容。
1.包装的作用
包装对新产品的作用随产品类型而变化,有些产品的包装(如工业用低耗品、小五金等)就不如另一些产品(化妆用品、礼品等)那么重要。为了强调包装的重要性,有的管理学者称它为第五个P,即除产品(Product)、价格(Price)、分销(Place)和促销(Promotion)这四个P之外的又一个P。但是大多数人仍然认为它是产品中的一部分。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购买力的提高和市场供应充足以及竞争的加剧,包装越来越重要。包装除了是保护产品不可缺少的部分之外,设计良好的包装可以给消费者创造便利性的价值、增加消费满足,同时,设计有效的包装是创造商和经销商促销产品的一个重要媒介。
随着市场营销的发展,包装正在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促销作用,特别是对于消费新产品。其原因大概有如下几个方面:
(1)自助性销售方式的出现和增多。比如超级市场、购物中心等商业企业中所采用的销售方式,产品不是靠推销人员介绍,而是靠产品在货架上的自我介绍。因此产品包装、尤其是人们尚不了解的新产品的包装,要吸引顾客又能通过包装上的图文对产品进行描述,给顾客以信心,才能实现销售。
(2)人们购买力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收入的增加,使他们愿意为实现方便购买和产品的便于携带而多付一些钱。生活水平的提高,新的物质生活方式(如电冰箱存储食品、物品在高级组合家具上的陈列和美化感等)也促进精美包装更受消费者的欢迎。
(3)竞争加剧使包装成为市场营销的竞争的手段之一。
从人们为什么更重视包装的分析中,产品开发与产品设计人员应当建立新的包装概念,现代产品包装应当完成更多功能。
(1)保护产品。包装对产品的保护功能是指产品从制造厂到消费者之间在运输、储存、陈列的各个流通环节中保持产品质量的完好,如消费品的保鲜、不变质,工业品的不损坏和不腐蚀等。另外,还有防止误用的作用。
(2)区分产品。包装是产品异样化的基础之一。利用独特的包装可以使产品异样于其它同类品,使顾客能区分和辨认本企业产品。对于靠零售商货架陈列而出售的消费品,包装是顾客区分和挑选商品的重要因素。
(3)促销产品。在区分的基础上,通过包装设计和版面图文的吸引力使顾客对产品发生兴趣,进而了解产品的基本特征和消费利益,是促进和加速消费者购买决策过程的重要因素。(4)方便购买和使用。包装可以使顾客从决定购买到使用产品这一期间,更方便地携带、搬运、存放和正确使用。
现代包装概念以产品三层次理论为基础,认为包装是产品组成中的一部分,包装质量对于产品有重要的促销作用。
2.包装设计
包装设计是指为产品容器和外壳的各要素而拟定制造技术的有关活动。包装一般分为三层:①基本包装,即产品的直接容器;②次级包装是产品基本包装的保护层;③装运包装,即为了储存、运输和认货的外加包装。在某些包装层上一般还有标签,标签是有关产品的文字和图示说明。包装设计就是要决定上述各包装组成中各项要素的制造条件。
包装设计的总要求是:一要促进产品销售,二要使包装成本低廉。促进销售不能只注重包装的精美,而忽视了产品的许诺。表达产品所含基本消费利益、提供与产品定位紧密相关的许诺才是包装设计中最重要的决策。良好的包装设计就是使包装各要素融合,统一于产品许诺之中。还要十分注意使包装设计符合产品市场区域的文化背景,特别是对进入国际市场的产品。包装设计必须符合国家有关包装的法规,比如商标法中对包装上品名、商标、标签的规定;食品卫生法对食品包装材料和卫生条件的规定等。各要素的设计要点如下:
(1)品牌与标签。品牌名在包装上要占据突出位置,标签要醒目、文字说明要简短易读。 (2)形状。包装形状要有利于搬运、储存和陈列。工业品包装要充分考虑运输过程的平稳和安全。方便是包装形状设计的第一个要点,其次才是美观,如香水瓶、化学制剂瓶和酱油瓶形状显然不同。
(3)颜色和色调。颜色是产品包装中与销售刺激联系最紧的要素之一。颜色的选用要随社会意识而变化,要符合市场地区文化背景的要求,更重要的是要使底色的运用,色调的组成和调配能加强产品的许诺。
(4)配图。包装好比产品的货架广告,而配图就好比该广告的画面。包装上的配图除了要清楚、易理解外,还要突出产品定位。
(5)材料。开发和选用新型包装是包装设计中经常性的重要工作。一种新型包装材料的开发有时可以使处于衰退的疲软产品新生。
3.包装研究
新产品包装设计完成之后,如同产品实体特征一样,也要通过一系列的试验,研究设计包装的有效性。包装研究通常要进行的测试有三种:
(1)工程测试。确定包装在正常使用中的适用性。
(2)视觉测试。确定包装版面说明是否易读,色调是否调合以及总的艺术效果是否对目标顾客有足够的吸引力。
(3)偏好测试。可分别对消费者和中间商进行,以判断是否符合他们对包装的偏好。装设计完成以后并非一劳永逸,恰恰相反,要随着环境的变化而改变。包装研究是改进包装的基础。
评价包装设计的标准主要有:
(1)可见性。引人注意的能力。在各种不同角度及光线强弱下包装的可分辨程度越远,包装的可见性就越好。
(2)信息性。包装能传递产品信息的能力。能在最短时间内传递信息者为信息性最强的包装。(3)定位性。包装与产品定位的同质程度。越能代表产品定位的包装,则定位性越好。 (4)可用性。指包装在产品流通、使用和用后是否方便和可利用的程度。功能完成得越好、用途越多则可用性越好。
包装的上述性能指标可以在实验室进行研究,也可在真实市场内测定,可以作为一个整体来测验,也可以分别测定包装上的某一要素。比如,在北美常用连字测验法或态度衡量法测定包装的颜色会引起何种联想。
在销售现场对包装进行测定无疑是更为重要的包装研究方法。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从产品的销量来直接推断包装设计的好坏,因为销量的增减是对企业营销努力适应市场条件的一个综合反应。因此只能以消费者对该包装的反应来度量包装的效果。为此,企业要在试销期或产品投入期来测定包装效果,拟定专门的监测系统、以收集有关数据,然后由研究人员进行分析评价。
□ 新产品的品牌
新产品品牌关系着新产品开发的成败。在顾客的心目中,不同品牌的同类产品是质量和满意程度都可能极不相同的产品。从某种意义上讲,品牌就是产品。因此,新产品的品牌设计理所当然地是产品异样化的标志之一。
1.品牌的意义和作用
首先应了解有关品牌的几个术语:
(1)品牌。是用来辩认某一个(组)产品或服务、使其与竞争者相区别的一种名称、词语、字母、符号或者它们的组合。
(2)牌名。是品牌组合中可以口述的部分。
(3)标记。是品牌中可记认,但无法叫出来的部分。
(4)商标。是品牌组合中已注册并受法律保护的部分,它可以是品牌的一部分,也可以包括品牌组合中的全部内容。
品牌设计的决策是围绕上述各品牌成份来进行的,讨论品牌的作用也往往会涉及品牌组合中的各部分。
品牌对于产品购买者的作用:
(1)品牌是区分产品的基础。由于产品的多样化和充足化,消费者越来越需要辨认产品而不是辨认生产厂家。品牌是最简易辨认产品的方法。
(2)品牌是质量的象征。不同品牌代表了不同厂家的工艺习惯和不同的质量水平。所以品牌往往是顾客选购时的参照基础,重复购买时的标准。
(3)节省购买产品的时间。在产品云集的商店里,如果不使用品牌和标签,消费者靠自己五官去鉴别的话,在当今社会是不可想象的。
(4)品牌是新产品上市的信息源。消费者可以从中了解和感知新产品所能提供的新利益,增加了消费者获得新享受和新消费的机会。
品牌对于厂商的作用:
(1)商标注册可以保护产品生产许可权,也就是通过品牌实现对新产品独一无二特征的法律保护。如无品牌和商标,竞争者则可以毫无顾忌地仿造。
(2)促进广告和陈列效果。品牌在广告和陈列方面的促销效果是同包装协调一致作用的。最终有可能形成一种产品形象和风格,是知名度传递最方便的工具。
(3)协助市场营销控制。在流动环节中处理订单、追踪市场营销问题、检查存货水平等,都得利用品牌去进行。
(4)有利于产品组合的扩展。产品线中改变现有品牌可以扩展出新产品项目,而创新产品又可利用家族化和系列化品牌。
2.品牌设计
新产品品牌设计包括两个方面:(1)品牌的决策;(2)决定品名、符号、标记和商标等。 品牌决策就是公司必须决定该新品使不使用品牌。按现代营销概念,当今世界绝大多数新产品都用品牌营销。如果企业决定采用有品牌策略,还要决定是采用中间商品牌、制造商品牌还是混合品牌。比如一家制造公司决定采用自己的品牌,那么它又有若干种品牌策略可供选择。如何决定品牌组合中的各具体要素。设计这些要素的具体要求如下:
(1)有特色是对品牌特性最重要的要求,因为品牌的第一作用是区分和识别产品。有特色的名优品牌和商标更具吸引力,易引起兴趣和记忆。所以特殊的设计和强烈刺激力的图示是许多新品牌的共同要求。
(2)品牌要与营销组合相适应。首先要与产品、产品所强调和拟建立的形象相适应。其次品牌要与所进入的市场和所服务的顾客相适应。
(3)品牌名称和商标应对产品具有提示作用。这种作用是通过唤起顾客兴趣促成其进一步了解产品的质量、效益、特色的欲望。
(4)品名应简短、易读和易记。易读即不应使顾客感到难念;简短有助于易读和记忆,例如可口可乐被消费者简称为Coke;易记的品牌和产品是迅速扩散的重要条件。
(5)品牌名称应与广告媒介相适应。如产品主要通过广播传达商品信息,那么品牌名要清晰有力;广告是印刷品或登杂志,字形要优美。
(6)企业产品组合中各品牌要相互协调和对应,有利于产品线的扩展。比如“声宝”适用于家用音响设备、电视机和录放机等与“声音”关系密切的产品,而不适合洗衣机、洗皿器和电冰箱之类的产品。在品牌和商标设计中,最重要的是针对具体情况,灵活地运用上述要点,完成统一协调的营销效果和艺术效果,而且是与包装设计同时进行的。
3.品牌研究
新产品品牌研究、或者说品牌术的研究,包括两个方面:如何创造新品名和如何从法律和管理的标准评价所创造的品牌。
(1)品名的创造。品牌名创造可以通过三种方式去完成:消费者研究、专家意见和严格的计算机分析。
①消费者研究用于品名创造活动,是以语言和思想的一致性为基础的各种方法。比如,为了发现词汇与消费者所希望的产品利益之联系的选字法和完句法。此外,用消费者座谈和个别深入面谈来对消费动机进行研究的方法,也可用于品牌创造。不过公认创造品名最有效的方法是自由联想法。
②专家意见法是指在品牌设计中重视专家作用的研究方法。在品名设计中,专家的作用远没有在产生新产品设想活动中那样大的作用。因为在任何新产品的命名活动中,总会有许多管理人员和其他有关人员提建议。应当有一套办法和程序来收集各种品名建议并加以评价。
③计算机处理法用于品名研究已极为普遍,它基本上是以音节的随机抽样和系统集合为基础。比如,埃克申(Exxon)公司产品名就是由计算机建议的。现在越来越多的企业都使用简单的计算机程序来创造品名。
(2)品名评价。新产品品名的评价比以减少数目为目标的设想筛选和评价要复杂得多。有关品牌评价研究的最关键因素是独立变量的问题,即用什么来度量、用什么标准来评价的问题。比如,品名应当记住吗?应当与产品类别、公司或与竞争品名的相联系评价吗?等等,都是使研究复杂化的问题。
一旦独立变量确定,评分等级、加权值和评分表的设计就是不难完成的任务。但是,由于品牌评价与包装评价联系甚紧,往往得用结合分析法来进行才能取得较好的结果。
历来品牌术的研究和评价常常只注意了为产品命名的决策,而对品牌中所包含的数字、字符、颜色和字形等成份的确定则完全由设计人员自己去决定。其实,这些成份也有很大程度的感情作用,也应成为新产品品牌决策中不可缺少的内容。麦克沃斯(Mackworth)曾于1963年提出一份报告,他证明按帮助记忆的能力来排序,各成份的助记忆能力排列是:数字、字母(符)、颜色,最后是形状。
□ 新产品伴随服务
1.伴随服务的作用
不能认为在决定了产品实体特征、包装和品牌之后新产品设计就结束了,而应当继续拟定与提供产品有关的各种伴随服务。例如,保证、退款、信贷和融通、维修和培训等,因为这些都是消费者在购买产品时需要考虑的。由于这类伴随服务的质量而影响新产品成败的事例有很多。比如,很难想象你只卖计算机硬件给顾客,而不提供软件的营销策略会取得成功。 2.伴随服务的设计
(1)保证。在一个市场细分面看来,对于许多产品来说,保证是一个很重要的特征。大多数耐用消费品都由出售产品的商店提供保证作为产品质量信誉的补充。当然,如果各制造厂商都提供产品保证,那么由此而体现的优势则几乎显示不出了,只不过增加了营销成本而已。产品保证这种服务对知名度低的品牌,作为提高质量信赖感是一种至关重要的方式。
(2)安装、培训、维修和服务。产品安装和使用人员培训经常成为复杂耐用品购买决策中所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同样产品维修和服务在某些产品(比如工业产品和某种类型的消费品)购买决策中也有重要作用。
(3)退款保证。这是产品保险中最极端的一种形式,提供这种退款保证的吸引力是其对与购买有关的知觉风险的心理影响。在若干对家用器具(比如地毯吸尘器和清洁器)的研究中指出,至少在一个市场细分面会把退款保证看成极重要的产品特征。
(4)信贷和资金融通。对某些市场面来说,信贷和资金融通对昂贵的产品,如耐用消费品决定购买的重要因素。常用手段有发信贷证、分期付款、赊销和对中间人的财务资助等。 3.伴随服务研究方法从产品伴随服务的重要程度考虑,新产品研究应包括有助于产生和评价伴随服务的各种备选方案的研究。这方面的研究活动与产品特征、包装和品牌的研究可能很协调,也可能不易协调起来,应当运用不同的市场营销调研方式加以解决。
如何选择产生伴随服务的方案并对各种方案进行评价的研究方法,应当说与别的任何研究方法的选择并没有什么根本不同,比如前一讲所介绍的用于产生和评价新产品设想的各种方法,其基本观点和过程都可用于对伴随服务的研究。在具体运用上的区别仅仅是将项目改为某一项伴随服务、评价标准也应随之改变而已。事实上,对产品包装和品牌的研究也可以包括对伴随服务的研究。当进行这类综合性评价时,结合分析法是很有效的。
□ 新产品设计
新产品设计又分为初步设计、技术设计和工作图设计三个阶段。
1.初步设计
它一般是为下一步技术设计作准备。它的主要任务是对新开发的产品结构方案、组成整机的零部件,以及与之相关的新原理、新工艺等方面进行专题试验研究,或进行模拟试验,以便取得一批设计时必要的技术参数;或通过试验证实某些方案实现的可能性,并为新产品的设计规范、设计计算方法、选择合理的允许应力及安全系数提供科学上的依据。由于这些研究试验是在产品正式设计前进行的,其结果又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新产品的性能,所以也把这一阶段叫作“先行开发阶段”。
在初步设计中还要画出产品的结构草图,确定产品的轮廓尺寸及有关基本要求,确定产品各组成部件和组件以及它们的结合方式和尺寸。重要产品的初步设计还要进行必要的技术经济论证,进行方案比较,从中选择最佳方案。
2.技术设计
技术设计是新产品的定型阶段。它是在初步设计的基础上,确定新产品各个部件、组件的详细结构、尺寸及其配合关系和技术条件,计算结构和零件的强度与刚度;制定验收和交货的技术条件;画出产品总图、部件和组件的结构装配图、传动系统图、润滑系统图,以及电气原理图等;计算产品主要技术经济参数,对新产品进行技术经济分析,并检查其性能、成本是否达到产品开发方案的要求。
技术设计完成后,必须组织有关部门对产品结构的先进性、工艺性及使用操作性能进行审查,改进设计。
3.工作图设计
它是产品设计的最后一步,其任务是提供试制和生产所需的全套图纸,提供试制、制造和使用所需的全部技术文件。其主要内容有:绘制零件工作图(包括详细尺寸、公差、材料、热处理及其它技术要求)和部件图、总图;编制零部件、备件及附件明细表;提出通用件、标准件、外协件、自制件,以及原材料、毛坯等综合明细表;编制产品说明书及使用、维护、保养和操作规程等。工作图设计完成后,应按设计标准条例,经有关部门和人员审核批准。
上述各设计阶段及内容是一般来说的,由于产品设计种类不同,其阶段与内容也有差别(参
见表9.3.21)。表9.3.21所列的有些产品设计没有技术设计阶段,那是因为产品结构简单,其有关设计工作可合并到前一阶段或后一阶段中,或者因为是仿制或外供图纸,也可免去这一阶段的工作。
产品设计程序反映了设计工作内部的客观联系,应当遵循,不能随意省略和超越,否则会影响设计质量,浪费人力、物力与时间。当然,根据产品设计的种类、产品的复杂程度以及设计人员的水平,可以适当地合并或简化。
设计工作在生产技术准备工作中占有突出的地位,缩短设计工作周期,对于加快新产品试制与生产速度具有很大作用。设计工作既要快速,又不能随意省略和超越必要的设计程序,因此必须寻求科学的合理的加快设计的途径。
□ 新产品试制
新产品试制是为实现新产品技术文件和图样所要求的实际样品的过程。这一过程不仅直接为了获得样品,而且也为了对若干因素进行验证,检验产品设计与市场所要求的产品概念的一致性;检验产品设计与本企业生产技术能力的真正适应性;验证新产品所需材料和配件的可获得性;以及检验管理新产品能力的有效性等。认真总结新产品试制的经验,将为产品设计积累许多有价值的资料,也为商品化阶段全面投产拟定生产技术准备计划打下基础。新产品试制又分为样品试制和小批试制。
1.样品试制
它的目的是考核产品设计质量,考验产品结构、性能及主要工艺,验证和修正设计图纸,使产品设计基本定型,同时也要验证产品结构工艺性,审查主要工艺上存在的问题。为此,必须严格地按照设计图纸和试制条件进行。样品试制一般在试制车间或试制工段上进行,不新建生产线,也不大量制作新的工装。样品试制可以不限于一台,也不限于一次。试制数量要根据试验考核项目多少、试验方式、产品性质和生产类型等多种因素决定。样品试制阶段的工艺准备,应该力求简化,一般只对样品生产必需的工艺进行准备,例如关键零件的工艺准备,与样品试制质量有重大关系的工装准备。这样,可以避免因为设计的修改而造成不必要的损失。设计人员要做好有关样品试制、样机试验的详细记录,并根据试制和试验结果对原设计进行必要的修改或重新进行设计。样品试制是产品设计定型阶段。
样品试制是新产品从设计到正式投产的必要步骤,无论是自行设计的还是仿制的产品,都需经过这项工作,否定这个步骤,会给生产带来很多隐患,影响正常生产。一些技术复杂的产品可能要进行多次样品试制才能成功。同时,有的产品经样品试制也可能证明没有发展前途,即产品设计是失败的,因而停止对其进一步开发。考核设计质量的指标是新产品设计成功率。它是设计成功的产品数与全部设计产品数的比率。
2.小批试制
这一阶段的工作重点在于工艺准备,主要目的是考验产品的工艺,检查图纸的工艺性,验证全部工艺文件和全部工艺装备,并对设计图纸再一次进行审查修改。工艺文件及工装的验证工作,主要是验证它在正常生产条件下(即在生产车间生产条件下)能否保证所规定的技术条件、质量和良好的经济效果。因此,小批试制要在正式生产线上进行,要使用设计所要求的各种工装,要采用正常的生产组织和劳动组织。这就要求在小批试制前要做好充分准备,包括:①调整或改建生产线;②经过验证的生产所需的全部工艺文件及工装;③需用的原材料和各种配件;④培训管理和操作人员;⑤调整好生产劳动组织。上述一切都要达到正式生产的要求。小批试制后要做好总结和调整工作,这主要有:①进行试制总结;②对生产线和工装、工艺文件作出鉴定,并根据情况对其作必要的调整;③修改和补充工艺规程;④整理出全套工艺文件。总之,要为生产定型和正式生产作好一切准备。小批试制的批量,依产品和企业情况不同而异,少则几台,多则也可能上千台。
新产品设计和试制这两阶段是把产品开发方案变成为具有使用价值的实体产品的过程。新产品开发的这一过程各类产品并不完全一样,如机器设备与化工产品,一个是绘制图纸,一个是研究配方。但除按外单位图纸开发的产品外,无论那类产品,包括测绘的产品都需要经过这一过程。
□ 新产品样品试验
新产品样品试验是新产品样品开发阶段中的最后一步,它是指按产品设计对样品进行的性能试验、使用试验和市场试验。由于新产品开发步骤的划分多少有点人为的作用,新产品从概念、样品到商品的过程中所经历的期间长短,不同的行业和产品有很大的不同。
新产品试验的类型,按新产品的成熟性可以分为:①概念试验;②偏好试验;③使用试验;④市场试验。按试验要素划分有:①产品性能试验;②包装试验;③品牌试验;④伴随服务试验;⑤综合试验。
此外,试验场地不同,参试单位不同又可形成不同的试验种类。在选定试验种类和程序时,研究人员面对的选择是:①刺激物(所试验产品的)性质;②试验条件与环境;③独立变量的性质;④样本与抽样;⑤资料的分析。这五项中的每一方面都包括了若干子项目和可能不同的选择,产品管理人员进行决策时应考虑七个标准。①管理工作所需的决策;②产品的类型;③市场的类型;④试验的可靠性;⑤试验的可持续性;⑥费用;⑦标准化。
1.概念试验
概念试验常常在前期开发中进行,有时也用在样品开发中对新产品设计说明书进行评价。管理人员将新产品的具体设想加以概括描述,然后用市场调研的方法获取消费者对产品概念的反应。产品概念的描述除了常用卡片式的文字说明以外,有时也包括初步设计的照片、模型,以便在小范围内向顾客展示产品概念并征求意见。
概念试验中调查的重点是,被调查者(消费者样本)对该新产品的购买意愿及其理由。像这样的分组调查一般要经过多次。根据第一次调查结果,修改产品概念并校正相应的文字说明、图片和模型,然后再进行另一组顾客调查,直到首购率显示出满意的结果为止。
在被调查者观察文字图片的同时,如果有初样时还应进行操作表演,使顾客完整地得到对该新产品的印象。这样,顾客不仅能对概念产品的基本功能和主要消费利益提出看法,而且也能对产品组成中的包装、价格、品牌和外观等提供有价值的情报。
2.偏好试验
偏好试验的目的是为了比较消费者对产品不同特征与不同质量等级的反应。比如,让被调查者尝试两种不同特征的产品样品,然后寻问他们喜欢哪一种,为什么。以便挑选出消费者最喜欢、最偏好的产品特性。
进行偏好试验,还可以发现什么是消费者最重要的特征、估计喜欢不同特征或不同质量等级的潜在顾客量,以便同本企业新产品、竞争品的同类特征和质量等级相比较,从而判断该新产品的市场地位。
3.使用试验
新产品使用试验一般应在试制出样品(或样机)之后再进行,目的在于检查该样品是否符合设计要求,是否满足消费者的需要。
使用试验可以在实验室或现场进行,也可同时在两处进行。实验室是模拟性的,但能比现场试验更快地获得试验结果。比如,电饭锅在实验室可以短时间内完成数万次起闭和装容试验,以检查电器元件是否安全可靠,锅体搪瓷是否易裂,外观是否变色、变质等。
现场使用试验对许多产品来说是不能完全用实验室试验代替的,比如消费品中的药物,化妆用品,工业品中的水轮机、大型管道运输系统等。现场使用试验才能获得最可靠的使用情况的信息。当然,进行现场试验比实验室试验要难一些,时间和花费也大一些。
4.市场试验
新产品市场试验是在一个小范围的真实市场条件下对产品地位进行的综合性试验,又叫试销。试销是在新产品全面上市以前,对销售前景进行估计的重要方法。可以根据试销结果决定是否将该新产品投入市场,或者应当进行重大改进,甚至停止开发。
□ 价值工程在新产品开发中的应用
1.价值工程的概念
价值工程是以提高实用价值为目的,以功能分析为核心,以开发集体智力资源为基础,以科学分析方法为工具,用最少的成本支出达到最合适的产品功能的产品开发的科学方法。 对于上述价值工程的概念,可作以下几个方面的理解:
(1)价值工程的对象。凡是为获得某种功能而发生费用的事物,都可作为价值工程的对象予以研究。比如产品、工艺、工程和服务以及它们的组成部分等。
(2)价值工程的目的。它的目的是以对象的最低寿命周期成本,实现使用者所需要的功能,而获取最佳的综合效益。为此,还要理解以下概念:
①功能。它是产品满足用户某种需要的属性。比如,手表可以使佩带者计量时间,“计时”就是手表的功能。
②寿命周期成本。它是指从对象的研究、形成到退出使用所需的全部费用。寿命周期成本包括产品的生产成本和使用成本。可用公式表示如下:
C=C1+C2
式中C——寿命周期成本
C1——生产成本
C2——使用成本
生产成本随产品功能或质量的提高而增加,产品的使用成本随产品功能或质量的提高而减少。2.提高产品价值的方法
价值公式明确反映出价值、功能、成本三者之间的关系,说明功能和成本是决定价值的两个因素,而要提高价值,可通过下列五种途径实现:
(1)成本不变,功能提高,可使价值提高。
(2)功能不变,成本降低,其价值提高。
(3)功能提高,成本降低,其价值大大提高。
(4)成本略有提高而使其功能大大提高,其价值也提高。
(5)功能降低一点,成本大大降低,其价值提高(功能降低必须在顾客允许的范围内)。 3.价值工程的中心内容
价值工程的中心内容可用六个字概括:“功能、创造、信息”。
(1)功能分析是核心。
功能分析是价值工程的特殊思考和处理问题的方法。用户购买任何产品,不是购买产品的形态,而是购买功能。例如,用户买煤是买其发热的功能。买灯泡是买“照明”的功能等。只要具有相应的功能,就能满足用户的需要。煤气和石油液化气都可以发热,因而可以取代煤而供给居民;日光灯也可以照明,因而可以取代白炽灯使用。可是,具有相同功能而成份或结构不同的产品,其成本一般是不相同的。价值工程就是要通过对实现功能的不同手段的比较,抓住功能这一实质,寻找最经济合理的途径,达到降低成本,保证功能,提高效益的目的。
(2)创造是关键。
功能总要有具体的实现手段,手段不同,效果也就不同,要想取得好的效果,就必须找到更多更好的手段。手段是人们创造出来的,没有创造,一切都是空话。价值功能的全过程都体现了创造开辟的精神。
(3)信息是基础。
价值工程以技术和经济这两方面的结合为特点,也以这两方面的信息为基础。技术上的革新多数是在继承他人成果的基础上实现的,不了解同行各方面的现有技术及其发展趋势,那么想搞技术创造就很难。不了解市场和用户的意见,创造就会无的放矢,最终会失去用户。
总之,价值工程就是要从透彻了解所要实现的功能出发,在掌握大量信息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实现用户所需要的功能。
4.价值工程的工作程序
价值工程的工作过程,实质上就是分析问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一般分为三个基本步骤和12个详细步骤,还须按顺序回答7个问题,如表9.3.22所示。
(1)价值分析的对象选择。价值分析的对象是很广泛的。为了满足某种需要,必须获得某种功能;为了获得某种功能,必须付出一定的代价。这里就存在一个价值高低的问题,这就是价值分析的对象。新产品开发也有价值选择的问题,所以,要应用价值分析方法提高产品的设计价值,对初步拟定的设计方案进行技术经济优化。
(2)收集情报资料。价值分析对象确定后,要收集有关信息,获得进行价值分析的依据、标准、可比较的对象,从中得到有益的启示。在新产品设计中,一般应收集的情报资料包括:技术资料,经济分析资料,使用和销售方面的情况,企业基本情况。
(3)功能分析。通过功能分析,确定产品应具备的功能,搞清各类功能之间的关系,当调整功能比重,使产品功能更加合理。功能分析针对分析对象,从技术和经济两个方面进行思考。技术方面考虑的是:
①这个零件起什么作用;
②为什么需要这个功能;
③是否有简便方法实现这项功能;
④这些零件的功能是否必要,有无过剩功能;
⑤能否采用标准化零件。
经济方面应考虑的是:
①零件的价值是否同其成本成相应比例;
②能否用成本更低的材料代替;
③能否用更新的工艺方法。
总之,功能分析一般包括功能定义、功能整理和功能评价。
(4)提出改进设想。经过功能分析后,价值分析进入了解问题的阶段,提出更实际的实现某一功能的改进设想,逐步使其完善和具体化。组织有不同知识和不同经验的人一起讨论,互相启发,共同提出“改进方案”。
(5)分析与评价方案。这是对已经提出的“改进方案”进行优缺点方面的分析并评价,而且把技术和经济都较优越的方案进一步完善,选出“最佳方案”。
(6)试验与定案。为了确保“最佳方案”先进可行,需要试验验证,然后正式定案。
(7)检查实施情况,评价产品结果。在方案实施过程中,应及时检查了解情况,随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方案完成后,要总结和评价经济效果。
第四章 哈佛经理的营销管理
营销工作的实施(Marketing Implementation),是指企业为实现其战略目标而致力于将营销战略和营销计划变为具体营销方案的过程。也就是要有效地调动企业的全部资源(人力、财力、物力)投入到日常业务活动中去。分析营销环境、制定营销战略和营销计划是解决企业营销活动应该“做什么”和“为什么要这样做”的问题;而营销工作的实施则是要解决“由谁去做”、“在什么地方做”、“在什么时候做”和“怎样做”的问题。
营销战略和营销计划的实施是一个艰巨而复杂的过程。
一项研究表明,90%被调查的计划人员认为,他们制定的战略和策略之所以没有成功,是因为没有得到有效的实施。管理人员常常难以诊断营销战略和策略实施中的问题。营销失败的原因可能是由于战略和策略本身有问题,也可能是由于战略和策略没有得到有效的实施。
一、营销工作实施中的问题及其原因
企业在实施营销战略和策略过程中为什么会出现问题?好的营销战略策略为什么不能带来出色的业绩?
□ 计划脱离实际
企业的营销战略计划通常是由上层的专业计划人员制定的,而营销战略的实施则要依靠销售管理人员,由于这两类人员之间往往缺少必要的沟通和协调,导致下列问题的出现:
(1)企业的专业计划人员只考虑总体战略而忽视实施中的细节,结果使计划过于笼统和流于形式。
(2)专业计划人员往往不了解计划实施中的具体问题,所以计划脱离实际。
(3)专业计划人员和营销管理人员之间没有充分的交流和沟通,使营销管理人员在实施过程中经常遇到困难,因为他们并不完全理解需要他们去贯彻实施的战略。
(4)脱离实际的战略导致计划人员和营销管理人员互相对立和互不信任。
现在,许多企业已经认识到,不能光靠专业计划人员为营销人员制定计划,正确的做法应该是让计划人员协助营销人员自己制定计划。因为营销人员比计划人员更了解实际,将他们纳入企业的计划管理过程,会更有利于营销战略的实施。因此,许多公司削减了庞大的集中计划部门的人员。例如,通用电气公司为了消除过分集中的计划体制的弊病,将公司总部的计划人员从58人削减到33人。
□ 长远目标和短期目标相矛盾
营销战略通常着眼于企业的长远目标,涉及今后三至五年的经营活动。但具体实施这些战略的营销人员通常是根据他们短期的工作绩效,如销售量、市场占有率或利润率等指标来进行评估和奖励的。因此,营销人员常常选择短期行为。对美国大公司的一项调查表明,这种情况非常普遍。例如,某公司的长期产品开发战略半途夭折,原因就是营销人员追求眼前效益和个人奖金而置产品开发战略于不顾,将公司的资源主要投放到现有的成熟产品中去了。
因此,许多公司正在采取适当措施,克服这种长远目标和短期目标之间的矛盾,设法求得两者之间的协调。
□ 因循守旧的惰性
企业当前的经营活动往往是为了实现既定的战略目标,新的战略如果不符合企业的传统和习惯就会遭到抵制。新旧战略的差异越大,实施新战略可能遇到的阻力也就越大。要想实施与旧战略截然不同的新战略,常常需要打碎传统的组织机构和供销关系。譬如,为了实施给老产品开辟新市场的市场开拓战略,就必须创建一个新的推销机构。
□ 缺乏具体明确的实施方案
有些战略计划之所以失败,是因为计划人员没有制定明确而具体的战略实施方案。
实践证明,许多企业面临的困境,就是因为缺乏一个能够使企业内部各有关部门协调一致作战的具体的实施方案。
企业的高层决策和管理人员不能有丝毫想当然的心理,恰恰相反,他们必须制定详尽的战略实施方案,规定和协调各部门的活动,编制详细周密的项目时间表,明确各部门经理所应担负的责任。只有这样,企业营销战略的实施才有保障。
二、麦金斯的“7S框架”
据著名的美国管理咨询组织麦金斯公司(Mckinsey & Company)的研究表明,战略仅仅是企业经营管理成败的七个要素之一。在麦金斯的“7S框架”中,前三个要素(战略、结构和体制)是企业经营管理成败的“硬件”;后四个要素(技巧、人员、作风和共同价值观)是企业成功的“软件”。
成功的企业首先必须制定适当的战略以实现企业的目标,然后还需建立适当的组织结构和信息、计划、控制与奖惩体制,以贯彻和实施战略。麦金斯公司的研究人员认为,近年来美国企业落后的基本原因在于过分拘泥于以理性主义为基石的“科学管理”思想方法,导致一般管理界过分依赖于解析的、定量的方法,形成唯有数据才可信的偏颇之见,他们只相信复杂的结构、周密的计划、严格的规章、自上而下的控制、明确的分工、经济的大规模生产等科学的、理性的手段,而忽视了管理中非常重要的人的因素。事实上,管理不仅涉及到物,也涉及到人,而人按其本性来说,绝非纯理性的,感情因素的成份不容忽视。企业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拥有适当的人员,包括具有适当技能的普通员工和具有适当管理才能和作用的经理人员。这些人员还必须树立共同的价值观、基本信念和行为准则,即“企业文化”。此外,这七个要素(7S)还必须同企业所处的环境因素相适应,并随环境的变化而变化,这才能保证企业经营管理的成功。
三、营销战略的实施过程
在营销战略的实施过程中,联结营销战略和营销业绩的是营销战略实施系统,它包括相互联系的五项内容:①制定行动方案;②建立组织机构;③设计决策和奖励制度;④开发人力资源;⑤建设企业文化和管理风格。
□ 制定行动方案
为了有效地实施营销战略,必须制定详细的行动方案。这个方案应该明确营销战略实施的关键性决策和任务,并将执行这些决策和任务的责任分配到个人或小组。另外,还应包含具体的时间表,定出行动的确切时间。
□ 建立组织机构
企业的正式组织机构在营销战略的实施过程中有决定性的作用,组织机构将战略实施的任务分配给具体的部门和人员,规定明确的职权界限和信息沟通路线,协调企业内部的各项决策和行动。
具有不同战略的企业,需要建立不同的组织机构。也就是说,组织机构必须同企业战略相一致,必须同企业本身的特点和环境相适应。
组织机构具有两大职能。首先是提供明确的分工,将全部工作分解成便于管理的几个部分,再将它们分配给各有关部门和人员;其次是发挥协调作用,通过正式的组织联系和信息沟通网络协调各部门和人员的行动。
美国学者托马斯·彼得斯(Thomas·J·Peters)及小罗伯特·沃特曼(Robert·H·Waterman,Jr.)在他们合作写成的《成功之路》(In Seanch of Excellnce)一书中,研究总结了美国43家出色企业成功的共同经验,指出了有效实施企业战略的组织机构的特点。这些特点是:
(1)高度的非正式沟通。出色企业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不拘形式的、开放型的信息沟通和交流系统,它允许并鼓励员工进行各种非正式的沟通与交流。
(2)组织的分权化管理。为鼓励创新,出色企业往往由许多小型的具有自主权的分支机构组成,必要时还可成立如专题工作组和项目中心等临时性组织。
(3)精兵简政。大部分成功的美国公司不采用复杂的“矩阵式”组织结构,而采用简单的按产品、地理分布或职能等一维变量设立的组织机构。这种简单的、分权式的组织机构具有高度的灵活性,能更好地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例如,美国一家具有50亿美元的大公司,分成150个相对独立的分部,成为分部化和自治化的杰出典型。
此外,领导班子(尤其是最高管理层)精干,也是成功企业的共同特点。行政人员少了,业务人员多了,工作效率就会提高。
□ 设计决策和奖励制度
为实施企业的战略,还必须设计相应的决策和奖励制度。这些制度直接关系到战略实施的成败。
仪式是指为树立和强化共同价值观,有计划进行的各种例行活动。
文化网则是传播价值观和宣传介绍模范人物形象的各种非正式的渠道。
总之,企业文化主要是指企业在其所处的一定环境中,逐渐形成的共同价值标准和基本信念,这些标准和信念是通过模范人物塑造和体现的,是通过正式和非正式途径加以树立、强化和传播的。
由于企业文化体现了集体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它甚至关系到职工人生观和他们所追求的最高目标,它能够起到把全体员工团结在一起的“粘合剂”的作用。所以,塑造和强化企业文化是实施企业战略的不容忽视的一环。
与企业文化相关的是企业的管理风格。有些管理者的管理风格属于“专权型”,他们发号施令,独揽大权,严格控制,坚持采用正式的信息沟通,不容忍非正式的组织和活动。另一种管理风格称为“参与型”,他们主张授权给下属,协调各部门的工作,鼓励下属的主动精神和非正式的交流与沟通。这两种对立的管理风格各有利弊。不同的战略要求不同的管理风格,具体需要什么样的管理风格取决于企业的战略任务、组织结构、人员和环境。
企业文化和管理风格一旦形成,就具有相对稳定性和连续性,是不易改变的。所以,企业战略通常是适应企业文化和管理风格的要求来制定的,而不是试图改变企业原有的文化和风格。
□ 营销战略实施系统各要素间的关系
为了有效地实施企业的营销战略,行动方案、组织机构、决策和奖励制度、人力资源、企业文化和管理风格这五大要素必须协调一致,相互配合。
表9.4.1列举了企业在实施营销战略对应该回答的问题。营销战略能否圆满实施,取决于企业能在多大程度上协调和组织上述五个方面的活动。
四、营销组织
企业的营销部门是为了实现企业目标,实施营销计划,面向市场面向顾客的职能部门,是企业内部联结其它职能部门使整个企业经营一体化的核心。但这样的组织形式并不是从来就有的。企业营销部门的组织形式受三方面的制约:
(1)宏观环境和国家经济体制;
(2)企业的营销管理哲学即经营指导思想;
(3)企业自身所处的发展阶段、经营范围、业务特点等内在因素。
在上述诸因素的影响下,西方企业营销部门的组织结构经历了一系列的发展过程。
□ 营销组织结构的演变
现代企业的营销部门,是随着经营思想的发展,长期演变而成的。西方企业内部营销组织结构,随着经营思想的发展和企业自身的成长,大体上经历了五个显著的阶段。
1.单纯的推销部门
30年代以前,西方企业以生产观念作为指导思想,大都采用这种形式。一般说来,所有企业都是从财务、生产、推销和会计这四个基本职能部门开始发展的。财务部门负责资金的筹措,生产部门负责产品制造,推销部门负责产品的销售,会计部门则负责记帐和计算产品的成本。推销部门通常由一位副总裁负责,管理推销人员,并兼管若干市场调研和广告宣传工作。在这个阶段,推销部门的职能仅仅是推销生产部门生产出来的产品,生产什么,销售什么;生产多少,销售多少。产品生产,库存管理等完全由生产部门决定,推销部门对产品的种类、规格、数量等问题,几乎没有任何发言权。
2.具有辅助功能的推销部门
30年代以后,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企业大多以推销观念作为指导思想,需要进行经常性的营销调研、广告宣传以及其它促销活动。这些工作逐渐演变成为专门的职能,当这方面的工作量达到一定程度时便会设立一位营销主管负责。
3.独立的营销部门
随着企业规模和业务范围的进一步扩大,原来作为辅助性工作的营销调研、新产品开发、广告、促销和为顾客服务等营销职能的重要性日益增强。于是,营销部门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职能部门,作为营销部门负责人的营销副总裁同推销副总裁一样直接受总裁的领导,推销和营销成为平行的职能部门。但在具体工作上,这两个部门是需要密切配合的。
4.现代营销部门
尽管推销副总裁和营销副总裁需要配合默契和互相协调,但是他们之间最终形成的关系往往是一种彼此敌对、互相猜疑的关系。推销副总裁趋向于短期行为,侧重于取得眼前的销售量;而营销副总裁则多着眼于长期效果,侧重于安排适当的产品计划和制定营销战略,以满足市场的长期需要。推销部门和营销部门之间矛盾冲突的解决过程,形成了现代市场营销部门的基础,即由营销副总裁全面负责,下辖所有营销职能部门和推销职能部门。
5.现代营销企业
一个企业仅仅有了上述现代营销部门,还不等于是现代营销企业。现代营销企业取决于企业内部各个管理人员对待营销职能的态度,只有当所有的管理人员都认识到企业一切部门的工作“都是为顾客服务”,“营销”不仅是一个部门的名称而且是一个企业的经营哲学时,这个企业才能算是一个“以顾客为中心”的现代营销企业。
□ 营销部门的组织形式
现代企业的营销部门有着若干不同的组织形式,但不论采取哪种形式,都要体现以顾客为中心的营销指导思想,都不外乎以下四种基本类型:
1.职能型组织结构
最常见的营销组织是在营销副总裁领导下由各种营销职能专家营销行政经理、广告和促销经理、推销经理、营销调研经理、新产品经理构成的。营销副总裁负责协调各营销职能专家之间的关系。
除了这五种营销职能专家外,还可能包括的营销职能专家有:顾客服务经理、营销计划经理和产品储运经理等。
职能型组织主要优点是行政管理简单。然而,随着产品的增多和市场的扩大,这种组织形式便会失去有效性。首先,由于没有一个人对一项产品或一个市场负全部责任,因而没有按每项产品或每个市场制定的一个完整计划,有些产品或市场就很容易被忽略;其次,各个职能部门为了获取更多的预算和较其它部门更高的地位而进行竞争,使营销副总裁经常面临调解纠纷的难题。
2.地区型组织结构
在全国范围内行销的企业往往按地理区域组织其推销人员。推销部门有1个负责全国的经理,4个大区推销经理,24个区域推销经理,192个地区经理和1920个推销员。从全国推销经理依次到地区推销经理,其所管辖的下属人员的数目即“管理幅度”(Span of Control)逐级增加。在推销任务复杂,推销人员的工资很高,并且推销人员对于利润的影响至关重要的情况下,这种分层的具体控制是很有必要的。
3.产品管理型组织结构
生产多种产品或多种不同品牌产品的企业,往往按产品或品牌建立管理型的组织,即在一名总产品经理领导下,按每类产品分设一名经理,再按每种具体品种设一名经理,分层管理。
如果一个企业生产经营的各种产品之间差别很大,并且产品的绝对数量又太多,超过了职能组织所能控制的范围,则适于建立产品管理型组织。
产品管理型组织最早于1927年为美国一家化妆品公司所采用,以后许多厂商,尤其是食品、肥皂、化妆品和化学工业的厂商,纷纷效法。例如,通用食品公司在其“邮寄部”就采取产品管理型组织,设了若干独立的产品线经理,分别负责粮油、动物食品和饮料等;在粮油产品线中,又分设若干品种经理负责营养粮食、儿童加糖粮食、家庭用粮食和其它杂粮;营养粮食产品经理之下又辖若干品牌经理。
产品经理的作用是制定产品计划,监督产品计划实施,检查执行结果,并采取必要的调整措施。此外,还要制定竞争策略。
产品管理型组织的优点是:首先,产品经理协调了他所负责产品的营销组合策略;其次,产品经理能及时反映该产品在市场上出现的问题;第三,由于产品经理各自负责推销自己所管的产品,因而即使不著名的产品也不会被忽略;第四,产品管理是培训年轻管理人员的最佳场所,因为产品管理涉及到企业业务经营的几乎所有方面。
但是,产品管理型组织的缺点是:首先,产品管理造成了一些矛盾冲突。由于产品经理权力有限,他们不得不依赖于同广告、推销、制造部门之间的合作,而各部门往往把他们看作是低层协调者而不予重视;其次,产品经理比较容易成为他所负责的产品方面的专家,但不容易熟悉其它方面(如广告促销等)的业务;第三,产品管理系统的成本往往比预期的组织管理费用高,因为产品管理人员的增加导致人工成本的增加,同时企业还要继续增加促销、调研、信息系统和其它方面的职能专家,结果使企业承担巨额的间接管理费用。因此,为了克服上述缺点,需要对产品经理的职责以及他们同职能专家之间的分工合作,作出适当的安排。
4.市场管理型组织结构
当客户可以按其特有的购买习惯和产品偏好细分和区别对待时,就需要建立市场管理型组织。它同产品管理型组织相类似,由一个总市场经理管辖若干细分市场经理。各市场经理负责自己所辖市场的年度销售利润计划和长期销售利润计划。这种组织结构的主要优点是,企业可围绕着特定客户的需要开展一体化的营销活动,而不是把重点放在彼此隔裂开的产品或地区上。在以市场经济为主的国家中,越来越多的企业组织都是按照市场型结构建立的。有些营销专家认为,以各主要目标市场为中心来建立相应的营销部门和分支机构,是确保企业实现“以顾客为中心”的现代营销观念的唯一办法。
5.产品——市场管理型组织结构
面向不同市场、生产多种不同产品的企业,在确定营销组织结构时面临着两难抉择:是采用产品管理型,还是采用市场管理型?为了解决这个难题,企业可建立一种既有产品经理,又有市场经理的矩阵组织。然而,这样的组织结构管理费用太高,而且极易产生内部冲突。矩阵组织结构面临新的两难抉择:一是如何组织推销人员?究竟应该按每一类化纤产品组织推销队伍,还是按各个市场组织推销队伍?或者推销队伍不实行专业化?一是在各个产品市场上由谁定价?绝大多数经理认为,只有对那些相当重要的产品和市场才需要同时分设产品经理和市场经理。但也有些经理认为,这种组织结构的管理费用高和潜在的矛盾并不可怕,它所能带来的效益远在为它付出的代价之上。
国际营销有以下两种组织方法:
1.分离组织法
当公司开始国际营销时,由于不太适应商业惯例,所以通常采取特殊安排办法。随着国际业务的发展,公司的经验也越来越丰富,所以特殊安排办法依次由设立出口经理转变为设立出口部门,再发展为设立国际部门,最后过渡到在国外生产(许可生产、合伙生产和独资子公司生产)。出口部门基本上还是一种销售部门,而国际部门则负责处理所有的国外经营事务(例如,生产、财政、人事等等)。
分离组织法的优点。分离组织国际经营具有几方面优点。例如,它可以将公司所有的专门技术和国际经验集中起来用于一处。如果这些技术和经验分布于公司各处,那么使用其它组织办法很难把它们集中起来(或者组织代价过于高昂)。比方说,某公司下设许多生产部门,每个部门都必须负责各自的国际业务、摸索国际经验,结果造成大量重复劳动。而通过分离组织法则可以避免这一缺憾。
分离组织法的另一个优点是,当公司的国内经营规模巨大时不至于丢掉(或轻视)国际经营。对于大多数公司来说,国内市场比国外市场更重要。如果不将国际经营分离出来组织进行,那么许多国际市场机会就被忽略掉。
分离组织法还有一个优点在于它对公司管理部门具有潜在作用。公司最高管理层通过分离组织法可以将国际经营经验提供给各国际部门使用,从而开发出带有全球系统观念的决策模式。许多公司的最高管理人员不具备广泛的国际经营技能,因此必须依靠公司内部专家的意见为背景。进一步来说,使用分离组织法能够促使国际部门从公司整体利益的眼光审视国际市场,这比个别生产部门以局部利益的眼光看待国际市场更可取。
(2)分离组织法的缺点。当公司的国际经营规模比较小时,使用分离组织法具有上述优点。可是,当国际经营规模获得发展时,该方法又显得不足。例如,公司的国际部门可以与其它部门分离,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它们彼此平等。也就是说,有时国际部门可能得不到公司最高管理层足够的重视。而公司的生产部门通常更注意国内市场,而不与国际部门积极配合,对向外营销兴趣不大。
分离组织法的另一个缺点是容易造成次优化现象。个别地安排国际经营势必分散公司的人力、财力,从而不能从全球利益出发充分地调动现有力量获得最佳效益。例如,许多公司的国内场极其广阔,它们把精力都放到国内营销上,因此它们从国内市场上获得的经验不能充分地转移到国际部门,使后者不能获得应有的成功。
分离组织法更深一层的问题与公司的政策有关。当国际部门规模很小时,它常常对公司的决策无影响力。而当国际部门规模增大、变得重要时,其它部门常常希望控制本部门的国际业务,拒不向国际部门提供服务。在这种情况下,国际部门由人微言轻转而与这些部门展开竞争。
2.集中组织法(“世界公司”)
所谓集中组织法有人又称“世界公司”或“全球公司”,该方法的核心思想是将公司的国内业务和国际业务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原则上讲,即使规模较大的市场应受到更大的重视,公司最高管理层也不得歧视(区别对待)其它市场。这种全球战略眼光不仅应该适用
于经营方式的决策,而且适用于资金筹措、人员配备、营销调研和公司的其它活动。公司业
务和职能部门负有组织全球营销的责任并处理好国内和国际业务。
理论上讲,“世界公司”(集中组织法)可使全球经营尽可能地完善。而实际上,这一目标总是实现不了。在实际经营过程中,全球公司总是带有其民族烙印,即使国外经营享有很高的自由度,但是只有母公司才有最终决策权。进一步来说,世界公司的总裁并不总是拥有起码应具备的国际经营经验。在这种情况下,总部发出的指令容易出错,从而使国际经营蒙受损失。一旦造成这种结果,那么公司总裁觉得还是国内经营驾轻就熟,于是更加注重发展国内业务,国际业务实际上遭到“歧视”。这就是说,集中组织法也并非完美无缺。
对于具体的组织形式,国际营销也分成产品、地区、职能三种组织形式,下面介绍一种新的矩阵组织形式(The Marrix Organization)。
矩阵式机构组织是近年来出现的一种新的组织形式。由于产品、地区、职能组织形式都存在不同的缺点,所以常使国际公司感到不满意。它们尝试着建立一种较有综合性的组织形式,在其机构组织和制定决策中引入二度参照因素。矩阵组织以双重控制链锁代替单一控制链锁,这就是说,许多部门管理者有二个上司。矩阵组织还涉及到横向(双重)决策和链锁控制,旨在积极消除部门之间的冲突和保持平衡。在国际经营的矩阵式机构组织中,产品和市场(布局)是被同等强调的二个方面。试以菲利浦公司为例,说明矩阵组织形式。
菲利浦是荷兰一家大电器公司,它以自己的方式将地区、产品和职能等形式融合在一起,形成一种矩阵式机构组织。该公司分五个层次组织全球营销活动:
(1)董事会(下设董事长和两名副董事长,分别向董事会负责);
(2)下设14个产品部门,分别负责全球产品开发、生产和营销;
(3)在公司总部所在地埃因德霍芬(Eindhoven)设“服务部”,向产品部门和各子公司提供服务;
(4)在相关地区设“地区处”代表本地区各子公司“说话”,在该地区发挥“大使”作用以加强公司总部与子公司之间的联系;
(5)国别性组织(子公司)。名义上子公司接受“地区处”领导,但实际上它们只向董事会负责。不过,产品部门有时也对它们发号施令。
从设计和管理的角度来看,矩阵式组织显然是一种复杂的组织形式。据研究,该组织的不同形式多达38种。
70年代以来,矩阵式组织形式在国际商业中得到广泛采用。不过,虽然矩阵组织形式有助于解决简单的产品或地区组织形式所不能解决的问题,但是由于内在的掣肘和复杂,这一组织形式自身又产生许多问题。在现代国际营销中,仍有许多公司广泛采用单元组织形式,其原因就是因为矩阵组织(双重组织)形式存在许多问题。其实,灵活的公司往往只须对单元组织形式略作调整,然后就可以获得与矩阵组织形式同样的效果。
五、营销控制
企业营销部门的工作是计划、实施和控制营销活动。由于营销计划在实施过程中总会发生许多意外的事件,营销部门必须对营销活动进行控制。营销控制是企业进行有效经营的基本保证。
营销控制包括年度计划控制、营利控制和战略控制三种不同的控制过程。年度计划控制主要是检查营销活动的结果是否达到了年度计划的要求,并在必要时采取调整和纠正措施;营利控制是为了确定在各种产品、地区、最终顾客群和分销渠道等方面的实际获利能力;战略控制则是审查企业的战略计划是否有效地抓住了市场机会,以及是否同迅速变化着的营销环境相适应。
□ 年度计划控制
年度计划控制的目的是确保年度计划中所制定的销售、利润和其他目标的实现。控制过程分为四个步骤。
首先,管理者要确定年度计划中的月份目标或季度目标;其次,管理者要监督营销计划的实施情况;第三,如果营销计划在实施中有较大的偏差,则需要找出发生的原因;第四,采取必要的补救或调整措施,以缩小计划与实际之间的差距。
年度计划控制的内容主要是对销售额、市场占有率、费用率等进行控制。具体内容如下:
销售分析
销售分析就是衡量并评估实际销售额与计划销售额之间的差距。有两种具体方法:
(1)销售差距分析。这种方法是用来衡量不同因素对造成销售差距的影响程度。例如,某公司年度计划中规定:某种产品第一季度出售4000件,单价1美元,总销售额4000美元。季度末实际售出3000件,且售价降为0.8美元,总销售额为2400美元,比计划销售额少40%,差距1600美元,原因是售价下降和销售量减少,但二者对总销售额的影响程度是不同的,计算如下:
售价下降的差距=(Sp-Ap)AQ
=($1.00-$0.8)×3000=$600 37.5%
销量减少的差距=(SQ-AQ)Sp
=(4000-3000)×$1000 62.5%/$1600 100%
式中:Sp——计划售价
Ap——实际售价
SQ——计划销售量
AQ——实际销售量
由此可见,将近三分之二的差距是由于没有完成销售计划造成的。因此,应该进一步深入分析销售量减少的原因。
(2)地区销售量分析。这种方法是用来衡量导致销售差距的具体产品和地区。例如,某公司A、B、C三个地区的计划销售量分别为1500件、500件和2000件,共4000件。但实际销售量分别为1400件、525件和1075件,与计划的差距分别为-6.67%、+5%和-46.25%。
可见,引起销售差距的原因主要在于C地区销售量的大幅度减少。因此,应进一步查明减少的原因,加强对该地区营销工作的管理。
2.市场占有率分析
销售分析不能反映出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只有市场占有率分析才能揭示出企业同其竞争者在市场竞争中的相互关系。例如,某公司销售额的增长,可能是由于公司营销绩效较其竞争者有所提高,也可能是由于整个宏观经济环境的改善使市场上所有的公司都受益,而某公司和竞争对手之间的相对关系并无变化。营销管理人员要密切注意公司市场占有率的变化情况,如果公司的市场占有率上升,表示公司营销绩效的提高,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优势;反之,则说明公司在竞争中失利。
但是,这种分析还应考虑下列情况:外界环境因素对于所有参与竞争的企业的影响方式和程度是否始终一样;是否有新的企业加入本行业的竞争;是否企业为提高利润而有意采取的某种措施,导致市场占有率下降等等。
3.营销费用率分析
年度计划控制要确保企业在达到销售计划指标时,营销费用并无超支。如某公司营销费用占营销额的比率为30%,其中所包含的五项费用占营销额的比率分别为:人员推销费用15%,广告费用5%,促销费用6%,营销调研费用1%,营销行政管理费用3%。
管理者应该对各项费用率加以分析,并将其控制在一定限度内。如果费用率变化不大,处于安全范围内,则不必要采取任何措施。如果变化幅度过大,或是上升速度过快,以至接近或超出控制上限,则必须采取有效措施。
此外,还要对顾客态度进行查询和分析,以保持良好的企业形象。
通过上述分析,如果发现营销实际与年度计划指标差距太大,企业必须采取调整措施:或是调整营销计划指标,使之更切合实际;或是调整营销策略,以利于实现计划指标。如果营销指标和策略都没有发现问题,则应在计划实施过程中查找原因,并加以纠正。
□ 盈利控制
除年度计划控制外,企业还需要衡量各种产品、地区、顾客群、分销渠道和定单规模等方面的获利能力。获利能力的大小、对营销组合决策有直接关系。
1.盈利能力分析
盈利能力分析就是通过对财务报表和数据的一系列处理,把所获利润分摊到诸如产品、地区、渠道、顾客等方面,从而衡量出每一因素对于企业最终获利的贡献的大小,获利能力如何。营销管理者必须依据产品、地区、顾客、渠道等方面的特点和类别,利用财务部门提供的报表和数据重新编制出各种营销损益表,然后再对各表进行分析。例如,表942为美国某小农具公司的渠道损益表。
由表9.4.2可见,尽管百货商店不如五金商店的销货额高,但其净利却远远高于五金商店;而园艺商店则亏损310美元。通过上述渠道损益分析,此后选择销售渠道时,便有了决策的依据。
2.最佳调整措施的选择
盈利能力分析的目的在于找出妨碍获利的因素,以便采取相应措施排除或削弱这些不利因素的影响。可供采用的调整措施很多,企业必须在全面考虑之后作出最佳选择。仍以上述某小农具公司为例,如果仅仅根据渠道获利能力分析的结果就做出决定,把园艺商店和五金商店从销售渠道中剔除,而集中全力于百货商店一条销售渠道,那就未免过于简单化。营销管理者应当进一步深入研究,依据具体情况作出适当的决定。管理者可以有若干选择:不采取任何措施,任其自然发展,以观后效;取消亏损渠道中获利能力最差的中间商,增加新的中间商,制定特殊策略以鼓励大额定单。为了有助于评估和控制营销活动,有些企业还专门设置一个称为“营销控制员”的岗位。营销控制员一般在财务管理和市场营销方面受过良好的专门训练,可担负复杂的财务分析及制定营销费用预算的工作。
□ 战略控制
战略控制的目的是确保企业目标、政策、战略和措施与市场营销环境相适应,因为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中,原来制定的目标和战略往往很快就过时。因此,每个企业都应利用一种被称为“营销审计”(Marketing Audit)的工具,批判性地定期重新评估企业的战略计划及其执行情况。
营销审计是对企业或战略业务单位的营销环境、目标、战略和营销活动诸方面进行的独立的、系统的、综合的定期审查,以发现营销机会,找出问题所在,提出改善营工作的行动计划和建议,供企业领导者决策时参与。
营销审计不是只审查几个出问题的地方,而是覆盖整个营销环境、内部营销系统以至具体营销活动的所有方面。营销审计通常是由企业个部一个相对独立的、富有经验的营销审计机构客观地进行的。营销审计是定期进行的,而不是出现问题时才采取的行动。营销审计不仅能为那些陷入困难的企业带来效益,而且同样能力那些经营卓有成效的企业增加效益。
□ 国际营销的控制策略
公司进行国际销售自有其目的,而控制的意义就在于指导经营活动以帮助公司获得满意的结果。从这一意义上说,控制的本质就是管理。其基本过程包括以下三个步骤:
(1)建立营销绩效标准;
(2)衡量关于标准的执行情况;
(3)纠正对于标准和计划的偏离现象。
控制策略与前面讨论过的规划和组织问题密不可分。的确,规划和组织是控制系统的先决条件。规划涉及到控制过程的第一步,即确定标准和目标。组织则是控制过程的第二步,其意义在于建立控制等级、分工以及管理部门控制的联系渠道。更进一步来说,决策分散化的程度影响着控制的任务。例如,如果一家跨国公司的决策分散化程度很高——即子公司享有很高的自主决策权,那么公司总部就不存在控制问题。在这种情况下,许多控制问题主要由子公司自行解决。另一方面,如果公司试图采取集中化管理办法,努力将许多国别性子公司纳入其全球一体化经营体系之中,那么公司总部的控制任务就很繁重,它必须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经营管理。例如,有关专家曾对美国27家消费品跨国公司做过研究,发现它们的决策集中化程度很高。这些公司采取集中化管理办法以便协调总体国际营销行动。因此,公司总部对决策的指导作用得以增强,而国际营销管理部门的控制任务也相应增大。
总的来说,控制的一般性原理既适用于国内营销也适用于国际营销,不过,二者的控制策略和过程略有差别。之所以会产生这些差别,是因为二者的营销环境不同。其中,联系不便是主要的原因,这就是说,国际公司在国外市场经营要遇到一系列语言、民族和文化障碍,
因此难以与当地“听众”勾通。此外,财政和货币环境不同也是问题产生的原因,例如,当
地政府的监督、外汇控制政策以及货币不稳(通货膨胀率不同)等限制着公司控制转让价格
、利润汇回和营销系统决策的实施。
控制过程中也存在着人员之间的摩擦问题。研究表明,许多国外管理人员对公司国内管理部门抱有强烈的怨恨情绪。这种怨恨情绪主要起因于公司国内有关部门对当地经营加以不适当的干预、委派不合适的权力代理人、要求做繁琐的汇报以及缺乏正确的判断力等。另一方面,当公司国内主管经理只通过纸上指令影响国外子公司的经营时,常常遭到抵触。因此,在国际经营中,控制者和被控制者之间不可避免地要发生一些摩擦,而控制系统的作用正是在于尽可能地减小这些摩擦。
从控制的角度来看,我们认为公司总部管理部门的作用比当地子公司重要。国际营销经理理所当然要承担主要的控制任务。我们假设公司采取高度集中化决策办法,也就是说,公司总部对子公司的每项经营事务都亲自过问。在这种情况下,公司总部必须积极发挥协调作用,否则就有可能在国际经营中出现次优化局面。有人甚至指出,如果跨国公司不进行集中化决策(至少包括控制和协调),那么就会葬送掉全球经营一体化的优势。
值得注意的是,我们这里所讲的控制过程与国际营销的协调或一体化有关,至于其它方面我们在前文已有过许多论述,这里不作重复。有关方面曾对国际营销一体化控制手段做过研究,现归纳为如下几条:
(1)标准规划系统;
(2)国际产品管理部门;
(3)营销委员会;
(4)国际营销会议;
(5)特别工作组;
(6)营销支助性服务;
(7)内部营销出版物;
(8)营销人事轮换。
□ 建立营销绩效标准
建立什么样的标准就决定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控制过程,而标准的适用(控制)过程决定公司能否有效地协调人际关系和落实控制标准。因此,公司对标准必须加以明晰地表述,并为各被控制方理解和接受。
1.营销绩效标准
国际公司所关注的事情是在所有市场上的营销绩效。如果公司的目标是为了获取利润和扩大经营规模,那么所建立的标准应该有助于实现这些目标。但是,总体发展和利润目标太笼统,无法根据它们建立营销标准。因此,如果达到上述两方面目标,就必须建立许多具体(或中间)标准。
控制标准包括所有应受到控制的营销事务,也就是说,子公司管理部门的所有营销活动都在总部的控制之列。控制标准可以围绕着当地营销职能而设立。例如,关于营销调研标准就可以按调研对象的数量和性质而设定;销售目标可按产品线和月(或季度)销售额而设定;发展目标可按市场份额而设定。就产品领域而言,可建立质量标准控制当地生产,此外还可建立产品开发标准和必要的服务标准等。
就分销领域而言,标准可按市场覆盖面、交易支助需要和渠道成员的绩效来建立。至于定价标准可按不同产品的价格水平和售货赢利以及价格的机动性或稳定性(包括通胀情况)来制定。从促销的角度来看,标准可按当地广告的容量和种类、所使用的媒介以及对广告有效性的测衡方式来建立。推销人员的增减和实绩也可包括促销标准之内。
绩效标准不能仅仅停留在条文上或者口头上,而应该包括对营销活动的具体评估措施。比方说,如何评体营销成本一效益、销售或投资收益等。在利润核算问题上,国际公司最感头痛:应该以通胀后掐得的当地货币还是以汇回的货币核算利润呢?母公司显然希望得到以硬通货汇回的利润,但是国外市场上普遍存在程度不同的通胀和货币贬值问题,因此各子公司管理部门必须妥善地核算在当地赚得的利润,然后兑换成硬通汇回母公司。
2.建立标准的方法
建立标准的方法关系到公司日后如何对国外营销进行控制。因此,所建立的标准必须适合于每个市场的具体情况。这就是说,公司总部不能武断地将标准强加给当地子公司,而只能根据当地情况建立当地标准。
然而问题并非如此简单,尽管当地管理部门在帮助公司总部建立当地标准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但是总部绝不能对它们采取放任政策,否则公司不可能获得最佳利润。也就是说,国际管理者必须依靠自己的判断建立当地营销标准,而同时又必须得到各子公司的帮助,因为它们熟悉当地情况。如果公司采取自由放任政策,那么各子公司当然愿意建立低水平的标准(容易达到)。从公司总部的角度来看,为子公司制定的标准必须具有足够的挑战性,促使它们努力发挥自己的潜力,从而获得最佳经营效益。由此看来,标准应该由公司总部和子公司双方共同建立,因此是一项折衷产物。
制订标准的实际方法有几种。首先,子公司营销人员应当提出有关当地经营必需的基本设想(标准)。这些关于营销标准的基本设想应该在年度规划过程中反映出来。在将年度规划付诸实施之前,应该在预算中具体列明各种标准。尽管子公司与总部之间基本上不采取人员见面的方法进行联系,但是在建立年度营销标准时最好使用直接接触的策略。直接接触的具体办法是公司总部派遗营销主管去国外子公司进行访问,或者召集各级管理人员地区性会议和总部会议。召开这类由个人参加的会议往往可以消除误解、减少子公司对公司总部管理部门的怨恨情绪。
在择定适于各别市场的标准时,可以使用比较分析法。国际营销者可通过子公司获得对当地情况的了解,在这种情况下,他们既能熟悉国外市场情况又拥有丰富的国内经营经验,因此可以有效地对国内、国外经营以及各子公司之间的经营进行比较分析,从而择定恰当的标准。如果公司总部管理人员能妥善地运用比较分析手段,那么最终建立的标准就能适于各市场情况并被各子公司接受。
□ 评估营销绩效
一旦管理部门为子公司择定适当的营销绩效标准,那么它必须监督关于这些标准的实际执行效果。标准不会自动得到执行,只有通过控制过程才能将它们付诸实施。因此,为了落实所建立的标准,管理部门首先必须能监测当前执行效果。在国际营销过程中,管理部门一般不靠个人力量监测和评估子公司的绩效,取而代之的是建立某种间接的信息系统,以了解各子公司的营销情况。
有许多通讯工具可用于获得关于子公司经营情况的信息反馈,如邮件、电报、电传、传真、电话、访谈以及召开讨论会等。当今,许多公司都使用电讯工具与国外子公司保持密切联系。还有一些实力雄厚的公司召开越洋电话会议,可以使身处不同国家的管理人员进行“面对面”接触。
当公司拥有许多海外子公司时,应该要求各子公司按照某种标准形式向总部做汇报,以便于对它们进行比较。各子公司向总部做汇报时,应该使用标准单位和同一货币种类以及某种标准的公司语言。例如,英国和美国的公司显然宜于使用英语,但是其它一些跨国公司也将英语用为正式的公司语言。比方说,荷兰菲利浦公司和瑞典SKF公司都坚持使用英语,而瑞士雀巢公司则使用英、法两种语言。
1.汇报
公司总部应该具体规定子公司汇报的性质和频率。汇报内容应包括公司总部希望加以控制的所有事项。汇报应该是经常性的,以便于管理部门有足够的时间在控制或调整经营活动中发挥作用。有些事项或者经营中出现也差错须立即向总部做汇报,其它事项则可按周、月或季度汇报。
同时,有些公司总部不打算使用的材料,则子公司不必作汇报。
上述指导方针有助于避免国际汇报过程中产生某些问题。这些问题在公司总部和子公司双方都有可能产生。
从公司总部方面来看,国际汇报中常见的问题是:无助于决策的信息过多,而决策所必需的信息又不足。为了避免产生这一问题,许多公司规定子公司必须集中汇报对决策有用的信息,这样还可以节省信息传递时间和贮存成本。另一个容易出现的问题是:信息迟到,以致管理部门不能采取有效行动。因此,为了提高管理部门对国际经营的控制力,必须建立一种迅捷的、恰当的汇报系统。如果汇报系统十分完善,那么所有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子公司也有可能出现汇报系统方面的问题。子公司管理部门常常觉得总部对汇报的需要太多、不适当地干预本地的经营、委派不合适的权力代理人以及对当地实情缺乏了解等。在汇报问题上,子公司和母公司之间经常滋生鲺恨情绪。改变这种局面的办法是:简化汇报事项,只向母公司汇报对决策有用的信息。当子公司发现自己汇报的信息得到采用时,其怨恨情绪明显减少。
2.召开会议
与书面汇报恰成对比的是通过人员接触获得信息,即召集有公司部经理参加的子公司管理部门会议。通过召开这类会议,公司总部和子公司之间可以展开十分细致的信息交流。不过,召开会议也有局限性,其主要缺点是信息交流所需时间长和会务成本高。克服这些缺点的办法是:由地区部门经理而不是公司总部经理召集这类会议。由于出席会议各方亲自面谈,所以不用再做电报或邮件汇报,从而减少了费用。召开会议的另一个优点是可以减少各方的误解。要想有效地使用这一方法就必须经常召集会议,以便于管理部门对当地经营活动发挥控制作用。不过,即使如此,仅仅召集会议还是不够,公司还必须要求子公司做非人员汇报以便持续地得到必要的信息。有些公司干脆召集电信会议以克服传统会议形式的许多局限性。例如,HP公司定期召开电信会议。该公司往往就某项经营事务举行一个小时的电信会议。届时公司总部的12名经理聚集于美国的某间房子里,当地9名管理人员聚于英国某处的一间房子里,双方房间里各置一台52英寸的电视屏幕和麦克风。然后双方就有关的经营问题交换信息和进行讨论。
□ 跨国营销控制体系
为了达到公司目标,管理部门必须随时纠正各子公司营销行为对于既定标准的偏离现象,换句话说,管理部门必须“控制”经营。而控制过程的最高形式就是对子公司营销行为进行必要的实际调整。在国际商业中,控制常因距离远和通讯不便而十分困难。可是,如果要想将各别市场经营纳入到国际一体化经营中去,那么保持控制又十分必要。跨国公司必须慎重其事地建立控制体系,该体系必须能使不同的国别性市场感到满意。
1.规划
规划通常不被看做控制过程的组成部分,但实际上不然。目标常在规划过程中确立,但是更重要的是应在规划中详细规定子公司为达到公司标准所必须承担的责任。规划是预防性措施,其目的就是尽量避免使用控制手段。如果子公司的经营绩效对既定计划中的标准偏离较大,那么控制手段就会转变为应急计划。有人将统一的国际规划过程称作通过“系统转移”的一体化。他们在解释其价值时说:“每个人都必须懂得和使用年度规划形式,它是我们的‘圣经’。它是我们行动的基石。它有助于教育我们的人,使他们更能适应竞争形势”。
2.组织
组织的目的是为了便于管理部门进行控制。组织机构的意义在于明确各方的职权界限、控制的等级。它确定公司不同部门之间的关系。有关组织的这些作用我们已在前文做过阐述,但是迄今我们尚未讨论组织机构的控制意义。例如,欧洲一些跨国公司主要依靠人员(各别经理)作为控制载体。事实上,欧洲跨国公司是按照经理人员的能力和品格建立组织机构,而不是按照组织形式来挑选经理人员。这既实际又有效,因为欧洲公司的经理人员队伍相对稳定。他们往往乐意一生为某一个公司效力。由于职位稳定,因此这些公司的经理人员易于彼此了解,也易于加强个人之间的关系,从而能够有效地加强非正式的汇报和交流。
如果不能凭借个人关系建立有效的组织机构,那么也可以将维持“组织的上下关系”当作战略控制的措施。“组织的上下关系”是指允许总部在变化多端的环境和形势中保持控制力的管理机制(撇开组织机构本身的变化不论)。战略控制的管理机制核心思想是:如果要使国际经营最优化,那么公司总部必须保持战略控制。为达此目的,所采取的手段不是调整组织机构本身而是维持组织的上下关系。例如,Dow公司拒绝编制书面组织机构图表,因为该公司更愿意采用非组织手段下达竞争战略指令,以保持充分的灵活机动性。
试以管理人员的管理机制说明战略控制的作用。在经理人员的配置(任免)中,有必要从公司(业务)和子公司(市场)两个方面来测衡各别管理者的优、缺点,然后将他们分别置于合适的岗位上。公司总部通过汇报系统可以确立给予当地子公司更多或更少的决策自主权。管理审核和奖励系统可以用来强化国别性利润中心的思想。公司总部对重要委员会中的成员可以按全球或国外国别性利害关系进行调整。
3.预算
预算是大多数跨国公司所使用的基本控制措施。该方法的主要特点是详细规定具体标准。它是一种有助于子公司达到这些标准的控制工具。问题是当实际经营中需要它发挥促进作用时,它却表现为一种掣肘因素。虽然预算有助于防止开销过于浪费(节流),但是其产生的控制作用实质上是消极的,因为它不能确保公司所制定的标准得到遵守。更进一步来说,如果国外子公司实际上实行财务独立核算,那么总部很难通过预算对它们进行控制。在这种情况下,管理机制显得特别重要。
4.作为利润中心的子公司
尽量减轻公司总部控制负担的一个办法是使各子公司以利润中心的态势在国外经营。在这种情况下,各子公司所负的责任有所不同。如果子公司在国外直接代表母公司经营,那么总部就可将大多数控制任务加于其上。只有当利润不能令人满意时,公司总部才插手子公司的控制事务。
以利润中心的办法控制子公司经营具有许多优点。它可最大限度地利用当地知情者进行现场决策,并使不在现场的各管理部门之间减少摩擦。这是鼓舞子公司士气的妙招,因为当地管理部门喜欢自主其事。
该方法也有一定消极意义。当地管理部门往往只考虑本市场的短期效益,因此久而久之会损害公司的长远和总体利益。另外,极端自主的子公司很难纳入公司的国际一体化经营网络之中。
5.互相依存和共同利益
控制可以具有空头和兑现两方面特点,也就是说,公司可以使用积极鼓励的刺激手段,也可以对子公司采取消极的控制策略。所谓消极控制策略,就是指公司使用法律强制和解雇的办法惩罚子公司。的确,那些经营绩效极差而又独断专行的子公司实在没有存在的必要。而所谓积极刺激手段,是指对于那些经营成就突出的子公司予以嘉奖和表彰。对于那些经营绩效平平而又无大过失的子公司则可以通过各种鼓励和直接资助的办法改善其局面。提高其经营绩效的具体办法是让它们感到自己与母公司相互依存、利益一致。此外,它们还可以从母公司那里获得如下一些实际好处:
(1)公司总部进行生产投入(从提供原材料到产成品);
(2)为子公司产品提供出口营销网络;
(3)财政援助;
(4)提供生产技术和工艺;
(5)提供营销技巧;
(6)公司总部的管理开发方案对子公司具有促销意义。
6.被许可商和分销商市场
国际公司基本上对国外被许可商和分销商没有控制权,因为公司没有控制其所有权。国际公司唯一能用作控制手段的是具有法律效力的双边协定,但是法律的约束力充其量只能保证最低程度的履约。从最坏处来看,他们可能会造成双方关系破裂,甚至国际公司有可能因此而丧失市场。因此,最好的“控制”是通过建立稳定的关系促进被许可商和分销商努力经营,以便让他们也能从公司的目标中获得收益。为了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国际公司应该向对方提供促销得力的可靠产品、有价值的营销技巧以及帮助对方提高管理效益等。只有这样,被许可商和分销才感到自己也是国际公司“家族”中的一员,从而使公司达到“控制”的目的。
六、营销审查
营销控制的又一有效工具就是营销审查。营销审查,是对企业营销环境、目标、战略和各项营销活动作出全面、系统、独立和定期的检查。通过研究分析,找出营销薄弱环节,捕捉市场机会,提出因应措施和计划,以提高企业营销效益。国际营销审查就以国际营销的主要内容为其审查对象。营销审计属于经营审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一名称是由财力审计引伸出来的,而审计内容和项目则远远超过会计事项和财务活动,而涉及营销管理的各个方面。营销审计的主要内容是:
□ 营销环境审查
1.关于宏观环境审查的内容
(1)查人口发展变化,给公司造就市场机会还是形成销售威胁,为适应其变化,公司采取哪些行动;分析居民收入、储蓄比例、市场价格以及银行信贷的变化,给公司带来的影响及其相应措施;
(2)查公司所需的自然资源、能源成本、环保措施、产品技术、加工技术的改进以及公司在技术领域内所占地位;
(3)查政府的政策、法律,对公司战略战术的影响,尤其在防治污染、解决就业、安全生产、广告宣传、价格控制等方面,及当地政府有哪些规定影响公司的营销;
(4)查客户(顾客)对公司产品侍何种态度,他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对公司营销带来什么影响。
2.关于微观环境审计的内容
(1)查公司产品的市场规模、成长率、地区销售和盈利方面的变化,公司主要细分市场的特征及其发展趋势;
(2)查客户(顾客)对公司声誉、产品质量、服务方式、销售队伍和价格高低的反应,顾客对公司和竞争者作何评价,分析不同顾客有何不同购买决策;
(3)查公司与竞争者的目标和战略特点,分析他们的优势所在、市场规模和营销动向,剖析市场趋势将影响公司与竞争者的某些产品;
(4)查公司的主销渠道,分析分销和经销的各种有利和不利条件以及各种渠道的效率和成长潜力;
(5)查公司所需关键原材料的来源前景,供应商销售条件变化趋向;
(6)查公司各项服务设施,如运输、仓库和装备的成本和更换情况。
□ 营销战略审查
(1)检查公司经营是否以市场为导向;
(2)检查营销目标是否明确,与公司的竞争地位、资源状况和市场机会是否相适应,在指导营销计划执行和实绩评估上起到什么作用;
(3)检查公司营销战略能否明确地指导营销目标的实现,是否与公司产品寿命周期所处的阶段相适应,与竞争者营销战略相比有何特点;
(4)检查公司目标细分市场的确定根据哪些准则,这些细分市场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选择出来的,公司为细分市场制定的市场地位和营销组织所采取的行动收到哪些效果等。
□ 营销组织审查
(1)检查营销主管的权责范围及其相应程度,分析营销组织结构与营销目标是否适应,营销部门与职能部门是否匹配;
(2)检查营销部门职工的培训、激励、监督和评价的方式方法;
(3)检查营销部门同市场研究、产品制造、物资采购和财务会计等部门是否保持良好的沟通和合作。
□ 营销制度审查
(1)检查营销信息系统的有效性,即它能否及时、正确地提供有关顾客、分销、经销商、竞争者、供应商以及社会各界人士,对公司产品市场发展的动脉信息;
(2)检查公司是否有效地利用信息系统所提供的调查报告,以及运用何种方法进行市场预测和销售预测,其效果如何;
(3)检查营销计划系统的有效性,看营销年度计划中的销售、市场份额、营销费用、资金运用和顾客购买行业分析等方面的执行结果,特别是检查销售预测和市场潜量估计的正确程度;检查销售定额的制定是否体现出既积极又可靠,通过努力可以达到预期水平;
(4)检查营销控制系统的有效性,公司采取什么措施去收集、组织、筛选新产品的创意构思;公司对新产品设计投资是否作过调查研究和商业分析;新产品试销试用后的市场反馈。 □ 营销年度计划审查
(1)查销售计划执行情况。通过销售差异分析和微观销售分析(即分别从产品、销售地区、贸易渠道等方面分析),找出未完成预定销售额的原因。
(2)查市场份额。通过与竞争者作比较,找到上升或下降原因。当然,有时出现下降情况是因为公司放弃某些无利可图的产品,以保持盈利水平。
(3)查营销费用率。分别列出销售队伍、广告、促销、调研和营销管理等项目的费用,各占销售总额的百分比,进行分析比较,找出增减原因。
(4)查资金运用状况。判别影响公司资产净值报酬率的各项因素和公司利润率与总资产的比率提高程度,并分析资结构(现金、应收帐款、库存以及厂房设备等),注意公司能否改善资产管理。
(5)查公司对顾客购买行为的变化。看有何追踪措施,比如,建立听取意见和建议的制度,组织顾客固定样本调查小组,定期以随机抽样方法给顾客寄送调查表等,评价公司措施的成效。
□ 营销盈利水平审查
(1)分析不同产品、市场、地区、分销渠道和公司下属的营销实体盈利率,对若干细分市场是进入、扩大、收缩还是放弃,其短期和长期的利润将达到什么水平。
(2)检查分析成本利益,哪些营销活动花费过多,哪些费用开支过大,找出成本上升的原因,提出降低成本的措施。
(3)检查各营销实体所推行的直接成本、可溯共同成本和不可溯共同成本,比较利弊,评价成本控制的效果。
□ 营销效率审查
(1)检查销售队伍效率。即:每次推销访问平均所需时间、平均收入、平均成本、费用水平以及订货单数量;每次推销发展多少新客户,丧失多少老客户;销售队伍成本占总成本的百分比。
(2)检查广告效率。
如以每种媒体和媒介工具触及一千人次为标准,其广告成本为多少;每媒介工具能引起人们注意、联想和欣喜的人在大众中所占的比重;顾客对广告内容和方法的意见;广告宣传前后,顾客对产品的态度如何。
(3)检查促销效率(包括多种多样的激发顾客购买兴趣和试用产品的方式方法)。分析每一次促销活动的成本及其对整体营销工作的影响。
(4)检查分销效率。即:销售网点的市场覆盖面;分销商、经销商、制造商代表、经纪人和代理人的作用;公司分销渠道的布局改进方案;存货控制办法、仓库位置、运输方式的效果。营销审计的范围远比财务审计宽广,同管理审计相比,则有异曲同工之妙,但其目标、重点更为明确,是促使公司发展的重要工作。
关于营销计划审计,主要是检查计划目标是否实现,抓住销售分析、市场份额分析、销售费用率分析、财务分析、顾客态度分析等进行审核;关于营销战略审计,主要是检查公司是否在市场、产品和渠道等方面寻求最佳机会;关于营销效率审计,主要是抓住销售队伍、广告、促销、分销以及储运等环节进行审核;关于盈利率审计,主要是检查公司哪些地方赚钱、哪些地方亏损。
通过营销审计,能否对公司经营效益起促进作用,关键在于必须做到以下四点:
(1)检查的合成全面性。营销审计涉及公司全部营销活动。如果仅仅涉及销售队伍、定价、渠道,那么,这只是一种功能性审计,有很大的局限性。只有全面的营销审计,才能更有效地将公司营销弊端的盖子全部揭开。
(2)诊断的系统性。营销审计包括一系列有秩序的审核项目。因为经营不对头而产生的“病灶”,并非一望即知,必须经过系统检查,才能正确诊断,并开出“药方”,制定改进措施。 (3)分析的独立性。营销审计有六种途径:自我审计;交叉审计;上级公司审计;公司审计部门审计;公司组织专门小组审计;邀请专家、学者进行“会诊”审计。
(4)执行的定期性。营销审计并非权宜之计,而是需要定期而持续地进行的。及时找到问题症结,将有助于改进销售,提高效益。
□ 制定营销战略的基础审查
公司的营销战略应该建立在对目标、市场、竞争者、内部资源有全面认识的基础上,使营销目标、营销环境和公司资源三者之间达到动态平衡。这是制定营销战略的基础。营销战略审计的内容是以下几方面:
1.营销目标
(1)要求营销目标符合国家宏观经济状况,反映市场的需求,并与环境变化趋势保持协调,与公司内部资源的应变能力保持平衡;
(2)要求营销目标全面反映营销的各个环节正常运转,克服单打一倾向,以防止市场脱销或库存积压;
(3)要求营销目标确定优先次序,应切实理顺各个目标之间的关系,合理地确定各个目标实现的时间顺序,并能抓住有利时间,引导市场营销向预期目标发展。
市场机会分析
(1)弄清市场有些什么需求,他们愿意付出多大代价?
(2)弄清能为公司在近中期获得最低限度的利润是多少?远期能给公司发展提供什么市场机会?
(3)弄清本公司产品和相邻产品的关系,会给产品销售造成多大影响?
3.竞争者有关情况
(1)竞争对手的生产规模、地理位置、营销战略以及领导班子的素质和决策风格;
(2)竞争对手的产品组合,包括产品线的构成、产品的技术水平、功能、质量、成本、包装、价格、工艺以及生产效率等等;
(3)竞争对手的市场地位,包括目标市场、销售量及期增长率、市场占有率、市场覆盖以及发展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的力量;
(4)竞争对手的销售系统,包括销售组织、人员构成、流通渠道的构成、销售网点的分布、各个流通环节的差别,以及各代理商的态度、销售服务项目、服务网点分布等;
(5)竞争对手的促销活动,包括销售策略、推销方式以及广告宣传等;
(6)竞争对手的财务状况,包括其产品成本和价格组成、公司资金来源和占用情况、公司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以及信贷能力和其他筹资能力;
(7)竞争对手的技术素质和管理素质;
(8)竞争对手的自然资源状况、能源供应状况、原料供应渠道以及原料价格变动的承受能力;(9)潜在竞争对手的有关情况。
4.内部资源
(1)产品评价。通过与竞争对手的产品比较,评价本公司产品质量、技术、功能、价格、服务等方面的优缺点,以确定产品赶超目标;对照用户的要求,评价产品满足用户要求的程度,明确产品改进方向;评价产品对公司利润的贡献,多品种生产要弄清每个品种对公司利润贡献的大小和对公司总利润的影响程度;评价产品的前途和风险,即产品的市场需求有没有发展前途,产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有没有生存能力,预测各种不利因素对公司会带来什么风险。
(2)职工素质评价。
公司职工的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公司兴衰。因此,必须全面检查了解本公司职工的素质特别要了解关键的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技术工人的情况,以使营销战徊能与公司的人力资源相适应。
(3)内部物质条件评价。即对公司营销活动的物质基础进行评价,主要包括公司的生产能力、技术水平、原材料来源、信贷能力、筹款能力和信息灵敏程度。通过这些评价,明确公司在营方面能干些什么。
5.公司实力和弱点
审查公司实力和弱点的目的,在于认清公司的竞争优势,这是营销战略的核心所在。一般可分四个步骤进行检查:
(1)评价当前公司的市场位置,即在竞争中的位置;
(2)分析公司面临的外部环境,即主要的机会和威胁;
(3)分析公司主要资源的技术;
(4)找出存在的差距。这里要特别注意怎样正确分析判断其优势或劣势。由于公司的类型不同,产品的批量也不同,所以可分别或综合运用产品寿命周期曲线等分析方法来判断,而判断的重点是产品/市场的发展阶段,而不是行业和吸引力。这是因为,即使行业的吸引力不大,公司处于高度发展的行业之中,如果公司本身经营管理不善,同样不能形成竞争优势。相反,公司虽然处于衰退行业,但由于营销绩效卓越,结果不仅能生存,而且会有良好的经济效益。
□ 关于营销战略类型的审查
营销战略是以产品/市场发展阶段的角度作为出发点的。对不同的营销战略类型,应采取不同的审计方法。
1.“增加份额战略”
公司采用此种战略的目的,是为了改变公司的市场位置,有效而持久地增加公司的市场份额。采取这种营销战略,通常是发生在产品/市场发展的开发阶段。公司采用这种战略必须具备如下条件:
(1)需要大量投资。产品和市场都在发展,公司要增加市场份额,必须投入大量资金。 (2)公司必须预测到竞争位置不断变化的结果。行业内各个公司为了增加自己的市场份额,不断地增加投资,导致原有的竞争位置发生变化。有的可能从弱的地位上升到强的地位,有的则可能下降。
(3)公司应针对市场的不同需要随机应变,确定竞争的重点,从而建立本公司的优势。 (4)公司要具有高度的开拓精神,这是开发阶段最关键的一着。
上述四条所起的指导作用有多大,最后取决于公司本身独特的创造性。
2.“增长战略”
增长战略的目的,是在市场迅速发展的条件下,保持公司现有的竞争优势。采取这种战略一般是在产品/市场发展的成长阶段。这个阶段的特点是:市场增长由慢到快,然后逐步趋于缓和,同时竞争比较激烈。因此,为了实现增长战略,一般应注意:
(1)公司必须取得与市场发展相适应的资源,以及融通资金、扩大销售渠道,从而保持当前的竞争位置;
(2)在市场增长变得缓慢而竞争更加激烈的时候,公司为了有效地竞争,需采取强有力的竞争手段,力图促进市场增长。
3.“利润战略”
利润战略的目的,是为了最大限度地增加公司现有的资源经济效益的提高。采取此种战略多半在产品/市场发展的成熟阶段。这个阶段的特点是:市场增长变得比较缓慢,竞争也相对稳定。因此,便追求最大的获利能力,以便取得最大的利润。具体审查时要注意到:当产品/市场发展到成熟阶段,公司战略重点就应从市场开发和获取资金转向市场细分和资产利用。公司执行这种战略应做好两件事:第一件事是为了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公司应当重新调整、合理分配现有资源;第二件事是要密切监视公司外部环境的变化,从而及时提出公司进一步发展的行动方案。
4.“集中市场和削减资金战略”
这个战略的目的是要重新安排生产经营规模和资金,增进公司的短期盈利和长期效益。采取这种战略一般在产品/市场发展成熟阶段或开始衰退阶段。公司采取这种战略是为了恰如其分地缩小公司经营规模,削减投资总额,并将战略重点集中在具有最大优势的细分市场上。这种战略的具体实施应考虑到公司销售额与行业领先公司销售额的比例关系。如果这个比率在15%或15%以上,则可以采用信中市场战略,相应地调整投资水平;如果销售比率在5%以下,公司则应大幅度削减资金,将市场集中在栽一范围内但又不会被侵占的细分市场上,以防御同业竞争者袭击,同时积集力量,及时出击。如果公司这样去做有困难,那么,就要考虑是否打算清理业务,准备退出市场。
5.“转变战略”
这种战略的目的,是尽快地阻止和扭转衰退的局面。公司在决定采取这种战略时,应考虑两个问题:
(1)公司还能在长期内获利吗?如果能,那末在长期内继续经营的价值是否大于清理的价值。
(2)引起公司产品/市场发生衰退原因找到没有?是战略本身无效,还是执行战略过程中方法和策略不当?如属于方法、策略不当,则应改进执行,以免公司资源和技术继续受损;如属于战略本身缺陷,则应重新制定新的战略方案,尽力保护执行新战略必备的资源和技术。
在审计过程值得注意的是,不管公司采取什么类型的转变战略,在接近破产的情况下,公司
要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大力支持那些会在短期内产生收益的经营活动。
6.“退出战略”
这种战略的目的,是公司在谨慎地退出市场时,应尽可能多地收回资金。一般可以采取
两种方式:一是在退出的过程中尽可能收回一部分资金;二是通过清理或停止经营及早退出
市场。公司如果采取这种战略方式可以有三种做法:①削减费用,降低成本;②削减资金;
③削减产品。但是,这种做法仅对含较高的可控固定成本的产品比较适宜,而对固定成本较
低的产品则难度较大。
□ 关于拓展市场战略的审查
拓展市场战略审查,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专业经营战略
公司主管必须具备专业商品知识,对商品的原料、零部件、加工程序、功能特点、使用方式、外型设计、包装形式以及科技艺术化的观念等,都要深入了解。此外,还要熟悉市场状态、市场价格、消费需求、竞争对手等情况。这样,赢得买主的信任,做成更多的生意。
2.系列经营战略
系统经营就是在专业经营的领域中接连扩展,增加销售金额。公司不是产单一产品,而是详细规划设计以两种以上个别产品组合而成的系列产品,它的附加价值远比单一产品为大。因此,以单一产品和系列产品两者并进,这是一个有前途的经营方式。
3.多角经营战略
多角产品的范围不宜太大,多角产品所需的知识及人才必须配备齐全;多角产品的市场发展要具有一定潜力。
4.合作经营战略
合作经营是一种对合作者双方都有利的一种经营方式。与海外商人结盟在国内或国外生产成型配件,运销海外各地,比整套出口能赚更多的钱。另外,以品牌并列的合作经营方式,也是建立自有品牌的一种有效起点。还有,用国际结盟方式出口,最值得提倡推广。在审查中要注意,公司是否做到:合作者双方利用各自的优势,相辅相成,合作生产,共同销售。 5.优势经营战略
优势经营就是运用别国或别的厂商所没有的或较弱的经营资源,充分发挥本公司的长处,取得优势效
□ 销售收入绩效评核审查
1.销售绩效评核分析
重点在于了解公司销售收入扩大的程度。具体内容包括:与上年度比较增减额,过去直到现在的趋势;在同业中所处位置;售价涨跌和销售量增减对销售收入增减的影响程度,其计算公式是:
销售差异=当期销售收入=前期销售收入
=当期售价(P)×当期销售量(Q)-前期售价(P′)×前期销售量(Q′)
=售价差异+数量差异
=(P-P′)Q+(Q-Q′)P′
2.利益评核分析
利润评核分析就是销售利益率的评核分析。一般包括:销售总利益率、销售利益率、营业利益率、经营利益率等。各海外子公司主要任务在于确保和提高销售总利益和销售利益率。 销售总利益率为销售收入减去销售成本后的销售总利益对销售成本的比率。
销售利益率则为销售总利益率减去销售费用率之差。
利益评核分析,也可看作是对成本性的评核分析,由于销售成本率和销售费用率降低的结果,将能促使销售总利益率和销售利益率的提高。
3.成长评核分析
即评核当年度销售收入比上年度增减多少百分比。由于销售收入为售价为销售量的乘积,所以,销售收入成长率也可用售价变动率和销售量增减率的积加以表示:
销售收入成长率=当年销售收入/上年销售收入
=当年售价×当年销售量/上年售价×上年销售量
=售价变动率×销售量增减率
如果成长率在100%以上,是因售价提高所致,则销售量增减一定在100%以下,这表明市场占有率已走下坡路。所以,对销售收入成长率的审查,不能仅仅看表面数字,而应该确实了解其构成内容,以求出实质成长率。此外,成长率除了同上年比较,还应同上年同月比较,这对于季节性产品尤为必要。通过当年销售动态同上年市场动向对应比较,可评核市场营销状况。
4.市场评核分析
它包括市场占有率的期间比较,以及同竞争厂商比较,其中同上年比较市场占有率状况,也可作为评核前述市场扩大率的参考。市场占有率通过以年度计算求得,然而,最好以月计算求得。此外,如能确保并提高市场占有率,必须努力确保和提高销售收入较高月份的市场占有率,并使市场扩大率达100%以上。
5.客户评核分析
销售收入可分为新客户和既有客户两项。既有客户的销售收入同上年度比较,可得知既有客户订货状况。对这两种客户销售收入的评核分析,可用下述公司:
新客户销售收入比率=新客户销售收入/销售收入×100%
既有客户销售收入比率=既有客户销售收入/销售收入×100%
为提高市场占有率和竞争能力,往往需要扩大新客户销售收入比率,并同时确保当年度既有客户的销售收入。对既有客户销售收入的确保程度,可以运用下列公式进行检查: 既有客户销售收入确保率=当年度既有客户销售收入/上年度既有客户销售收入×100%
如果既有客户销售收入有设定的成长率,那么,上述公式应加上成长率后计算。此项比率以在100%以上为好,表明公司产品受订率高,市场占有率相应有所提高。同样,新客户销售收入比率增加,也表示销售攻势很强,从而扩大了市场份额。
□ 销售费用绩效审查
销售费用绩效的审查内容应该包括三项:销售费用增减比率、销售费用组成比率、销售费用率高低的评核分析。
销售费用的评核分析,即在确认销售费用增减状况之后,将本年度销售费用的各个项目,分别同上年度进行比较,并进行销售费用率增减分析。
销售费用组成比率分析,是了解各费用项目金额占整个销售费用的比重后,针对重点费用项目进行分析检查。
销售费用的增减比率分析,以下列方式表示:
(1)各费用项目增减率与合计增减率的比较。如果各费用项目增减率大于销售费用增减率,说明当期的组成比率较前期为高;如果各费用项目增减率小于销售费用增减率,说明当期的组成比率较前期为低。
(2)各费用项目增减与销售收入增减的比较。如果各费用项目增减率大于销售收入增减率,说明当期的销售费用率较前期为高;如果各费用项目增减率小于销售收入增减率,说明当期的销售费用率较前期为低。
销售费用包括固定销售费用和变动销售费用。固定销售费用,包括人事费用、交际费用和坏帐损失等;变动销售费用则包括佣金、运费、销售促进费用等。
对固定销售费用,应分析其增减率的变化。因为固定销售费用在某一期间内金额相对稳定,但比率会随销售收入的增减而升降。
变动销售费用的发生金额随销售收入的增减而变动,所以,以使数值增减分析较为适宜。
审查销售费用的重点,一般放在变动销售费用方面,特别是销售条件费用的变动状况。所谓销售条件费用,是为达成客户订货的销售条件而发生的费用。如折扣损失、折让损失、样品和备品的无偿赠送、佣金等费用。销售条件费用的多少,取决于营销策略和营销业务的熟悉程度。这是营销绩效审计所不可忽视的项目。
□ 推销活动绩效审查
审查此项活动,应作如下三种分析:
1.访问活动内容分析
(1)推销活动时间分析。通常包括访问准备时间、移动时间、面谈时间、等待时间、无谓时间,其中以生产性的面谈时间为最重要。
(2)推销活动能力分析。一般可用访问次数和访问家数表示。访问次数是表示访问活动能力的数值,根据地区大小、新客户密集程度和对象客户层次不同而定。确定标准访问次数是相当困难的。因此,检查时必须从实际出发。访问家数则表示市场管理能力的数值。每月访问的家数越多,则成果也越大。由于访问次数有期限度,访问频率也有上限,所以,对每月访问客户家数应加以固定。此时,销售收入是否增加,有赖于客户特性。
(3)访问频率分析。通常采用两种方法进行评核分析:一是一天的平均访问次数,即由于开拓新客户或进行比较深入的商谈,访问次数常常因此而有所增减,为了便于管理,最好是设定每月的日平均访问次数基准,检查时就以此作为评核之用;二是对同一客户的访问次数,访问计划通常来自客户的平均订货期间与重复程度这两个数值,以此划分客户等级。对客户的访问频率分析一般以大客户为主,但如果对某客户的访问频率出奇地高,应详细查明原因。(4)访问客户类别分析。分析每月访问客户中,哪些是新客户,哪些是既有客户,访问活动应以开拓新客户为重点,力争维护既有客户。
(5)访问内容分析。访问通常分为商谈访问和事后访问,可通过销售日报计算有效访问率,并分析有效访问中商谈访问和事后访问所占比率。
2.新客户分析
可作如下四项审查:
访问客户率=访问客户数/对象客户数 新客户率=新客户数/访问客户数
既有客户率=成交客户数/既有客户数 新客户分配率=当月访问客户总次数/新客户数
访问客户率越低,表示越需要加强市场开拓能力。由于客户为开拓营销工作的主要对象,其比率可充分显示营销部门的市场开拓能力。
既有客户率则表示市场占有率高低与市场饱和状态,数值越高,则表示扩大市场的机会越少。新客户分配率的倒数为新客户倍数,乘以月间的可能访问家数,可以求出新客户可能访问家数,以此评核推销人员的保有新客户数是否达到标准。如果推销活动的能力还很薄弱,就有扩大新客户数的必要。
3.商谈内容和受订内容分析
对商谈内容可用下列各指标分析:
示范件数率=示范件数/访问家数 示范效率=受订件数/示范件数
抵价核定率=抵价核定件数/访问家数 抵价核定成功率=受订件数/抵价核定件数
抵价受订率=抵价件数/受订件数
抵价,是指出售新品、收回旧品抵扣部分价款。
受订内容可用下列各式分析:
受订率=受订件数/访问家数 新客户受订比率=新客户受订件数/受订件数
新客户取得比率=新客户受订家数/新客户访问家数
如果要扩大市场,就必须提高新客户受订比率和新客户取得比率,并确保既有客户不变。
□ 货款回收和成品库存绩效评核分析
1.货款回收绩效评核分析
产品销出,货款收回,才算交易完成。帐款回收时间越短,公司资金周转越畅,货款变成坏帐的机会就越少。
对货款回收绩效评核分析有如下几个公式:
应收帐款回收率=回收金额/应收帐款金额
货款回收率=当期回收金额/当期销售收入 应收债权率=应收债权/销售收入
呆帐率=呆帐金额/销售收入
其中应收帐款回收率、货款回收率越高,表示货款回收快,有利于公司的资金周转,应收债权率、呆帐率越低越好,表示悬帐、呆帐越少。
2.成品库存绩效评核分析
可用下列公式:
制成品周转率=成品库存金额/销售成本 库存达成率=成品库存金额/标准库存金额
制成品周转率,即制成品周转期,包括销售期、库存期和持有期。库存达成率,则为成品库存金额和目标库存金额的比率。两项数值越低越好,表示成品库存越少,周转期越短,有利于营运资金的周转。
□ 销售效率审查
销售地区的效率评核分析
首先选定各销售区域的比较
比如,以购买力指数作为各销售地区期望销售的基础,然后用实际销售数除以期望销售数,即可得出效率指数。各销售地区的期望销售,按各地区购买力指数分派,期末时同实际销售作比较,即可得出各销售地区的销售效率。
由表9.4.4可见,销售区域G的效率指数为100,表示实际销售和期望销售相等。销售区域E的效率指数最高。
2.销售人员效率评核分析
公司的销售人员各人有一定的销售区域分工,分析检查其效率可运用如下方法。
(1)计算销售效率指数。
销售区域〖WB〗A:(6÷12)×100=50
〖DW〗B:(4÷6)×100=67
〖DW〗C:(8÷8)×100=100
〖DW〗D:(16÷10)×100=160
〖DW〗E:(8÷4)×100=200
达到销售目标者为区域C,超目标者有D和E,未达销售目标者有A和B。
(2)进一步分析各销售人员的效率。
(3)各销售区域评核。
销售区域A,虽然平均定单销售额很高,达到857元,但效率指数却最低,只有50,定单/访问比率仅为35%。其原因可能有四点:①这个区域销售人员访问主顾不尽努力;②该区域主顾多属小主顾,定单自然不多,销售潜量不高;③该区竞争十分激烈,销售目标定得过高,力所未及;④该公司的推广工作不深入,产品交货日期延误,服务设备不足。
销售区域B,虽定单/访问比率达到70%,接受的平均定单销售额为667元,但效率指数67,仍为偏低,实际总销售在五个销售区域中为最低,佣金收入也最低,很可能佣金收入过低对他们激励不移。
销售区域C,平均定单销售目标只有592元,其原因可能是:主顾经营规模小,销售人员还不善于向大主顾推广。
销售区域D,定单/访问比率最高,需作进一步研究分析,以找出其正原因。
销售区域E,销售总效率为五个区之冠,不过定单/访问比率仅为40%,主顾数目不多,平均定单销售额达到2000元,分明是遇到大客户,做成了几笔大生意。
(4)检查销售人员的执行工作准则。检查销售员的效率,除了数量评核外,还应检查他们是否遵守工作准则:
①树立自信心。推销员要把产品、服务或构想推荐给客户,必须对公司产品、服务或构想充满信心。
②实话实说。说实话是推销员博得客户信任的基础,不承诺自己做不到的事情,虚伪不实总有一天会失去客户。
③抱定奉献的决心。把推销工作视作一种奉献,全心全意投入,才能引起客户的信任。 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要站在消费者立场上,为消费者着想,遵守当地风俗习惯,才能取得他们的欢心。连自己都看不入眼的东西,切勿推销给别人。
⑤对顾客负责。这是销售员的职业道德,只有对顾客负责才能做得成生意。
⑥要有服务的热忱。销售员要以热忱的服务,得到客户的好感。当他们拜访客户时,要怀着一颗服务的心,随时准备提供最佳服务。
⑦追踪客户的满意程度。推销员在促成交易后,要做追踪工作,以确知客户是否满意。 ⑧倾听客户的抱怨。推销员要根据顾客的抱怨,审慎处理。这是给顾客又一次服务。
⑨勇于认错,及时改进。推销员不要因为好面子而强词夺理。不然,即使能言善辩,也会失去销售机会。
⑩保持良好风度和形象。不埋怨公司,不指责同事,也不伤害竞争者,心平气和,高瞻
远瞩。
□ 市场占有
第五章 哈佛经理的国际营管理
国际市场营销是指企业为了满足国际市场需要,实现企业的战略任务和目标而进行的多国性市场营销活动。换言之,国际市场营销是指企业进行的超越国界的市场营销活动。
国际市场营销的基本原理与国内市场营销相同。但是,由于国际市场营销的对象是本国以外的其他国家的市场,这就增加了企业市场营销的复杂性。企业必须认真研究国外环境,并制定出适应该国环境的市场营销方案。因此,国际市场营销比国内市场营销更复杂、更困难,需要解决更多的问题,作更多的决策。
一、国际市场营销与国际贸易的关系
国际贸易是指世界各国相互之间的产品和劳务的交换,由世界各国的对外贸易所构成,为一定时期世界贸易的总和。国际市场营销是指超越国界的市场营销活动,这里的市场营销活动,主要是指企业为向国际市场销售适销对路的产品和劳务而进行的产品规划与开发、产品定价、产品分销、产品促销以及国际市场营销信息的搜集与分析等活动。
国际贸易与国际市场营销都是以获得利润收入为目的而进行的超越国界的经济活动。尽管二者存在着某些共同点和相通性,但也有着许多重要区别,存在着差异性。
(1)既然国际贸易由世界各国的对外贸易所构成,而每一国家的对外贸易又都有进口贸易和出口贸易,因此,国际贸易包括购进和售出两个主要方面。而国际市场营销则仅强调售出这一个方面(而且,这里的售出也不一定就是出口),即通过了解国际市场需求,向国际市场销售适销对路的产品或劳务,从而获得收入。当然,国际市场营销也不是毫不涉及购进。
(2)就国际贸易而言,产品和劳务的交换必须是超越国界的交换,即参加交换的产品和劳务必须真正从一国转移到另一国。而国际市场营销,作为超越国界的市场营销活动,是指这些活动超越国界,而不是指产品和劳务超越国界。企业在进行国际市场营销时,其产品和劳务可以超越国界,也可以不超越国界。例如,某企业在若干个国家分别设有生产厂,生产出的产品用于满足东道国市场需要,这样,尽管企业产品并未发生超越国界的交换(而是当地生产,当地销售),但企业所进行的市场营销活动却是超越国界的。这是因为,企业要对国外的各生产厂进行整体规划与协调,制定各自发展战略与经营战略。国际贸易与国际市场营销的这一差异性,反映到统计数据上,就表现为国际市场营销额往往大于国际贸易额。
(3)国际市场营销要涉及整体市场营销过程与企业发展战略问题。从纵的方面,自市场分析与市场机会的寻求、市场营销目标的确定到市场营销计划的制定、执行与控制,都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战略、战术、措施、方法;从横的方面,所有相关的市场营销手段(如产品战略、决策与管理,定价战略、决策与管理,渠道战略、决策与管理,促销战略、决策与管理等),都要根据市场营销观念和市场营销目标加以协调配合,力求最佳地运用。而国际贸易则与之不同。尽管国际贸易也要涉及某些市场营销活动,如产品购销、实体分配、产品定价等,但在进行这些活动时往往缺乏整体的计划、组织与控制。
(4)国际贸易的原动力是比较利益,而国际市场营销的原动力则是企业决策(通常是以追求利润为动机的决策)。
(5)国际贸易所依赖的信息来源主要是国际收支状况,而国际市场营销所依赖的信息来源则主要是企业市场营销记录。
(6)国际贸易只涉及部分市场营销活动,如产品购销、实体分配、产品定价等,而不进行产品分销渠道的管理,一般也不进行市场营销研究、产品开发、促销等市场营销活动。而国际市场营销则涉及上述所有活动。
二、国际市场营销的重要性
企业经营活动的国际化,是一种广泛的现象和必然的趋势。由于下列因素的作用,国际市场营销愈加显得重要:
(1)市场趋向的变化。由于经济的发展和生产水平的提高,一些国家国内市场容量相对生产来说越来越有限,国内市场上的竞争亦越来越激烈。由于传统的国内市场已不能充分吸收现有的产品量,而为了降低生产成本、取得规模经济效益又必须达到一定的生产批量时,企业就不得不向新的市场渗透,将自己的生产和销售转向国际化。同时,由于资本积累的增加,企业经营规模的扩大和发展,更迫使企业越出有限的国内市场,向国际化、全球化发展。
(2)产品生命周期呈缩短的趋势。几乎所有的产品都有其生命周期。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新产品不断涌现,信息传播媒介的增加和传播速度的加快,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消费观念的迅速更新,使产品的生命周期越来越趋于缩短。由于产品生命周期的缩短,使产品研究开发投资的收回和预期利润的实现变得愈发困难。在产品的成熟期和下降期,市场竞争加剧,边际利润出现平均化,企业便开始努力变换产品的品种和向国际市场扩张,以保持所并扩大企业利润。另一方面,由于同一产品在不同市场上的生命周期不同,在一个国家的市场上已经进入成熟期或下降期的产品,在另一个国家的市场上可能刚刚进入增长期,而在其他国家的市场上则可能处在介绍期。这就是说,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生命周期要远较在某一国特别是发达国家国内市场上的生命周期长得多。因此,将产品扩大到国际市场上,成为延长产品生命周期,保持并增加企业利润的必要手段。
(3)诸如劳动力费用等这样一些标准费用价格方面在国际间存在巨大差别的事实,也促使企业把生产转移到低成本的国家,在世界范围内规划生产经营的最佳配置,并向全世界销售产品。只有这样,企业才能保证其产品成本的降低,增强其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保证企业经营的最佳整体效益。
此外,由于当今世界政治和社会环境复杂性的增加,也迫使企业经营活动向国际化发展。政治和社会环境复杂性的增加,一方面要求将企业经营分散在许多国家进行,以分散企业风险,避免因某一国环境的剧变导致企业蒙受重大损失。另一方面,环境的复杂性要求企业深入各国市场,充分研究了解各国市场环境,紧密结合当地市场情况进行生产和销售。这样才能真正进入并保持其在各国的市场,避免或减少这些国家中某些阻碍企业经营发展的因素(如关税壁垒等保护主义措施)。
由此可见,企业活动国际化,进行国际市场营销,乃是当今世界经济、市场和企业发展的必然要求。企业(特别是大企业)只有进入国际市场,进行国际市场营销,才能不断降低产品成本,保证企业利润;才能保持企业竞争优势;才能保持并扩大企业的市场,企业也才能生存和发展。
目前,在西方许多大企业中,国际市场营销成为维持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第一大支柱。它们在世界范围内组织生产和销售,成为多国性的跨国企业,其主要的经营管理活动就是国际市场营销。例如,荷兰菲利浦电子跨国公司的各种产品由遍布全球的420个工厂生产,并在世界范围销售,在其每年300亿美元的营业额中,欧洲占59%,美国和加拿大占24%,南美洲占6%,非洲占2%,亚洲和大洋洲占9%。1987年,泛美航空公司、埃克森、德士古、莫尔比等公司的国外营业额都超过了各自营业总额的60%;可口可乐、福特、杜邦、吉列等公司的利润中有50%来自国外。而且,当前西方国家企业跨国化的潮流还在继续扩大。大公司如此,中小企业也日益重视国际市场营销,据统计,在美国制造业中从事国际市场营销的企业超过25000家,并且在不断增加。
三、比较市场营销
随着国际市场营销重要性的日益突出,国际市场营销活动日益广泛,国际市场营销的方法也逐步发展和完善起来。其中最为重要的方法之一,就是比较市场营销。
比较市场营销,就是将两个或者多个国家的社会经济环境和市场营销系统及其活动,运用比较对照的方法进行系统的、有机的比较分析研究,考察它们之间的异同及造成这些异同的原因,以更有效地进行市场营销活动。
如前所述,国家市场营销涉及本国以外的市场,从事国际市场营销的企业经常面临着陌生的国外市场环境。现代市场学认为,市场营销成功的关键在于企业对所处环境的适应程度。对于国际市场营销来说更是如此。成功的国际市场营销的关键在于适应一种不断变化的、多半是不可控制的、没有经历过而又常常不可思议的环境。要适应环境首先就要了解环境,并且知道如何去适应环境,然后再对自己进行科学合理的决策调整。比较市场营销对于做到、做好这些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比较市场营销由一整套比较分析方法组成,其主要方法有三种:①描述分析;②环境分析;③比较分析。这一系列比较分析方法,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对对象国的社会经济环境和市场营销系统进行研究。通过这样的研究,考察因环境不同而产生的不同的市场营销系统及其活动过程,得出社会经济环境同市场营销系统及其活动之间的因果关系和相关程度,指导企业科学地设计其市场营销战略和策略,以更好地适应市场环境,满足市场需要,取得企业国际市场营销活动的成功。
比较市场营销不仅指导企业更有效地进行国际市场营销,而且有助于建立和发展市场营销的一般理论和方法;有助于不断提高市场营销管理和技术水平;有助于进一步加深人们对市场营销的理解,拓宽人们的视野。这是因为通过各国间的比较研究,人们可以更为清楚地看到和总结出市场营销中一些带有普遍性的、共同的东西,取长补短,总结各国经验,从而提高市场营销的总体水平。所以,比较市场营销越来越受到各国市场营销学界和企业界的重视,其本身的理论和方法也在不断地发展。
四、选择国际市场
一个企业进行国际市场营销可能是由于下列原因:国内的出口商、国外的进口商或外国政府要求企业对外销售;企业的生产能力过剩;在其他国家发现了比国内市场更大的市场和更好的市场营销机会。
到国外从事市场营销之前,企业应当明确其国际市场营销的目标和政策。这包括以下几项决策:
(1)对外销售额占企业总销售额的比重。为了避免风险,大多数企业在开始从事对外贸易时这个比重都很小。有些企业干脆将对外经营看作是全部业务的一小部分,打算一直把这个比重保持在较低水平上。相反,有些企业则制定较大的国际市场营销规划,极重视其对外业务,有时甚至超过了对国内市场营销的重视程度。
(2)企业要在仅仅几个还是很多国家里进行市场营销。这项决策制定的好坏,相当大程度上决定了企业国际市场营销的成败。企业进行这项决策时,既要考虑每个国家的市场特点,又要考虑企业从事国际市场营销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资源充足的大企业可以同时在许多国家经营,而中小企业却只宜致力于个别国外市场。
(3)企业要进入的国家的类型。一个国家能否成为对企业有吸引力的市场,主要取决于产品因素、地理因素、人均收入、人口、政治气候以及其他许多因素。销售时有时倾向于只同某些类型国家和地区打交道。
初步确定了可能的国外市场之后,企业还要认真分析每一个市场,并按某些标准对其排列顺序,以便选择要进入的市场。排序标准可以有市场规模、市场增长率、经营费用、比较优势以及风险大小等。这些排序活动的核心是要确定企业在每个国外市场可能获得的投资收益率。这包括以下五个步骤:
(1)估计目前市场潜量。就是估计每个国外市场的目前市场潜量。这一步可以通过利用公开出版的资料以及公司自行调查搜集的资料来完成。
(2)预测未来市场潜量。包括对某个国家的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方面的不稳定性的预测。这项工作比较困难,因为企业只能依靠新闻媒介报道提供的信息作出判断。
(3)预测销售潜量。这需要预测企业的潜在的市场占有率。由于这项工作要在国外市场环境中进行,因而也是一项复杂的工作。
(4)预测成本和利润。企业进入国际市场营销的成本取决于企业进行国际市场的方式。如果采取出口或许可证贸易的形式,其成本将在合同中阐明;如果直接在国外生产,那么成本估计便需要了解国外市场的劳动力成本、税率、贸易惯例等。估计的销售额减去估计的成本费用就得到企业的计划年度利润。
(5)估计投资收益率。估计的收入额同投资额相比,就得到投资收益率。这个投资收益率应达到企业正常的投资收益率目标,并能够补偿企业在国外遇到的市场环境的不稳定性。
五、进入国际市场的战略
一旦决定了在哪些国外市场销售,企业就必须决定它进入这些国外市场的战略。一般说来,企业进入国际市场有三种战略可供选择,即出口、合营和直接对外投资。视其需要,企业可以选择一种或同时选择几种战略。
□ 出口
出口是企业进入国际市场最简单的方式。出口有偶然出口和主动出口之分。前者是企业消极地进入国际市场,不时地出口企业剩余的货物,这时企业把出口看作是其全部业务的极小部分;而主动出口则是公司根据国际市场需要,积极扩大对某一市场的出口。对于出口市场,企业可能修改也可能不修改其产品。
出口有两种方式:间接出口和直接出口。
1. 间接出口
间接出口就是企业把自己生产出来的产品,卖给出口贸易机构或国外的伙伴,由他们负责向国际市场销售。根据自身需要,从事间接出口的企业可以选择下列不同类型的中间商:
(1)国内出口商。这种中间商购买制造商的产品,并自己负责把产品销往国外。
(2)国内出口代理商。这种代理商替企业寻找国外购买者,同时抽取一定的佣金。贸易公司亦属此类。
(3)合作组织。合作组织代表几个制造商进行出口活动。它通常在一定程度上接受这些制造商的管理。初级产品制造商常常利用这种出口方式。
(4)出口管理公司。这种中间商管理企业的出口业务,同时收取一定费用。
进行间接出口时,由于产品是利用中间商销售到国际市场的,因此企业不需要设立出口专门机构,不需要增加国际市场营销人员,这样便节省了投资。其次,企业可以利用出口贸易机构或国外伙伴的业务部门、销售渠道和经验把产品较快地销售出去,又可以从出口贸易机构或外国伙伴那里了解市场信息,无须亲自搞市场调查。最后,间接出口风险极小。当然,间接出口也有缺点。如企业不能完全控制其国际市场营销,缺少直接的市场信息反馈,就难学到国际市场营销的知识、经验。
2.直接出口
直接出口就是企业将产品出售给国外市场上独立的经销商或进口商。严格说来,采取直接出口的方式,企业才算真正开始从事国际市场营销。企业的直接出口可以有四种方式:
(1)设立国内出口部。该部门负责实际的对外销售工作。它通常由一名出口销售经理和几名职员组成。它有可能演变成为独立的出口部门,负责企业所有有关出口的业务,甚至还可能成为企业的销售子公司,单独计算赢利。
(2)海外销售分公司。建立海外销售分公司使企业能够扩大在国外的市场占有 率,并且能更完全地控制国际市场营销。这种销售分公司主要从事销售分配,还可能经营仓储和促销业务。有时,它也可作为产品展览中心或顾客服务中心。
(3)巡回出口销售代表。即企业派其国内销售代表到国外市场寻找生意。
(4)国外经销商和代理商。国际经销商直接购买企业产品,拥有产品所有权;而国外代理商是代表企业在国际市场推销企业产品,不占有产品,但要抽取佣金。在企业不了解国外市场又想尽快地进入国际市场时,可以把产品卖给国外经销商,或委托国外代理商代售。
企业利用直接出口进入国际市场有许多好处。首先,企业可根据国际市场的情况和变化自由选择国外市场。其次,企业可迅速而准确地获得市场信息。最后,企业还可借此获得国际市场营销的经验,并拥有对国际市场营销较大的控制权。直接出口方式的缺点是,企业要增加国际市场营销人员,或增设负责出口的专门机构,这样就增加了市场营销费用。企业必须亲自经营出口业务,工作量大,责任较重。从事直接出口时,还会遇到各种国际问题,如外国政府对产品的要求、货币兑换率的变化等。
应当指出的是,直接出口的成败关键在于选择外国市场的经销商。
□ 合营
合营就是企业同外国公民合伙,联合在国外建立生产设施,并开展市场营销活动。它不同于出口,因为合营中有合伙关系,并在国外有生产设施;它也不同于直接投资,尽管二者都是在国外生产,但合营是同外国公民联合经营。在下列情形下采取合营的方式进入国际市场对企业比较有利:①企业欲深入了解国外市场,提高企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②避免受国外贸易保护主义干扰,绕过关税壁垒和非关税壁垒。
合营有以下几种类型:
1.许可证贸易
许可证贸易就是指许可方同许可证接受方签订许可证协议,允许对方在国际市场使用本企业(许可方)的工艺、商标、专利、贸易秘密或其他有价值的项目,许可方收取一定费用(或称特许权使用费)。
许可证贸易是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一种简单而迅速的方式。通过许可证贸易进入国际市场,许可方(企业)无须进行生产和市场营销方面的投资;同时,由于许可证接受方不仅负责生产,还负责市场营销,这样企业面临的风险就小得多。不过,许可证贸易对企业也有不利的一面。由于许可证接受方建立了自己的生产设施,由它进行生产和销售,企业对国际市场营销活动的控制就受到了削弱。采用这种方式,企业获得的利润较低,因为企业一般不愿出让自己的先进技术或响亮的品牌。另外,如果许可证接受方经营非常成功,当许可证合同期满时,企业将会发现它给自己在国际市场上树立了一个难以对付的竞争对手。为避免这种情况,企业必须建立自己的相对优势,关键是要不断创新,使许可许接受方继续依赖自己。
2.合同制造
合同制造是企业与国外制造商签订合同,由这制造商生产产品,而企业主要负责产品销售。西尔斯公司在国外经营百货商店时,就曾选择条件较好的外国制造商,同它们签订合同,利用它们生产西尔斯公司所销售的许多产品,以便充分地发挥西尔斯在市场营销方面的优势。
合同制造能使企业较快地进入国际市场,而且风险极小。它有助于企业同国外制造商建立合伙关系或将来买下它的全部产权。如果国外市场的生产成本低,合同制造就会大大提高企业产品的竞争能力。不过采用这种方式,企业难以控制产品制造过程和制造过程产生的潜在利润的损失。
3.合约管理
这种战略是由外国企业提供资金,企业通过提供管理技术知识参与经营。这时企业出口的是管理劳务,而不是产品。
合约管理一般风险比较小,并且企业一开始就可以获得利润。如果企业在某一时期内能够获得部分股权,那么这种方式对企业将更具吸引力。但是,如果企业能通过其他方式更好地利用其管理技能,或者通过独资经营能获得更多利润,合约管理就不是最佳的选择。
4.合资经营
这种战略已为越来越多的企业所采用。即由外国企业和当地投资商共同投资,在当地兴办企业,双方都对企业拥有所有权和经营权。这个合资企业可以由企业购买当地公司的股份,或当地公司购买企业在这个国家的分公司的股份来兴办,也可能是双方合资创办新的企业。从经济角度来说,外国投资商如果缺乏资金、原材料或管理能力,从而无法单独投资经营,则联合投资、利用当地资源就不失为合理的战略选择;就政治因素而论,有些国家规定外国企业只有同本国企业合资才能进入其市场,这迫使企业不得不采取合资经营的方式。
合资经营也有缺点。合资双方可能在投资、生产、市场营销以及利润的再使用等方面发生争执。由于双方市场营销观念存在差异,也会导致双方在制订企业的各种战略决策时发生分歧。这些将影响企业的正常经营。
□直接投资
直接投资就是企业在国外直接对制造或装配设施投资。如果国外市场潜量很大,企业具有进行国际市场营销的经验和能力,为了扩大在国外的市场占有率,企业可以考虑利用这种战略。
直接投资同其他进入国外市场的战略相比有许多优点:
(1)企业可以在国外市场获得便宜的劳动力和廉价的原料,或者外国政府的投资奖励,节省运费等有利条件,进而获得经济效益。
(2)企业可以积累更多的国际市场营销经验。
(3)由于直接投资给东道国带来就业机会,企业可以在该国内树立良好的形象。
(4)企业独立地进行生产和市场营销决策,不存在由于各方利害冲突等因素而导致企业经营效率降低的问题。
(5)企业易于同当地政府、顾客及供应商、经销商建立密切的联系。
(6)距离市场较近,易于搜集信息和改进产品,较快地适应市场环境。
直接投资的主要缺点是这种进入战略较之其他战略风险最大,例如所在国家的货币不能自由兑换,或可能遇到该国货币贬值、市场恶化等情况。
六、国际环境
市场营销不仅是一种经济活动,也是一种社会活动。市场营销,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企业的一种适应性行为,而作为市场营销的管理人员,就应熟知企业所必须适应的事物。国际市场营销环境显然要比任何国内市场营销企业所面临的环境复杂得多。在此,我们并不企求涵盖国际市场营销环境的全部内容,而是想论述其主要的几个方面,以求国际市场营销企业在考虑这些问题时,能有所裨益。
国际市场营销环境涉及两个主要方面:国际环境和外国市场的国内环境。我们先考察国际环境。图9.5.1显示了企业从国内的生产基地出口产品,到进入具体的外国市场之前,产品所通过的国际环境。产品在通过这个环境的时候,各种国际经济和政治因素都可能会影响到企业的国际市场营销活动。
一个旅游者在周游列国时,一定会受到各种与国内大不相同的经济、政治和法律因素的约束,这些因素同样影响着产品的国际运动。国际贸易是国家间产品和服务的交换,我们在谈到国际市场营销时,主要是指企业所担负的推动产品或服务在国家间运动的作用。当一个企业跨越国境销售时,就意味着它正在进行国际贸易,也就是国际市场营销。因为如果没有国际贸易,这种类型的市场营销就不可能存在。国际市场营销人员应对为什么和怎样进行国际贸易,有一个明确的认识。
图9.5.1 国际市场营销的国际环境
七、国际贸易的动机分析
国际贸易总额是国家间经济交往的指示器。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最显著的经济发展或许就是世界贸易的发展,它平均每年大约以8%的速度上升,到1980年,国际贸易总额已达50000亿美元,相比之下,世界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只有它的一半。这就意味着1945年以来,在世界经济活动中,国际贸易两倍于国民生产总值的发展,国家间的经济依赖也比过去更为密切。对企业来说,也就意味着更多地加入国际市场,因为在国内市场竞争已达白热化。
国际贸易现在已成为许多企业制订国际市场营销计划的基础,在二次世界大战以前,许多国家沦为少数大国的殖民地,它们的贸易和经济活动受到殖民国家力量的控制。今天几乎所有这些国家都已经取得了政治上的独立,它们的国际贸易规模也更为扩大。社会主义国家提出了经济独立政策或自给自足政策,但我们可以看到社会主义国家的对外贸易也在日益发展。工业化市场经济国家(西欧、北美、日本)是主要的国际市场营销者,占国际贸易总额的2/3。我们可以看,拥有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政治意识形态和经济结构的国家,都参与了国际贸易。那么,国际贸易有何吸引力,竟然能够超越如此巨大的政治和经济鸿沟?
国家间进行贸易往来,是因为人们发现这种交易会比仅在国内的交易更有收益。亚当·斯密的有关国家财富来源的著名论断,就阐述过这样的看法。亚当·斯密指出:若各国能对劳动力进行专业化分工,就可使国家富裕起来。如果每个人或每个经济组织能对其所擅长的技能进行专业化生产,就会比各自盲目生产制造出更多的产品。如果各个国家都能对其所擅长的产业进行专业化生产,再在此基础上彼此交换,就可使双方都能获益。经济学家称之为比较利益原理。它指出:由于每个国家都拥有各不相同的人力和自然资源,这样在生产各种产品和服务时,就有着不同的能力和水平。正是因为每个国家拥有独特的经济禀赋和生产能力,彼此之间的交易成为可能和必然。
因为国际贸易能给参加贸易的每个国家都带来收益,所以国际贸易不管从绝对量还是相对量来说,都有了戏剧性的增长。特别是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这种增长更为迅猛,国际贸易允许企业跨越国境销售自己的产品,国际市场营销规划人员正关注着国际贸易的未来。下面让我们来考察一下市场营销人员在预测国际贸易未来进程时,必须考虑的几个主要的影响因素。
□ 人口和收入的增长
世界人口的增长,特别是世界经济的发展,要求进行国际贸易。消费与收入是密切相关的,尤其是对进口产品的购买,它与收入增长的联系更为密切。用经济学家的语言来说,几乎在任何国家,进口商品比国产商品有更高的收入弹性。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国际贸易的增长会比世界收入的增长快两倍。
□ 比较优势
几乎任何国家都不可能只靠本国的资源来满足本国的一切需求。各国可以对自己在生产上相对更有效益的产品进行专业化生产,取得比较优势,再以此与别国的优势产品进行交换,最后达到需求的彼此满足。只要国家之间存在人力与自然资源的禀赋差异,那么就必然存在国际专业化和国际贸易的内在动力。
□ 战争与和平
贸易是国际关系的一种和平方式。1945年以来国际贸易能大幅度增长的原因,其中一个就是因为从那时起天下相对太平了许多。国际紧张局势的任何增长——冷战或者是公开的战争——都会影响国际贸易和国际市场营销。如果哪个国家敢冒天下之大不韪,那么通常会受到联合抵制和禁运,这已经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一种规则。
□ 技术进步
近几十年来,世界在运输、储存和通讯能力方面有了长足的进步(喷气式飞机、超级油轮、集装箱运输、液化天然气船、管道运输线、计算机和卫星等)。便宜的运输意味着更多的货物能被销往国外。在哥伦布时代,远洋运输成本高昂、要价很高,只有香料和贵重金属的运输才付得起运费。那时消费的主要产品是国产货。今天,在许多国家的消费中,进口产品占了很大的份额。比如,在美国大量进口着香蕉和咖啡、鞋袜和衬衫、日本汽车和欧佩克的汽油。另一方面,通讯技术的发展,使生产者和消费者的信息来源都大为增加。电视就是这样的一个例子。技术领域的不断进步,必然会推动国际贸易的进一步发展。
□ 国际货币体系
市场营销企业在产品或服务的交易时,必然要涉及到货币。货币是交换的媒介,这在国际贸易中同样适用,除非是进行易货贸易。有些国家不能用其本国货币直接购买外国产品,而必须用国际上接受的货币,通常是黄金或硬通货。美元是国际货币中使用得最为广泛的交易媒介,其次是德国马克、英镑和日元。如果一个国家没有金矿,那么它获取外国货币的最基本方法就是出口产品。国际市场营销企业都应对世界市场上的国际金融情况十分关注,企业不能将产品出口到没有国际性货币的国家。
只要一个国家能出口足够多的产品,及时支付进口商品款项,一般就不会遇到国际金融方面的困难。很不幸的是,现在许多国家存在着国际贸易赤字,他们从别国的进口多于自己的出口,特别是在70年代石油输出国组织提高石油价格以后更是如此。存在国际赤字的国家很快就会陷入国际货币储备短缺的窘境,于是它们就不得不缩减国际贸易的规模。要摆脱这种困境,除非是能找到朋友的帮助(如苏联帮助古巴),或者是国际货币体系能给它们提供贷款。如果要预测国际贸易的未来,就必须对这个体系有一定的了解。
在30年代经济大萧条时期,每个国家都试图挽救本国经济。那时某国采取的措施,经常要以别国利益的牺牲为代价,从而被称为“损害邻居”政策,如运用高额关税或抵制外货,来保持本国的就业。事实表明这种政策有双重的危害性:一方面,由于停止从外国进口,妨碍了别国的经济恢复,给外国造成了损害;另一方面,执行此政策的国家并不能有利可图,国内就业与出口也没有增加。因为都遭受过这种可怕的经历,一些国家在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为了避免那场经济灾难的重复,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的布雷顿森林召开了一次国际性会议。那次会议的一个结果就是建立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后来成为一个推动国际间金融协作、通过贷款给成员国以促进国际货币流动的组织。除了一些拒绝遵守该组织规则的社会主义国家外,世界上有许多国家加入了这个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为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国际贸易的飞速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它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为国际金融活动建立了行为规范,促进成员国间的经济合作。这大大减少了各国之间的分歧,为国际金融和国际贸易扫除了不少障碍。其次,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是一种基金,或者是国际货币的一个蓄水池。它用这些货币储备借给国际支付出现赤字的成员国,使之能继续进行贸易,帮助他们解决自己的支付困难。在80年代中期,它拥有超过900亿美元的资金,这是在成员国赤字时期提供帮助的主要来源。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近年来经历了一些变化,但是只要它能继续促进国际经济合作和借款给贸易赤字国家,国际贸易的前景仍会是光明的。对国际市场营销企业来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不断成功,也就意味着更加开放的世界市场。
□ 关税及贸易总协定(GATT)和贸易保护主义
国际贸易在30年代跌入低谷,不仅仅是因为上面所说的许多国家发生了贸易赤字,还因为许多国家通过设置高额关税和进口商品限额,干扰了国际商品的实体运动。关税是指对进口商品所征收的一种税种,限制是指对进入该国的商品在数量上的特殊限制等。例如按照1930年的《豪雷·斯姆特法案》,美国对许多进口商品征收的关税高达进口商品本身价值的100%,加上如此高的关税,使价格翻了一番,又有多少消费者能买得起丰田汽车和索尼电器呢?这样的行动当然要引起其它国家的报复,最后导致国际贸易规模剧减,比较优势原则无法得到贯彻。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为了避免以上那种不愉快继续下去,产生了另外一个组织——关税及贸易总协定。当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为消除国际支付中的障碍而奋斗的时候,关税及贸易总协定也在为取消限制性商业政策而努力。正如我们所指出的那样,那些限制性的、民族主义的政策伤害了其它国家。这些政策也被称为贸易保护主义政策,因为其基本目的是为了保护本国的就业和产业。这种政策通常是在本国工人和管理人员的强烈要求下制定的,因为在进口商品的竞争下,他们的就业机会和产品销售都会减少。比如在1980年,美国汽车工人联合会主席道格拉斯·弗雷泽,要求对日本汽车的进口实行限制,那时汽车工人联合会的就业率明显下降。这样的限制使丰田及日产汽车进入美国市场的国际市场营销活动变得十分困难。
到70年代中期,关贸总协定对消除世界贸易壁垒起了重要作用。例如美国的关税税率,比30年代平均水平超过50%下降到80年代不到10%。关税及贸易总协定已成为推动国际贸易不断发展的一个重要力量。它的积极作用也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建立了成员国之间的协作机构,制定了一系列良好的行为准则。这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国际金融中所作的工作相类似。它还促使各国大大减少了“损害邻居”政策的制定。关贸总协定现今已成为拥有130个成员国家和组织的世界贸易俱乐部,其成员组成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差不多。
关贸总协定的积极作用的第二个方面,是举行定期的多边关税谈判。这些会议经常是在日内瓦举行,一百多个国家的代表汇集在这里,对彼此之间的贸易壁垒进行商讨,这实际上是为多国之间的付价还价提供了机会。在五六十年代,各国之间的贸易壁垒重重,但也不乏相互合作的精神,结果在互谅的基础上,贸易壁垒显著地减少。在70年代只举行了一次谈判,即从1974年持续到1979年的东京回合。东京回合有99个国家参加,前后持续了7年,但最后收获甚微。接下来就是开始于1987年乌拉圭回合。
在将来,关贸总协定如何继续扮演自己的角色?如果运气好的话,它将仍会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对于它能否起到与过去些类似的作用,则不能抱乐观态度。在二次世界大战刚结束时,各个国家都在尽力愈合战争和经济大萧条的伤痕,挫折的感觉和合作的需要都十分强烈,所以能够建立起国际经济合作组织,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到了70年代出现了新的难题:石油价格高昂、赤字、通货膨胀和经济衰退等。在这些现象的压力下,各个国家被迫将注意力放在了挽救本国经济上面,而对国际合作问题则顾不了太多了。这就是东京回合在进行了5年谈判以后只取得很小进展的原因。高居不下的失业率,也就意味着产业工人反对大量进口、要求得到保护的呼声将不断提高。国际市场营销企业就应支持关贸总协定为缓和贸易保护主义的浪潮所做的种种努力。通常在高工资的产业部门,当进口可能威胁到就业时,就应以扩大能增加就业的产品出口来做出弥补。国际市场营销企业当然都希望不受贸易保护主义的制约,把产品推向世界市场。
八、国际政治
企业都认为自己首先是一个经济组织,而不是政治组织。但是,当企业进行国际市场营销时,它就常常要受到政治因素的影响,这些影响往往又是有违企业的目标的。国际政治是指国家之间的关系,如俄美关系;或指国际政治集团之间的关系,如东西关系和南北关系。国际关系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我们在此只探讨一些会影响到国际市场营销的内容。
□ 双边关系
当一国与另一国通商时,就不能孤立地看待这种双边之间的经济关系,还应考虑到整个双边关系,它包括政治、文化、法律和军事等方面的内容。例如,当苏联入侵阿富汗时,美国就在几个方面作出反应,包括削减对苏贸易和抵制那年召开的莫斯科奥运会。这个例子说明如果忽视了那些非经济因素,企业就不会成为一个成功的国际市场营销者。美国(或其它任何国家)与世界其它国家都有着独特的关系。美国企业在国际市场营销中会发现这些双边关系对营销活动或利或弊。企业必须密切关注这些双边关系的发展,因为它们会随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有时甚至会发生剧变。例如:在苏联入侵阿富汗前后,或尼克松访华前后,美国与这两个国家的贸易变化很大。
再举一些例子,对双边关系的不同侧面作进一步的描绘。
在1960年以前,古巴是美国公司国际市场营销的一个主要目标。卡斯特罗一上台,这些商务活动马上就中止了。这种情况同样发生在伊朗霍梅尼掌权以后。
以色列的贸易可能比世界其他任何国家更受政治的控制。以色列确定购买或销售的对象,更多地是受政治影响而不是根据经济因素。它不和与交战的阿拉伯一方友好的国家进行交易,只与接受或支持它的政策的国家有贸易往来。
法国控制着几个非洲国家的国外贸易,虽然法国与这些国家的殖民关系已经废除,但是法国的语言、文化仍影响着这些国家,这使法国企业在那里取得了竞争优势。
□ 多边关系
各国都坚持自己的独立自主的政策,但是它们发现彼此之间在一定程度上的联系与合作也是必要和有用的。几国组成的军事联盟是最为常见的一种政治联姻;另外,基于一些共同的利益与目标,若干国家还会组成各种名目的集团。集团中的每个成员只能拥有部分的发言权,但是,为了本集团的整体利益,它们就必须在重大问题上保持一致。如欧佩克是石油输出国所结成的集团,它们之间的团结一致就颇为引人注目。
1.东西关系
最为人熟知的集团间国际关系是东西方的对垒,即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与华沙条约组织之间的抗衡。这部分地是起源于军事原因,但也存在着重要的经济因素的影响。北约有一个巴黎统筹委员会,由它来决定哪些商品具有战略意义而不能由北约国家出口到东方国家。但是,迫于北约国家要求产品出口的压力,巴黎统筹委员会列出的禁止出口的商品目录已变得短多了。巴黎统筹委员会的产品限制是按东西方局势的变化而决定的。当冲突似乎要加剧的时候,就控制得紧一些;当东西关系出现缓和时,就控制得松一些。福特汽车公司曾考虑在苏联建造一个卡车制造厂,美国国防部就立即告诫福特公司,最好取消这种打算。国际市场营销企业应及时了解东西方关系的发展。
2.南北关系
世界经济最重要的划分或许可以被描述为富裕和贫困、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工业化国家和第三世界,或者更为简单地称为南方与北方这两个部分。世界的这种划分在1964年的联合国会议上开始明显地表现出来。当时123个国家的代表聚集在日内瓦,讨论发展中国家的愿望和要求。后来,世界的这种南北之分得到了公认。这种地理划分的真正含义的关键,倒不在于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对立,而在于富裕与贫穷的对立。经济落后的第三世界国家都在位于热带和亚热带,而几乎所有的工业化国家都在北半球。南北之间的分歧在日内瓦会议上进行表决时,就已变得十分明显。北方对大多议案投票否决时,南方就集体表决赞同。
尽管在日内瓦会议上南方的要求没有立即得到满足,但这毕竟是第一步。为了帮助南方继续它们的斗争,联合国成立了两个新的组织。第一个是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UNCTAD),许多国家属于这个组织。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基本上已成为南方国家的游说团体,它明确提出发展中国家的要求,给北方国家施加压力,要求更多的商品援助和物资供应,帮助南方国家开展国际贸易活动。它还对北方国家的公司直接提出要求,让这些企业通过它们的贸易和生产活动,在南方的经济发展中扮演重要的角色。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已将国际商务带入了国际政治之中,它的要求限制着企业的国际市场营销计划。
第二个为南方国家服务的组织是联合国交易合作中心(UNCTC)。因为发展中国家认识到跨国公司将在它们的经济发展中起到潜在的巨大的作用,它们想使跨国公司扩大对它们经济的参与,但是这些国家又想对这种参与进行控制和管理。联合国交易合作中心的作用就在于它收集跨国公司活动的信息,然后为成员国提供各种情报资料,充当顾问。这些发展中国家都希望增长自己的知识,丰富自己的经验,以提高它们与外国企业的交易谈判地位或者从它们那里得到更为满意的合同。联合国交易合作中心对国际市场营销影响很大,它的备忘录可能会成为在发展中国家进行跨国交易的新制约。
联合国中的其它一些组织也会影响到国际市场营销,如联合国粮食和农业组织、世界卫生组织、世界银行、国际电信联盟等,我们在此就不一一阐述了。通过上面的讨论,国际市场营销企业应清楚地认识到:认真考虑国际政治的影响对企业国际贸易的成败是多么重要。
我们已简单考察了国际市场营销的国际环境,也指出了国际政治和经济的发展所带来的制约和机会。我们还考察了一些重要的国际组织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关税收贸易协定、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联合国交易合作中心等,是如何影响国际市场营销企业的经营环境和经营过程的。我们在下面要转向国际市场营销环境的第二个方面:企业外国市场的国内环境。
九、外国市场环境
与国际环境相比,市场营销企业在考察外国市场的国内环境时,会感到更为熟悉一些。尽管每个外国市场都是独特的,但是,市场营销人员至少可以用与国内相类似的方法来分析外国市场环境。正如市场营销的四个基本要素(产品、价格、促销与分销)一样,影响企业市场营销组合的不可控制的环境因素,在不同的国家也是相类似的,当然具体的内容会不同。图9.5.2表明了在任何国家都存在的一种市场关系,企业的国际市场营销计划,都要受到东道国的经济、法律、社会、政治力量的制约与影响。
图9.5.2 市场营销组合与环境
□ 经济环境
1.人口
企业在考察外国市场环境时,首先要考虑的就是外国市场的规模。市场就是拥有购买力的公众,所以研究市场规模就要考察人口和收入。联合国承认的二百多个政治实体中,只有125个拥有100万以上的人口,这些人口较多的国家经常会成为企业感兴趣的市场,尽管有些商品在更小一些的国家如科威特、阿拉伯联合酋长国也能找到市场。对美国企业来说,许多外国市场似乎显得小了一些,但是,世界上有大约1/4的国家拥有1000万以上的人口——这对各类企业来说都是更具潜在利益的市场。
除了人口数量,另外两个有关人口的数据也值得人们注意:年龄分布和地理分布或人口密度。消费者在他们的生命周期中,有着不同的需求和购买力。这样,市场营销人员就必须分析给定人口的年龄分布,来评估潜在市场。比如许多发展中国家,人口中的40%多处于0~14岁年龄组,他们通常是要依赖别人、没有独力经济能力的。与此相对比,德国只有大约20%的人口在0~14岁年龄组,而65岁以上年龄组的人口比例,却是发展中国家的两倍多。这些区别表明,在相同人口规模的不同国家,不仅存在着不同的潜在市场,还需要不同类型的商品和服务。
人口密度与市场营销的关系也很密切。市场越是集中,企业也就越是容易得到统计资料,进行通讯联系。比如说,人口密度为平均每平方英里850人的荷兰,就比挪威更有吸引力,挪威平均每平方英里只有30人。因为国际市场营销企业通常要涉及多个外国市场,而不仅仅局限在某一外国市场,所以,企业通常要考察一定区域范围的人口密度。有资料表明,西欧就是一个颇有吸引力的大市场,因为它的人口密度是非洲的8倍,是南美洲的6倍。
2.收入
通常有两种衡量收入大小的方法,被用来估计潜在市场的规模——人均收入和国民生产总值。这两个指标分别描述了市场购买力的不同侧面。市场营销企业对人均收入特别感兴趣,因为它与消费者的购买习惯、购买能力密切相关。事实上,从国际范围来看,收入差距已成为不同国家消费者产品购买差距的最主要解释。人均收入超过12000美元的国家有加拿大、瑞典、瑞士和美国等,而不足200美元的主要是一些非洲、亚洲国家。不同国家消费者购物篮子里的商品差别,是收入差距的最现实的写照。
在此,我们必须对人均收入作一个特别的说明。人均收入的确是一个能够说明国家经济情况的十分有价值的数据。从一般意义上说,国内大多数人应接近这个水平。但不幸的是,许多国家存在着两种收入分配方式,一小部分人的收入远远高于国内平均水平,而大部分人的收入则不到平均水平。这些国家存在着双重经济(只有穷人与富人之分,没有中产阶级),这时人均收入并不反映这些国家真实的市场购买力情况。例如,在印度,大约6000万人的收入接近欧洲水平,而有5亿人的收入低于印度公布的人均收入数字。针对这样的例子,营销企业就应该对这个国家的不同经济部分分别作出分析,不能仅从人均收入得出错误的结论与判断。第二个说明市场规模的收入衡量方法是国民生产总值。这是一个更为可靠的描述商品潜在需求的指标。
让我们再来分析一下这两个作为市场指示器的收入数据的用途与限制。从人均
收入来看,像利比亚这样的国家似乎比印度更有吸引力,因为利比亚的人均收入达到7500美元,是印度的3倍。但是,印度的人口却是利比亚的200倍,国民生产总值是利比亚的7倍。再作一个更为典型的比较,如丹麦与印度。丹麦的人均收入超过11000美元,是印度的40倍,不考虑巨大的人口差异,对于某些商品来说,丹麦的市场要比印度大。如丹麦比印度需要多两倍以上的小卧车,需要更多的彩电和电话等。从国民生产总值这方面来说,印度是丹麦的3倍多,它就需要消费更多的工业用品,如印度比丹麦最起码需要多3倍的卡车、公共汽车、钢铁和水泥。这就可以发现,用收入数据来估计市场规模时,应根据不同产品进行具体分析。
3.经济状况
一个国家的经济,像它的政治、法律和社会体系一样,都是一种文化的产物——是这个国家独具特色的一部分。尽管各个国家的经济状况是特殊的,但我们还是可以用不同的方式对它们进行概括和分类。对世界各国经济进行分类的最常见方法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分。这些划分给国际市场营销提供了一些数据。这里我们需要认清的是,在外国市场上制约企业市场营销计划的各种经济因素,因为多在国内市场上十分熟悉,习以为常的东西,在外国市场会就变得十分陌生,甚至还会发生完全不同的变化。
4.基础设施
基础设施包括通讯、能源和运输设备等。进行市场调查和促销都要依赖于这个国家的通讯设备的质量。这些传播媒介包括邮递服务、电话、打印机、收音机和电视等。正如人们想象的那样,不同国家所有这些传播媒介之间的区别是很大的。每一个国家都有邮递服务,但是这种服务的覆盖面、频率和可靠性则可能有天壤之别。世界上许多地区还处于农业社会,在那里邮递服务是十分不规范的。报纸发行量的差别也是很大的,特别在发展中国家,发行量一般都很小,这部分是因为这些国家文盲较多的缘故。由于有了晶体管收音机,收音机广播在许多国家广为使用,因为它不需要人们一定要有阅读书写的能力,只要能听懂就行了,这是一种比较理想的传播媒介。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国家都允许通过广播来传播商业信息的。电视普及率在不同的国家之间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别,电视上的商业信息往往也会受到限制。 5.交通运输
企业的后勤工作还要依赖于企业营销活动所在国家的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公路、卡车、铁路、码头等。这些设施的水平又是随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而变化的。所以贫困国的交通运输系统相对比较薄弱、效率较低,特别是在城市以外的广大农村地区,更是如此。由于交通运输设备有限,就是有好东西也运不出来。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有些国家随着人口的“超载”,它的卡车、火车、公共汽车等交通运输设施也严重超载,起码超过其设计能力的50%。因为在发展中国家,农权人口占有主要部分,那里没有足够的通讯和运输设施,所以许多国际营销企业只能将这些国家的主要城市,作为它的有效目标市场。
6.商业基础设施
(1)广告。除了通讯和运输设施以外,企业的市场营销还要依赖我们所谓的商业基础设施:广告公司、市场研究公司、批发商和零售商。同样,这些设施也存在着巨大的国际差异。尽管一些工业化国家也能提供较好的广告服务,但是还没有哪个国家能赶得上美国广告公司的服务水平。广告的作用与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一般说来,社会主义国家在商业广告的发展方面才刚刚起步。另外,就是收入水平相当的国家之间,其广告的费用水平也会大不一样,如瑞士的广告支出就是瑞典的两倍。有时,较穷的国家也可能比较富的国家支出更多的广告费用,如巴西就比比利时多。在此有一点可以告知美国的国际市场营销企业:在世界许多重要的市场上,
美国的广告公司是称职的,他们遍布全世界,热诚为顾客服务。如麦肯—埃里克逊公司,它的海外广告业务是其总业务量的一半。
(2)批发业。批发业和零售业是市场营销过程不可缺少的两个部分,这在全世界都一样,只是批发业和零售业的结构有所不同。在世界市场上,批发商的作用表现为两个极端。在某些国家,批发商的实力很强,远远超过制造商和零售商,成为分销渠道的控制者。他们迫使制造商采用自己的品牌,并限制制造商的市场营销努力。例如,德国的克拉弗时食品公司,它直接将自己的产品运给零售商,这本是一个很有效益的措施。但是,由于这个行业的批发商实力太强,尽管该公司没有要求批发商提供服务,但它还是不得不支付给批发商一笔“孝敬费”,这就颇有雁过拔毛的意味。在另一些国家则是走向另个极端。批发商的实力很弱,并且依赖性很强,所以提供的服务和市场覆盖率都十分有限。批发业也是依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而变化的,但在一些不太发达的国家,由于存在一些大型贸易公司,批发业也较发达。如在非洲,许多国家享受着联合非洲公司的良好服务。
(3)零售业。零售业的情况类似于批发业。美国的零售业规模庞大,雇员的人均销售量也很高。这些情况同样也随不同国家的人均收入的变化而变化。如非洲的一些零售店,往往可能仅有一个雇员、200平方英尺的营业面积、寥寥无几的货架与柜台。许多国家拥有数量众多的小型零售商,这就限制了产品陈列、产品养护以及其它应该提供的零售服务。在美国,一个制造商可以依靠克罗格或者塞福韦这样的连锁超级市场,实施某些特殊的营销计划。而成千上万的小型零售商就没有这样的能力。零售商的最为极端的例子是那些走街串巷的流动小贩,或者是集贸市场上的摆摊者。
7.城市化
与以乡村生活为主要基调的国家相比,城市化水平较高的国家,为国际市场营销企业提供了一个更容易进入的市场。“文雅的”一词,以另一个词“都市”为词根,这就似乎意味着在乡村农民与城市居民之间多少存在着一些差别。今天的美国,由于现代化的教育、交通、通讯等的普及,城乡区别几乎消失殆尽了。但在其它许多国家,城市与乡村的确意味着两种不同类型的消费者群,两种不同类型的市场营销环境。城市居民通常受过良好的教育,有较高的收入,他们消费的主要内容都要依赖于别人的供应,而他们的农村兄弟往往是自给自足的。城市是一个集中的、高收入的市场,城市居民乐于接受新鲜事物。另外,城市还具有企业市场营销所必需的一些基础设施,国际市场营销人员似乎更喜欢做“城里人”。
□ 人文环境
公众显然也是市场营销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尽管我们有着共同的生物特征,同是人类的一员,但是彼此之间还是存在着巨大的、令人迷惑的区别。这的确使这个世界显得丰富多彩,但换一个角度来看,也使企业的国际市场营销变得更为复杂。在此,我们不可能像作旅行见闻演讲那样面面俱到,只能就世界各国不同行为方式的主要内容作一个简单的描述。对这方面知识的了解,是一个国际市场营销人员所必须具备的。人们之所以表现出不同的行为方式,是因为绝大多数行为方式,后天学得的,而这种学习又是各自处于不同的环境,师从于不同的老师,即文化差异造成行为差异。
1.语言
语言并不是万国通用护照,到哪儿都能行得通的。某种语言只是在某一特定文化圈内的一种交流手段。在市场营销中,重视语言差别对企业的很多信息交流决策来说,显得十分重要,如选择适当的品牌名称、为商品标签或服务手册安排适当的文字内容、在做广告或人员推销时运用适当的促销信息等等。语言学家估计世界上有3000多种语言,也就是说存在着3000多种不同的文化。语言的多样性必然会给国际市场营销加大难度。不仅每个国家通常拥有自己的语言,而且许多国家还有很多方言。扎伊尔就有100多种方言。而像新加坡这样的小国家就有四种官方语言:“英语、马来语、汉语和泰米尔语。因为有50多个国家将英语和法语作为自己的官方语言,有些人就可能会把语言问题看得简单了。可实际上,那些国家中的大多数是过去的殖民地国家,这些国家中的大多数人并不说这些殖民语言。如在印度,95%的人不说英语。
语言不仅划分出不同的文化集团,而且还使这些集团泾渭分明。政治学家还将语言差异作为衡量政治稳定性的一种标准。比如说法语的魁北克省正在酝酿脱离说英语的加拿大。在比利时,说法语的和说佛拉芒语的公民之间敌意很深,以致于在比利时海军内部,只好用英语来发布命令。当然,尽管语言能力十分重要,但并不意味着要求国际市场营销人员都成为语言学家。一般说来,一个人难于精通多种语言,所以国际市场营销企业就需在文化鸿沟之间搭上语言的桥梁。在外国的办事机构都需要能说两种或两种以上语言的管理人员。除了这些,企业还可能需要当地的代理商为自己做广告,需要当地的分销商代表自己与消费者打交道,需要当地的雇员充当自己的销售人员。在使用多种语言的社会里,语言困难就会更多。
2.宗教、价值观念及处事态度
宗教是人们行为方式形成的一个重要决定因素,也是人们形成某种价值观念和处事态度的基础。国际市场营销人员必须了解东道国的宗教传统,从而更好地认识他们的行为方式。宗教伦理就常被人们用来说明某些人对成就和工作的态度。同样,宗教也是形成某种消费模式的一个决定因素。例如,穆斯林国家有斋月,有些地区禁食或禁用某些商品(如犹太人和伊斯兰教徒禁食猪肉,印度人禁食牛肉),以及大量的与宗教有关的消费(如过圣诞节)等等。再进一步说,宗教的影响还体现在有些人对利益或消费的消极态度上(佛教称,苦从欲生),或者是固守某种传统的消费模式。这一点在比较保守的穆斯林国家比较普遍。
一个国家如被称为佛教、基督教或伊斯兰教国家,并不是说这个国家的每个人都信仰这种宗教,而是指这种宗教在人们的价值观念、处世态度或行为方式上打上了深深的烙印。如日本、香港、朝鲜、新加坡、台湾等国家和地区都被称为新儒教社会,其实这些地方的绝大多数人并不信仰儒教,只是那里还保持着儒教对待成就和工作、家庭和国家等的态度和观念,这也通常被用来解释这些地区为什么会在大量生产和大量消费方面迅速增长。
3.社会组织
分析社会组织,是为了认清在一个社会中,个人和群体所起的作用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作为一个国际市场营销者,应对东道国的各种社会群体十分注意,如家庭、宗族(部落)、种群和族群、种姓制度和阶级等等,另外还有一些更有意思的群体,如工会、消费者群和妇女组织等等。市场营销人员还应考察东道国中男人和女人、老年人和年轻人的地位和作用,考察该国的城乡差别情况。每个国家都有其独特的社会组织,那么就需对此进行研究,从而回答类似于下列的市场营销问题:哪些群体是这个国家中具有代表性的,这个国家的一般家庭结构是什么,决定购买的单位是什么等等。
4.家庭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但它的构成却存在着很大的区别。在富裕的工业化国家,一般是由父母和孩子组成所谓的“核心家庭”。而在一些贫穷国家,随着家庭成员的出生,形成一个家属群,一个大家庭往往可能超过百人,这就是所谓的“扩展家庭”。在扩展家庭中,都是几世同堂,七大姑八大姨们都生活在一起。与美国的核心家庭相比,要搞清这种扩展家庭内部是如何分派家务、如何决定购买、购买力水平怎样、购买决定的影响因素是什么等等问题,都要困难得多。经济水平与家庭规模之间似乎存在着某些联系,举一个这样的例子,在60年代日本的生育高峰期,日本的家庭规模不仅没有扩大,反而从平均4.5个成员下降到3.7个成员。这是因为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祖父母们可以离开子女单独生活。
5.族群
宗族或族群的划分在许多国家是很常见的。每个国家都有这样的小群体。在非洲,部落之间有着一定程度的敌意,当然这种敌意不太可能引发如比亚法拉战争(the Biafran war)那样的大冲突,不管怎么说,每一个不同的部落或宗族就是一个不同
的细分市场。在美国,白人、黑人、说西班牙语的南美人都会因某些特殊的需求,而成为企业不同的市场目标;在比利时,佛拉芒人和瓦隆人之间的消费区别很大;而在拉丁美洲的许多地方,土著印地安人几乎与那里的欧洲移民隔绝往来。国际市场营销人员在此需要认清的是,每个国家都有其不同的群体组合,这就需要根据具体情况修改企业的市场营销计划。
6.社会阶层
种姓制度和社会阶层通常不是按族群来划分的。虽然划分的基础有所不同,但对市场营销的影响是相同的——形成了不同的细分市场。种姓制度是在印度以印度教为基础建立起来的一种等级森严的社会结构,社会阶层则松散得多,是所有国家都存在的一类社会组织。社会阶级可以按各种标准来划分,通常的划分标准有教育、收入和职业等。
在此,我们对社会组织的考察是很粗略的,但也不能忽略了以下一些内容:首先是购买行为中的“老人角色”。有些老年人是离开子女,单独生活的;有些老人则是扩展家庭的一员;老年人在家庭中的位置的区别,就会直接影响到他们在市场上的作用。其次是“儿童角色”。对此美国人可谓走到了一个极端,许多企业对儿童用品的销售倾注了大量的热情。而在其它许多国家,尽管0~14岁年龄组的儿童在这些国家的人口中占有很大的比例,儿童却被严重忽视。再一个方面是市场营销中的“男女角色”。妇女在不同文化环境中所起作用的差别很大,这也就直接影响到妇女在市场营销中所起的作用,如参与商业活动、对市场调查的反应、消费决策的制定、购物等等。最后一个影响市场营销的社会组织内容是城乡分别,这在上面已经讨论过了。
社会组织的复杂纷纭给国际市场营销加大了难度。在国际市场营销中,不仅存在着许多不同的外国市场,就是在每一个外国市场内部,又存在着不同的群体即不同的细分市场。这是对国际市场营销管理的又一个挑战。
□ 政治法律环境
我们已经讨论过了国际经济环境问题,现在我们再来考察一下在外国市场上影响企业营销的国际政治因素。第一个内容是有关这个国家的政治稳定性。政治的动荡不定、瞬息万变,必然会给企业的经营造成一种不确定的、十分不利的气候。另一个内容就是国家的政权结构,其中有一些国家是反对资本主义的,甚至还有一些是敌视外国的。比如,在霍梅尼掌权的伊朗和卡斯特罗执政的古巴,几乎没有外国企业的存在。第三个内容是企业的国籍。企业所属国与东道国之间关系的好坏,往往会直接影响到企业市场营销的成败。由于美国在国际经济中起着举足轻重而又颇遭非议的作用,它的对头就不会比朋友少多少。不怎么喜欢美国的国家,也就不会对美国的商品抱以特别的赞赏。从另一个方面来说,来自一些不太引人注意的小国家如瑞士、瑞典的国际市场营销企业,就很少可能成为政策影响的目标。
企业海外市场营销的政治脆弱之处取决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企业东道国的政治稳定性。二是企业的国籍。上面已经提到过,美国企业就容易受到冲击。因为有些美国企业在国外就是美国的象征,所以,对美国政府的行为和言论的不满,往往就要迁怒到美国的海外企业身上。第三,有些产品的政治敏感性很强,如军火、高技术产品等。通常,生活消费品比工业用品更为敏感,最终产品比原材料更为敏感,所以通用汽车公司和通用食品公司就比拜得克司公司和TRW公司更容易受到损害。第四个方面是企业的规模和知名度。随着企业的规模和知名度的增长,企业也就更难防备外界对自己的损害。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成功,往往会引起某些怨恨和不满,因为这些企业是外来者,或者被认为是进行经济侵略的“帝国主义者”。企业的知名度,一方面取决于企业的规模,另外还取决于企业的广告宣传和品牌策略。企业广告做得越多,也就越为人熟知。国际性企业所做的广告往往要比地区性企业多得多。同样,国际性的品牌名称也要比地区性的品牌名称更有声望。但与此同时,也可能树大招风。举一个例子,在拉丁美洲,柯达的名字是十分响亮的,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但是,在柯达公司的阿根廷办事处主任被极左分子绑架、被迫支付了150万美元的赎金以后,柯达公司取消了它的国外分支机构的名称。柯达公司是想掩饰一下自己的企业形象。
在外国市场上,消极的政治环境可能会给企业带来各种不同的后果。如企业的营销计划和产品可能会受到限制,企业的创建不易得到批准,企业利润很难被允许汇回本国,产品受到抵制,企业破产,经理人员被绑架等等。而其中最令人担心的是企业可能会被没收和驱逐。由于所有这些都会直接影响到企业市场营销计划的利润水平,所以国际市场营销企业一定要将收集政治情报作为自己制订计划的一项基本工作。
法律是一个国家政治愿望的正式的书面表达。一个国家的政治和法律制度是密切相联的。作为其文化的产物,每个国家的法律制度都区别于其它任何国家。按照法律制度的主要内容,可以将各国的法律制度划分四种类型:民法法系(超过70个国家)、普通法系(超过20个国家)、伊斯兰法系(超过20个国家)、共产党国家法律(大约12个国家)。当然,很少哪个国家的法律制度是纯粹属于上述哪种类型的,一般都要互相借鉴。
企业在制订外国市场营销计划时,一定要考虑到这些国家的法律限制。很少有国家制订类似于美国的《罗宾逊—帕特曼法案》和《克莱顿法案》这样的法律,但是几乎每个国家都有食品法和药品法,几乎每个国家都要对市场营销的四个基本要素——价格、产品、促销和分销渠道进行管制。对于国际市场营销企业来说,有一点比较棘手,即各个国家对相同的市场营销活动有着各不相同的法律约束。就是在欧洲经济共同体内部,邻近成员国之间的市场营销的管制也不相同。下面举一些例子,具体说明对市场营销进行管制的国际差异:
从分销渠道来说,法国就不允许企业进行上门推销,而在日本,爱芳公司的上门推销业务,取得了比在美国毫不逊色的巨大成功。在穆斯林国家,流动小贩是不能被允许看到妇女们的闺房的。
许多国家的政府对价格有着公开或不公开的控制。比如,有一次墨西哥缩减价格控制商品的数目,从原来的274种减为64种(主要是基本生活消费品和工业原材料)。与此同时,法国政府强行要求247种药品降价5%。
广告在世界上要受到各种限制。在一些国家,收音机和电视是不允许做商业广告的。不少于24个国家要求药品在做广告前,必须进行强制性试验;一些发展中国家(埃及、印度、肯尼亚等)对商业电影上映前的广告,要进行审查。
同美国一样,许多国家对各种产品制定了许多具体的法律条文。热那亚的一位检察官下令没收在意大利境内的所有可口可乐瓶子,因为可口可乐公司将使用说明的文字内容印在了瓶盖上,而不是印在瓶身上。英国要求法国牛奶在英国以品脱为单位销售,而不是使用公斤制,这就给法国牛奶进入英国设置了障碍。德国人制定的产品噪音标准使得英国的割草机打不进德国市场。这些事例表明,一国制定的产品标准在保护消费者的同时,也在保护本国的生产者。
十、外国消费者市场
世界各地的消费者都具有一些相同的需求和愿望,但他们满足这些需求和愿望的方式却各不相同。一般来说,没有什么需求能比衣、食、住、行这四类需求更为基本了,但就在这几种基本的生存需求方面,各地满足方式上的差异都常常能令那些周游世界的旅行家们兴奋不已(偶尔感到困惑难解)!只是这种让旅行家感到饶有趣味的差异性,在国际市场营销人员的眼中,却可能是一个大问题。试想,在存有众多差异的情况下,人们怎样才能把握住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呢?了解某一个国家的消费者已经很困难了,更何况要了解具有种种不同的数百(或更多)个外国市场上的消费者呢?
外国消费者的不同之处
图9.5.3所描述的是一个简单的购买决策过程。它认为消费者的购买常常要经过一个复杂的并且只能是部分地了解的购买决策过程,且这一过程会受到许多不同的社会因素和个人因素的影响,其直接后果就是消费者是否购买那些考虑过的商品。我们相信这个简单的模式对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消费者都是合适的,但由于各国在家庭、社会阶层、偏好和态度等方面存有差异,因此,纵然这种购买决策过程很相似,但现实的购买行为却依然可以是不同的。
图9.5.3 购买决策过程模式
在购买行为的各个方面,外国消费者在一定程度上都不同于国内消费者。他们在购买什么、为什么购买、谁决定购买、怎样去购买、什么时候购买以及在什么地方购买等方面,都有其不同之处。且我们所说的这一切,并不只是表示某一个特定国家的消费者有某些不同于世界其它各国消费者的地方,而是表示每一个国家的消费者都不同于其它各国的消费者。当然,这样说并不否认不同国家之间,在人类行为进而在消费者行为方面仍存有许多相似之处。同样,这也不否认某些国际范围的子市场也有着存在的可能性,如不同国家里的富豪大亨们的消费行为在许多方面就是极为相似的。
有两点在这里要特别强调一下。首先,消费者行为与文化密切相联,因此,不同国家之间,甚至同一国家不同的亚文化之间,消费者行为也是不一致的。这在市场营销活动中经常可以发现,如有些企业对那些不同种族的亚文化群提供特殊的服务等。第二点是购买者行为国际间的差别常常成为国际市场营销成功的障碍,因此,国际市场营销人员必须对这些差异给予足够的重视。
人们购买什么
世界各地的消费者都要购买一定的产品和服务,以满足其吃、穿、住、行以及其它方面的需要和欲望。他们所购买的这些东西,在市场营销中通常被划归耐用品、非耐用品以及劳务等三大类之中。但在具体每一特定的市场部分到底包括哪些内容,在不同的国家是有差异的,表9.5.1就表明了在不同的外国市场上所存在的一些差异性。
表9.5.1 国际消费上的差异
在国际市场营销中,企业的兴趣在于能否为其产品在某一特定的外国消费者市场上找到一个立足之处。当然,这个问题只有通过市场研究才能准确地回答,但企业可以从众多营销企业已经在世界市场上开展经营这一事实中得到鼓励。下面所列举的就是一些产品畅销于世界各地的国际性大企业,如可口可乐公司、通用电气公司、通用食品公司、通用汽车公司、吉列公司、假日旅馆、曼哈顿服装公司、雀巢公司、菲利普公司、索尼公司、丰田公司等等。
□ 成功和失败的范例
当然,并非每一种由国际营销企业推到国外市场上去的商品都是成功的,回头看看那些成功和失败的例子,我们也许可以从中汲取到一些经验和教训。
通用面粉公司为了把其美式馅饼打入英格兰市场花费了很多的心血,但它最终还是不得不接受其亏损的事实并撤了回来;
坎贝尔公司企图把其美国风味的番茄酱打进欧洲市场,但在经过几年的努力后,坎贝尔公司决定在当地推出一种新的欧洲风味的番茄酱;
可口可乐公司几乎在每一个国家都获得了成功,而它所运用的战略与失败了的通用面粉公司和坎贝尔公司所采取的措施完全相同,即在国外市场上推出一种诞生于美国的产品;
凯洛格玉米片在许多国家的市场上都是一种畅销货,尽管它是地道的美国产品。
在此我们看到了这4个公司都遵循着同一战略,即把其美国风味的产品打入国外市场,但结果却大不相同,两个成功了,而另外两个却失败了,其中的差别何在呢?仔细分析一下可以发现,致使通用面粉公司和坎贝尔公司失败的主要原因,在于馅饼和汤料是两种深深植根于文化传统和爱好习惯之中的人们熟悉的老产品,要改变或重新培养消费者在这方面的爱好,实在是太困难了,代价也会起出公司所能承受的范围。相反,可口可乐和凯洛格玉米片对外国消费者来说,则是两种新式的产品,因此无须经历那种代价昂贵的重新培养阶段。在可口可乐和凯洛格玉米片这里,不存在什么根深蒂固的、直接的竞争对手。
□ 人们为什么购买
要想准确地了解他人做某事的原因,确实是一件困难的事。不过,人类学家、心理学家、社会学家、文学家以及市场营销人员都致力于解释他人的行为,并获得了不同程度的成功。这些成功部分地得自他们所采用的科学方法,部分是由于人类本身所共同拥有的某些天性。美国的市场研究者已经设计了许多不同的模式来解释购买者行为,尽管这些模式是在美国创立的,但有许多在外国也有其价值,因为市场营销人员可从中学到一些技巧,以触及到一些关键的问题。这本来早该被注意到,可它们大多一直未能在外国市场上,甚至美国本国市场上得到验证。我们在此可以引用的一个较简短的例子是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在这一理论模式中,马斯洛认为人类最基本的需求(吃饭、喝水、性、生存)必须首先被满足,但它们一旦被满足之后,高层次的需要(自我尊重、自我实现)就会在人类行为中扮演主要的角色。马斯洛的理论可能适用于许多不同国家的消费者购买行为,但它的精确度仍有待于证明。
我们在上文已经提到过不同国度里的人们有着某些共同的特性,因为我们都是人类大家庭中的一员。但这并不意味着不同国家里购买者的行为和动机都是相同的。购买者行为不是一种天生的本能,而是后天学习的结果,是文化的产物。而文化则是人类生活中最具特色的地方,因此,不同国家间(更确切地说,应该是不同的文化之间)的购买者行为也是不同的,因为有许多国家同时存在着多种文化。
有一种理论告诉我们价值观和态度对购买者行为常常起决定性的作用,这在所有的国家都将是正确的,因为价值观是人们行为的主要动力。但这种影响消费者行为的现实价值观,无疑是文化所特有的要素,这一点通常可以从宗教文化中看出:
一个极端的例子是人们可能会发现,虔诚的佛教徒是市场营销中一个较难攻克的堡垒,因为佛教教义认为人类的苦难都是由各种欲望引起的,因此,只有没有欲望的人才能进入极乐世界。
另一个例子是传统的虔诚的穆斯林对待新的或外国的产品或服务不会像美国人那样热情。穆罕默德说:所有的变革都是邪恶的。阿亚图拉·霍梅尼重申了这一信条,他反对在伊朗出现的西方式的变革。更富戏剧性的是在许多穆斯林国家中,青年人也已加入到保守的伊斯兰重建活动中去了:他们纷纷扔掉家中的电视机,妇女们离开了大学,恢复了她们传统的装束,也恢复了她们传统的地位。
另有一种理论告诉我们社会阶层和相关团体有助于解释消费者行为,这在各个国家都是正确的。但是,社会阶层或等级制度在不同国家是不一致的,它们也是文化的产物。同样,相关团体的形成也纯粹是文化上的缘故,如在许多前殖民地国家和地区,白种欧洲人在消费者行为方面就表现为一个重要的相关团体。
□ 谁作出购买决策
市场营销学认为,影响或决定参与某一消费购买的人员的多少,主要取决于将要购买的产品及购买者的家庭状况。父母、子女、丈夫、妻子在家庭中都各有其不同的身份和地位。由于在各国都可以发现一些相类似的差异,因此,要想概括出国外消费者购买决策的单位十分困难,但我们可以谈谈以下的两点
第一点是关于儿童的地位和角色问题,在消费者购买决策中,他们常常充当一个较次要的角色。这是因为在大多数国家,儿童不仅是法律意义上的年幼者,在家庭决策上,他们也是无足轻重的。在这些社会里,年龄和经验在人们心目中所占的份量要比儿童的权利和才智重要得多。
第二点要谈的是关于家庭地位和结构问题。在美国,人们较熟悉的是那种核心家庭,即父母亲和子女们生活在一起,家庭的平均规模大约是每户4口人。但经济越是落后的地方,大家庭的数量越多。它包括许多成员,有时会有好几百人。这些大家庭仍然是由血缘关系维系在一起的社会单位,但它包括了四代人,祖父母、叔叔、阿姨以及堂、表兄妹等都是这一大家庭中的一员。在这样的大家庭中,年长的男性在消费决策中所起的作用最大,其他的人都处于次要的地位。这种大家庭是一种社会——经济——政治的综合体,它得以存在的部分原因是它能为其成员提供保护,就像我们平时看到的政府所做的一样。
□ 人们怎样购买
在世界各地消费者的购买,都可以被视作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活动,从这个角度来看,各国消费者的购买行为都可以被归结为下列三大类:一是惯例化的购买,即不需要什么考虑和努力的购买;二是有限解决问题,它需要有更多的信息调查和花更多的时间购买;三是广泛地解决问题,这是一种最为复杂购买形式,它需要更多的信息和付出更多的时间和努力。由于同一产品在不同国家所面临的购买行为不同,因此,企业必须进行市场研究以确定自己的营销任务。
调查消费者购买方式的另一途径是研究购买过程的每一步骤。一般来说,消费者购买过程中的第一步是引起需要,即消费者对某种产品发生一定的兴趣;第二步是寻找信息,即消费者寻找与此产品有关的信息;第三步是评价行为,即消费者用个人的各种标准来衡量某种产品是否适合自己的需要;第四步则是决定购买,即在前三步的基础上,消费者最后决定是否购买某一产品。很幸运,这些步骤在研究世界各国的购买者行为时都是适用的,要注意的一点就是应考虑到在不同的国家中,引起需要、寻找信息以及评价行为等每一步都可能有极大的差异,因此,购买决策过程也会有所不同。
人们何时购买
在不同国度里,消费者购买时间上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购买的频繁程度不同。在有些国家,人们几乎每天都要到商店去购物,而不像美国人那样一周才去一二次。同样,有些国家的消费者每隔两年就要更换一辆小轿车,而另一些国家的人们可能需要10年或更长的时间才能购买一辆小轿车(有些国家的消费者甚至终其一生也难以购买);另一个不同的方面是人们在一天当中的不同时间购买。在商店营业时间里,消费者的习惯及其可利用的时间是一个限制因素,而卖主
营业时间本身也是一个限制条件。在美国,许多商店都昼夜24小时营业,一周营业7天,而在有些国家,市场一天只开放一二个小时,一周也只营业一二天。
一月或一年之中的不同的时期是影响产品市场营销的另一个时间变数。在这方面,气候是一个明显的影响因素(湿润地区和干燥地带、北方和南方的需求不同),与此相比,宗教性节日的影响也毫不逊色(圣诞节、斋月等);影响消费者购买时机的最后一个变数则是不同国家的消费者会在个人或家庭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购买买某些产品。
下面这个例子不很典型,因为它更适合于反映那些移居国外而不是在某一国内的消费者的购买行为,但它对于认识消费者的购买时机以及消费者行为的其它方面,是极为有用的。这个故事发生在非洲的扎伊尔。
当一个美国人在扎伊尔工作时,家中的购买时间和购买模式都远不同于今日在美国的状况。那时,一些新鲜的水果和蔬菜都是自己种的,市场上根本就没有卖的;新鲜的肉食品只有在猎手们为举行某一活动而愿意出卖时才能买到;日常用水必须雇人去泉水边挑,烧柴也需要雇人每周到森林里去砍一次;日常穿的衣服大多是从美国带来的,它们是以穿好几年,平时只偶尔购买一点布,请当地的裁缝做几件衬衣、短裤等作为补充。
在那种经济生活中,有几种消费品难以得到,它们每年只在一个城市卖4次,每次只卖2天,一天大约卖6小时。而诸如罐头食品、奶粉、米、面粉、糖、药品以及汽油等商品,则只许每周在国营商店里购买一次(药品除外)。
当地推销人的消费习惯有几点颇为相似。首先,他们大部分吃的和住的商品都能自给自足,不需要到市场上去购买,日常购买的商品主要有肥皂、食盐、糖、煤油等。由于大多数人没有固定的工资收入,人们只有等到每年的农作物上市时才会有大量的购买力,因此,他们主要的购买都集中到一年农作物上市时。这时,他们购买的商品包括布匹、家具、自行车、手表、缝纫机、收音机等。这种因购买时间比较集中而造成的紧张状态,只有在当地商人采取分期付款等方式销售时,才偶尔有所改变。
□ 人们在哪里购买
消费者在哪里购买依赖于市场上的经销点对顾客的便利程度。在有些国家,消费者可以在药店、超级市场、加油站、折扣商店、百货商店以及邮寄商店中买到自己所需的商品。但对不同种类的商品,人们在选择商店时,常有些特殊的全国性偏好。例如,英国人在联号连锁商店(如马克斯、斯宾塞)中所购买的衣物常常占其所需衣物的一半以上,而法国人在这类商店中所购的衣物只占其所需总量的1/4。德国人有1/4的日常用品是通过邮购方式买来的,而丹麦人用同样的方法所购买的日常用品只是所需总量的百分之一多一点。
在世界各地的市场上,零售商的差别令人惊异。在有些国家,贩夫走卒和形形色色的公共集市构成了零售商的主体;在另一些国家,零售的模式可能更似美国的状况,也拥有自动售货机。撇开这些表层的相似之处,国际市场营销人员会发现零售更具文化特色,在不同的国家里是极不相同的。
十一、外国产业市场
外国产业市场反映了它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经济和文化状况,因此,它们表现出了我们在消费者市场上所看到的同样的差异性。在产业市场上,由于各国之间的购买动机具有较大的相似性,因而这种差异性可能在某种程度上说得较少。但外国产业市场在两方面,即在各自的规模和产业结构的状况上有所不同。其中,规模的差异并不仅指有些国家比另一些国家大,更多的是指那些具有相似人口规模的国家在产业规模方面所存的极大的差异。例如,尽管德国的人口不及印度的1/10,但德国的水泥和钢的产量却是印度的2倍多。由此我们也可以明白为什么发展中国家有时又被称为非工业化国家的缘故了。
另一方面,各国在产业结构状况上也是不同的。每一个拥有制造部门的国家都有其各自的产业形象,也许没有什么其它的国家能拥有像美国这样复杂而又完备的产业结构,它所生产出来的产品从汽车到飞机、从化学用品到计算机、从鞋到钢铁、从纺织品到电视机等等,几乎应有尽有,无所不包。其它的国家没有如此众多的产业部门,有的甚至根本就什么都没有。在产业市场上,产业结构第二个层次的差异在于生产设备和生产过程的精密、复杂程度不同。在不同的国家中,同一种产品常常是用不同的方式生产出来的,总的趋势是经济发展水平越低,生产的劳动密集性程度就越高。
每个国家都有其独特的产业形象,但在两个国家之间,仍可看到一些可以相互比较、进而进行归类的相似之处。最简单地划分和归类大概就是把所有的国家分成工业化和非工业化国家两大类了。不过,罗斯托的经济发展五阶段区分法可能更为有用。他的分类是基于经济和产业结构状况之上的,具体的划分在表9.5.2中进行了简要的描述。依此,世界各国将被界定在不同的水平和阶段上。这种划分方法对那些经营产业用品的国际性企业来说,是十分有用的。
表9.5.2 罗斯托经济成长阶段理论
另一种可以洞悉国外产业市场差异性的方法,就是重述我们在外国消费者市场上所问过的一些问题。下面我们再简单地讨论一下产业市场的购买行为,即购买什么、为什么购买以及谁决定购买等问题。
□ 产业市场的购买对象
各地产业市场所购买的商品都是些产业用品,即这些商品都是用于生产过程而不是用来满足个人消费的。这些商品可以是原材料,也可以是零部件、厂房、生产设备以及其它辅助产品和劳务等。这种分类适合于许多国家的产业用品,但在每一类里具体包括哪些货物和劳务,在不同国家则是很不一致的。看一下传统的行业如钢铁行业,你就可以很容易地明白这个道理。许多国家都有钢铁制造业,但进入此行业并为之所用的各种产业用品的归类在不同的国家则是差异极大,令人惊诧。甚至连铁矿砂和焦炭这样基本的用品在不同的国家也都被划入不同的类别里,更不用
说那些车间、高炉和控制设备了,更是五花八门,无奇不有。
像国际商用机器公司这样经营产业用品的企业能够告诉你许许多多有关国际间产业用品需求上的差异的故事。它向世界各国一些相同的行业如银行、商业、制造业和交通部门供应其产品,但它发现有时对某个国家的某个行业,它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必须有一定的改变。
为什么在不同的国家产业消费者的购买会不同呢?经济学家已经写了大量的有关经济发展和国际生产运行等方面的文章,在那里他们间接地回答了我们的问题。现在,我们冒昧地给出一些简短的总结性的回答。我们认为购买行为不同的第一个原因是产业消费的需求不同。在这方面,一个影响因素是经营规模大小不同。试想,一个日产500只轮胎和10辆小轿车的企业所需的厂房和机器设备,当然会不同于一个日产5000只轮胎和1000辆小轿车的企业。第二个影响因素是国际间的劳动成本不同。在每周工资只需10美元的国度里,企业自然无须使用机器人、数控机床和其它节约劳动的生产工具,但它们对那些每小时就需要10美元工资的国家里的企业,则是十分必需的。
国际间产业购买行为不同的第二个原因,在于买主的经济状况和技术能力存有差异。任何一种生产设备或任何一台计算机都不是在真空中运行的,它只是系统中的一部分,要想正常地运行就必须要有其他的人力、物力投入相配合,否则,再精密再高级的设备也难以很好地发挥作用。同样,如果经常管理人员和一般的工人都没有经过培训,不具备使用这种机器的技能,那么,购买它就是一种浪费。
产业购买的原因
产业需求是引申需求,即产业购买所得的货物和劳务虽是用来满足生产过程的某种需要的,但生产的最后结果——产品,还是用来满足人类的某种需求的。这在所有的国家都是正确的,并因此使产业市场的购买动机比个人消费者市场具有更多的相似性。在产业购买之中,没有哪个国家是完全合理和客观的。例如,人们到处可见有些企业只是出于追求某种身份之故,就购买了一些超出其实力范围的贵重而又尖端的设备。但是,这种合理性和客观性的程度在不同的国家之间是有区别的。相比较而言,在有些国家,人们在销售者的家庭状况、宗教信仰、宗族以及种族情况等方面投入了太多的注意力。这是社会分割在产业购买行为中的具体反映,但它是以牺牲经济效率为代价的。国际间产业购买的另一个差异是行贿受贿和权势介入的程度在不同国家有所不同。
产业购买的决策人
在世界各国,产业购买一般都是作为企业的一个特殊的职能和部分来加以考虑的。国际间在此点上的差异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一些集权管理的国度里,总经理在购买决策中通常要起最大的作用;但更大的差别还是来自于另一个方面,即与美国相比,大多数国家存在着许多为家族所有或左右的中小型企业,在这些企业中,家族成员通常是主要的购买决策者。在这些决策中,主观性因素将更为重要,与他们保持良好的关系与拥有优秀的产品有着同样的重要性。
十二、外国政府市场
世界各国的政府都是货物和劳务的最大的买主。但在不同的国家之间,作为顾客的政府在规模大小方面,却有着很大的差别。在美国,各级政府的购买力水平几乎达到国民生产总值的1/4在社会主义国家,由于政府掌握了所有的经济活动,因此这个比例更高;在许多不发达国家,也有着庞大的政府机构,但其购买?